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选修一专题一至专题五) 一、选择题(每道3分,共60分) 1.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 ) A.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 B.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 C.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 D.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2.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 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 ) A.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 B.建立了公民大会 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确立了民主政治 3.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 A. 颁布“解负令” B. 发放公职津贴 C. 组成“四百人会议” D.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4.著名古希量史专家弗罗洛夫说,雅典民主的公民大会拥戴一些贵族作为自己的领袖,授予并且保证公民的自由,同时奴役由异族人充当的奴隶,剥削公民以外的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公民权。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B.民众享有政治权利 C.阶级矛盾不可调解 D.民主政治的不成熟 5.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B.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6.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7.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 时间 总人数, 出身微贱的人 所占比例 春秋时期 5 1 6 1 34 26% 战国时期 7 1 3 392 55% 这说明( ) A.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 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8.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9.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0.如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4.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处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的出现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15.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1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7.马丁•路德在16世纪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 A.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D.《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 18..诗人海涅说:“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这表明( ) A.“因信称义”瓦解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马丁•路德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宗教信仰统的一是语言统一的前提D.用德语翻译《圣经》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19.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 ) A.因信称义 B.简化宗教仪式 C.建立国家教会 D.圣经至上 20.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由此可以推知,马丁•路德主张( ) A.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 B.《圣经》由教会解释 C.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D.世俗政权高于教会 二、非选择题(3道题,共40分) 21.(15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材料二: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材料三: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8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3分) 2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3.( 15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历代官吏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厚禄,以期官吏自重,防止贪污,可以省刑。其俸禄内容有禄粟、职钱和布帛。地方官按职分田,共分18级,按月发俸钱;春秋两季发衣料;每年一次性发粟米……厚禄制度的实行,积极的方面使得官吏们乐于职守,以公报国。然而,官俸过厚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财政危机,实际上也并未能够制止贪污行为的发生……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重定文武官岁俸,以九品正从为差,共18级,正一品官禄米1044石,正七品的知县岁俸禄米90石(约合今5440公斤),由于俸禄较薄,使得小官舞弊以救贫,大官贪污以致富,明中叶以后官吏贪污则成了习以为常的政风。 ——摘自刘志愚《浅述中国古代官吏“俸禄”》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厚禄制实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两朝俸禄制度的影响。(9分) 历史答题卡 一、 选择题(每道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2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道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D A C D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A B C C D A D 21.【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4分)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8分) (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3分) 22.【答案】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4分) 示例一: 观点:我选取观点一。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6分) 示例二 : 观点:我选取观点二。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6分) 23.【答案】(1)原因:希望官吏们能够廉洁自律,防止贪污腐败,减少刑罚。(6分) (2)影响:宋代实行厚禄制度,一方面使得官吏乐于职守,以公报国;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危机;没有有效防止腐败。明代反其道而行之,结果适得其反,大小官员贪污成风,导致腐败更加严重。(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