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共50分)‎ ‎1.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这个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后世虽都对郡县制进行了细微调整,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这与材料描述相符,故选C;分封制出现于西周,并非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排除B;行省制开创于元朝,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 ‎2.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嬴政自称“皇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A项适合“戊戌变法”;B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从西汉武帝开始。‎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 ‎3.唐高宗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占三分之一,武则天时期占二分之一,唐玄宗时期占三分之二。两宋共有宰相134位,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这反映出 A. 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 唐朝政局比宋朝稳定 C. 重文轻武的风气逐步形成 D. 选官用人越来越开放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唐高宗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占三分之一……两宋共有宰相134位,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可知,科举考试日益成为选拔人才的依据,选官用人越来越开放,故选D;科举显然不是唯一途径,否则数据就是百分百了,排除A;选拔人才方式的转变与政局是否稳定没有必然关系,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科举也有武举考试,故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特征,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5.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这放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宰相权利的下降 B. 礼仪制度变迁 C. 官员更加尊敬皇帝 D. 皇权不断地加强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唐代之后宰相“坐而论道”待遇的降低,说明了宰相地位的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不断削弱相权直至废除宰相,所以宰相待遇的降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相权的削弱和皇权不断地加强,答案选D,A B C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题意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的强化 ‎6.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7.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使贵族的地位逐步提高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建立,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度达到了顶峰。所以这三者是体现了古代雅典不断健全的民主政治,故选C。‎ ‎8.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据此可知,该法 A. 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 B. 是古罗马专门的儿童保护法 C. 在古罗马得到普及 D. 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说明《十二铜表法》通俗易懂,在社会上普及程度高,故C项正确;AD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 点睛:材料“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从中可以分析《十二铜表法》是比较普及。‎ ‎9.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 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可知,美国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每一项权力都受到其他两项权力的制约。故答案为D项。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排除AC项;美国总统选举是介于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之间的一种选举制度,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而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B项。‎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0.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11.古城南京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1937年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五四运动的爆发地点在北京而非南京,中华民国的建立在南京,1937年日军大屠杀在南京,蒋家王朝的覆灭也是在南京,所以①、③、④又均属于正确的描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2.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D.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马关条约》,中国在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后,西方列强根据一体均沾的原则,同样享有了这项权力,这便利了列强利用资本输出这种方式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故选B;AC均也有利于西方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但不是最为有利的条款,毕竟相类似的条款在《马关条约》之前都已涉及,不能体现西方在经济侵略方式上的转变,排除;给予巨额赔款仅限于对日本的影响,不涉及西方列强,排除D。‎ ‎13.历史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30年代使中共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是 A. 土地革命的开展 B. 清算党内右倾错误 ‎ C. 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答案为C项。A、D项不能起到转危为安的关键性作用,排除;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 ‎14.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 )‎ A. 由战略防御转入反攻 B. 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C. 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D. 攻占南京全国解放 ‎【答案】A ‎【解析】‎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的胜利,攻占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BCD与题意无关。因此选择A。‎ ‎15.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里“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 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B. 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结束了半殖民地国家地位的命运 D. 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因此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意思是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选项C正确;选项A是1945年完成的,排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53年,选项B排除;三大改造完成时间是1956年,排除D。‎ ‎16.从1990年4月到2015年5月,我国共派驻维和部队2837人,另派有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89名,合计2926人,成为世界上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 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D. 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国积极派出维和人员,说明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活动,故B项正确;我国一直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是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不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也不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故C、D两项错误。‎ ‎17.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直接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行的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是为了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同时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做准备。B、C早在《共同纲领》中就已建立;D是改革开放后的。所以应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道隔着台湾海峡,漂流者日思夜想的是故国山川和年轻的亲友, 即使父母也应尚在中年,隔了四十年,回去时所见多是美梦的骨骸。”“漂流者”能回去主 要 是因为 A. “九二共识”的达成 B.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C. “一国两制”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限制逐渐放宽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隔了四十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使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故D项正确;A项是1992年,排除;B项是1979年,排除;C项只是大陆方面的措施,排除。‎ 点睛:材料“隔了四十年”是解题的时间限制条件。‎ ‎19.二战后初期,面对国际地位下降的状况,西欧采取的策略是 A. 依附于美国恢复经济 B. 与苏联进行全面对抗 C. 加强内部联合与美国对抗 D. 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衰退严重,为恢复经济的发展,摆脱美国对西欧经济的控制,西欧逐步走向了联合之路,先后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故选C;西欧是要摆脱美国经济控制的,而非完全依附于美国恢复经济,排除A;与苏联进行全面对抗是美国采取的策略,西欧是被裹挟的,排除B;当时的西欧从属于美国,并未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D。‎ ‎20.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孩子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此事反映了 A. 两极格局形成 B. 两个德国出现 C. 两德统一在望 D. 冷战结束 ‎【答案】C ‎【解析】‎ ‎1989年两德统一,“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孩子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说明统一在望,C正确;A是1955年;B是1949年;D是1991年.‎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2)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3)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着眼于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 ‎【解析】‎ ‎(1)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知,“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主要是分封制所导致的,结合所学从分封制的瓦解、宗法制的崩溃等角度概括。‎ ‎(2)根据“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可以称为“混合体”。‎ ‎(3)根据“较高级演化形态”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回答。根据材料“ 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可概括得出优点。影响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制度改革等方面回答。‎ ‎(4)根据所学,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应该从两个角度概括,一方面要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到地方的自主性。‎ ‎22.古代希腊“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 材料:“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的片段 ‎ 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个特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雅典创建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案】特点:①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②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③公民无论贫富均可担任公职。(如能答出:主权在民、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同样得分)。‎ 论述: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等。(言之有理亦可给分。如: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解析】‎ 特点:由材料“由全体人民掌握”可归纳为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由材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归纳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由材料“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可归纳为公民无论贫富均可担任公职。‎ 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对当时来说,雅典的民主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来说,雅典的民主制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2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2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答案】(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需要从自身军事力量、维护本国安全、抢占传统势力范围、国家利益及希望苏德两败俱伤的战略等方面进行思考。‎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需要从反法西斯力量团结一致、使德国两面作战及加速战争胜利等方面进行思考。‎ ‎25.材料: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解析】‎ ‎(1)由材料“安禄山反……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归纳为平定安史之乱;由材料“已年近七十……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归纳为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由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归纳为培养人才。‎ ‎(2)由材料“安禄山反……率兵勤王”可知,其身逢时势,勇于担当;由材料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可知,其忠于朝廷;由材料“已年近七十……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可知,其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由材料“子孙与皇室通婚”“谗谤不能行”可知,其富有政治智慧,懂得打消君主的猜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