-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①、③都正确;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是主流思想,故②错误;当时“学在民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不是取代,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③组合正确,故C正确。②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影响 2.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对以上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 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许多国家纷纷兴起孔子热,故A正确,排除。人类社会的文化没有逐渐走向一致,应该是和而不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故C正确,排除。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如和谐思想,故D正确,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影响 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权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故C正确。孔子和孟子没有主张人的平等权利,故A错误。人的善良本性,只符合孟子,故B排除。三者都没有主张人的自由权利,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墨家思想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 “性恶论”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批判,故B正确。儒家的“仁政”思想,没有主张兼爱、平等,故A排除。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排除。荀子的 “性恶论”思想也未涉及平等思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思想 5.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6.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 思想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认为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故①正确;两者都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故②正确;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朱熹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故③错误;两者都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 思想,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A正确。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③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 7.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理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故A正确,排除。理学是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故B正确,排除。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故C正确,排除。理学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8.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唯物主义思想,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心外无物”,属于唯心主义,故A正确。“天地为万物之本”也属于唯物主义,故B排除。“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属于唯物主义,故C排除。“舍天地则无以为道”也属于唯物主义,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9.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制集权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思想,故D正确。君主制集权,没有这一概念,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 10.右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反映的实质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教皇权力至上 C.《圣经》权威下降 D.教会从属于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圣经》高于教皇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教皇权力至上,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圣经》权威下降,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教会从属于国家,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1.“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 ①反映了追求世俗人生乐趣的愿望 ②与禁欲主义主张相矛盾 ③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 ④说明了人们对现世生活悲观绝望的态度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追求世俗人生乐趣的愿望,与禁欲主义主张相矛盾,故①、②、③都正确;材料说明了人们对现世生活积极的态度,故④错误。故①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③组合正确,故C正确。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2.我们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主要是因为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B.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 C.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 D.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智者学派没有主张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故B排除。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与人文主义无关,故C排除。“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属于苏格拉底,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13.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摆脱教会的思想控制 B.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唤起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用“人权”反对“王权”,……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唤起人们的反封建意识,故D正确。摆脱教会的思想控制,只符合用“人道”对抗“神道” ,故A排除。启蒙运动主旨不是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故B排除。启蒙运动主要目的不是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目的 14.斯多亚学派指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这说明斯多亚学派 A.抨击批判奴隶制度 B.提倡解放与释放奴隶 C.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人文思想 D.做奴隶感到自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斯多亚学派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人文思想,故C正确。批判奴隶制度,过于笼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提倡解放与释放奴隶,故B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做奴隶感到自豪,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15.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他 A.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 B.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C.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珍视个人的思想,敢于表现个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他珍视个人的思想,主张理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16.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则说:“美德即知识。”这说明二者 A.都看到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 B.都反对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D.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任何差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美德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都看到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故B排除。两者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故C排除。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差异,孔子处于春秋时期,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苏格拉底处于希腊奴隶社会,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17.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美术作品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故D正确。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不属于文艺复兴美术作品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故A排除。文艺复兴没有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故B排除。文艺复兴没有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8.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启蒙思想家都主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故C正确。不是所有启蒙思想家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故A排除。启蒙思想没有主张消灭私有制,故B排除。启蒙思想没有主张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19.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发明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故B排除。古代中国发明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影响 20.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故①错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是“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故②正确;“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故③正确;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正确,故B正确。①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特点 21.“在中国文化史上,小说、戏曲等内部隐藏着反叛理性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诉求,因而往往游离于主 体意识形态之外。”这是因为小说和戏曲 A.以反对宋明理学为宗旨 B.都蕴含了反封建的精神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D.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小说、戏曲等内部隐藏着反叛理性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诉求,因而往往游离于主 体意识形态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小说和戏曲是市民阶层的要求的产物,不是统治阶级主体意识形态的反映,故C正确。古代小说和戏曲不都是以反对宋明理学为宗旨,故A错误。古代小说和戏曲也不都蕴含反封建的精神,故B错误。古代小说和戏曲没有体现民主意识的觉醒,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市民文学 22.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是士人弃科举后的创作,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元杂剧 23.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启蒙运动在17、18世纪,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不可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故①错误。进化论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故②正确。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进化论在1859年,故进化论不可能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故③错误。进化论 也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故④正确。故①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④组合正确,故B正确。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进化论影响 24.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 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 ④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故①正确。材料也说明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故②正确。 由牛顿到爱因斯坦,反映了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故③正确。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属于普朗克量子论,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②③组合正确,故B正确。①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 爱因斯坦 25.下列是近代中国人的著述或创办的报刊,其主张不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前进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近代中国人的著述或创办的报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不能反映当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前进方向,故A符合题意。《资政新篇》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故B排除。《民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故C排除。《新青年》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海国图志》 26.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故D正确。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故A排除。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没有突出近代化的根本要求,故B排除。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也不符合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近代化潮流 27.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相继经历了由“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先进中国人相继经历了由“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故A正确,排除。当时先进中国人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故B正确,排除。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1927年后,不符合20世纪头20年,故C错误,符合题意。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故D正确,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 28.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理解,“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故B正确。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没有民族危机的背景,故A排除。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不是最初觉醒,故C排除。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也不是最初觉醒,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 29.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近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故C正确。A项过于片面,没有突出近代化,故A排除。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也过于片面,不属于本质,故B排除。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也过于片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点 30.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865年到1913年的 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近代化,其共同诉求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故C正确。中国工业化,只符合李鸿章洋务派和郑观应早期维新派,故A排除。实行民主政治,只符合梁启超维新派,故B排除。启蒙与救亡并重,属于新文化运动,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仁者爱人。孝悌者也, 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 材料二: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下图分别是“仁”字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请回答: (1) 孔子“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3分 (2)“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2分 (3)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3分 (4)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 2分 【答案】(1)针对周朝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了“仁”的主张(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3分 (2)“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2分 (3)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 ,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3分 (4)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仁者爱人。孝悌者也, 其为人之本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回答孔子“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例如:针对周朝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了“仁”的主张。 (4)据材料三提到,“仁”字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32.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3)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沉浮。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2分)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2分) 【答案】(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主张以法治民。相同点:维护统治者统治。(6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6分) (3)真实用意图:为复辟帝制服务。(2分)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据材料二提到,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主张以法治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相同点是维护统治者统治。 (2)依据材料三提到,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据材料四提到,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 法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四:“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 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6分) (2)材料一、二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三、四分别从什么视角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4分) 【答案】(1)经济上都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都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文化上都是由于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或者答法国的教会神权统治与中国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也可)。6分 (2)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2分 不同之处: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2分 (3)视角:材料三: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 材料四: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据材料二“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 (3)据材料三提到,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据材料四提到,“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材料三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 材料四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黄宗羲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