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山东省潍坊市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 ‎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题 ‎2018.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老子认为: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材料反映了 A.以天道推及人道,倡导积极有为的主张 B.谦退无私、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 C.辩证法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D.天行有常,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2.《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遵守“义”,自律自制 B.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C.阐明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念 D.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主张 ‎3.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锐,敢于进行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这主要是因为 A.太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议政参政的意识 B.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宽松 C.太学生接受了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 D.东汉时期统治异常腐败 ‎4.吕思勉认为:“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而从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却受其指导,那就无怪其要迭遭外侮了。”作者意在强调 A.理学本身有内省性和收敛性 B.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 C.理学导致了宋代的内外交困 D.理学造成宋代科技的落后 ‎5.李赞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讨学问。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复梅然大探士》《观音问》等就是例证。材料反映了 A.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B.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 C.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 D.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 ‎6.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清初几位大师一一实残明遗老一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潮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明清进步思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C.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受明清进步思的影响 D.明清进步思潮极大地推动了青年知识分子觉醒 ‎7.“会若长泼刺动海岛,欲若长蛇戍律透深草,回环摩绕相狗连,千变万化在服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棉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衡山阵云以为画。”上述材料描述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8.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国美术学院教投毛建波曾评该图成功地选取了货郎来到村头的一瞬间,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尤其将儿重心理画得活灵活现,令人叹绝。”该绘画 A.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B.描写热闹的城市生活 C.注重作者心境的抒发 D.体现“以形写神”理论 ‎9.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 ‎,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材料主要说明戏剧 A.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C.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D.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否定人的欲望 B.重视道德建设 C.关注智慧发展 D.注重理性思考 ‎11.1431年,瓦拉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唯有自然才能至”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年他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土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据此,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A.文艺复兴张扬了个人的理性 B.文艺复兴彻底否定了禁欲主义思想 C.材料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D.加尔文政教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瓦拉 ‎12.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 A.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强调教权高于世俗国家权力 D.为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13.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谈道:“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对材料中卢的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B.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 C.人的利益要合乎正义 D.社会契约思想与以往截然不同 ‎14.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器装置,这一架机器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据此可知 A.近代自然科学成就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B.理性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牛顿经典力学支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D.牛顿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15.“眼前的流水、光影占有了我,超乎我所能,但我仍想用画笔表达出我所感受到的。我画完、毁掉、再画……我希望这么地努力,终能有些许呈现。”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16.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下列关于该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世纪工业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 B.注重细节描写,批与社会现实 C.惯用幻想和想象,体现理主义追求 D.反传统,表达个人的精神创伤 ‎17.鸦片战争后, 梁廷枏先后作《海国四说》《瀛寰志略》,于”英吉利国”的“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材料反映了 A.作者对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不满 B.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次 C.作者对西方民主制度有初步涉及 D.民族资产阶线的战的要求 ‎18.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D.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19.《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曾规动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 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916年和1917年,陈独秀在答读者信中重申“记者之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进而他还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 A.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B.反映《新青年》宗旨发生转变 C.认为传统文化是救国之道 D.表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妥协 ‎20.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到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对列宁和苏俄政府表示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A,中苏两国已结成联盟 B.孙中山“以俄为师”,走苏俄道路 C.孙中山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D.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1.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相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发表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联合政府》‎ C.《井冈山的斗争》 D.《新民主主义论》‎ ‎22.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一一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社电反映了 A.苏联对中国科技的大力支持 B.冷战时期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C.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23.“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是国内有识之土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它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四大 ‎24.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按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25.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的人物了。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于》《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孔于“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梁启超则说: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自张岩《试析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材料二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天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材料三 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请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 (2)据材料二、三,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与黄宗義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比较(虚实线代表政治力量的弱强)‎ ‎——宣朝庆、陈旭华《双轨政治与治世理想》‎ 材料二 卢校在《社会契约论》里提道:“治理国家和社会,如果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的话,我们也不会选择通过立契约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契约之下的法治体现公共意志和汇聚集体智慧的法律为依托……让人们生活在依靠自己的意志而制定的法律之下,自然远远胜过将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他人来掌控,因为“谁也无法预知掌权者明天的心情会如何”。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善群体的政治生活、确保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理当选择并坚持法治,重视并且合理引导民意,积极构建利益制衡点,尊重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鼓励监督,反对专制,弘扬正义,实现良法善治。‎ ‎——摘自陈清《卢梭的法治思想及其法治治理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异同。(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与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构想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驱夷之论,既为天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 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彼日本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尝胆求之。如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而中国以恶其人,遂以并废其学,都不问利害是非,此何殊见仇人操刀,遂戒家人勿持寸铁;见人积粟,遂禁弟子不复力田。……天下大势,既已日趋混同,中国民生,既已日形狭隘,而此日之人心世道,真成否极之秋,则穷变通久之图,天已谆谆然命之矣。继自今中法之必变,变之而必强,昭昭更无疑义,此可知者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依据。(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相同点。(5分)‎ ‎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 山东省潍坊市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 ‎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A D C D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A A C C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A B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14分)‎ ‎(1)变化:由真实表现到变异性(偏离、对立乃至矛盾、尊崇与美化。)(2分)‎ 原因: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孔子声名显赫,影响巨大;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孔子为人行事的多变性;阶级属性的差异。(任意3点,每点2分,6分)‎ ‎(2)影响:遏制了人欲;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促进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童蒙教育的发展。(每点1分,6 分)‎ ‎27.(14分)‎ ‎(1)相同:都是双轨政治(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治理轨道);自下而上治理轨道较弱;都囿于君主范畴。(任意2点,每点2分,4分)‎ ‎ 不同:前者君臣不平等(君为臣纲、君主专制),后者君臣平等共治;前者君主间接 管理万民,后者君主直接管理万民;‎ 前者万民不能对君主产生直接影响,后者万民可以对中央政府或君主产生直接影响;前者无监督机构,后者出现监督机构——学校。 (任意2点,每点2分,4分)‎ ‎(2)构想:社会契约;法治;民主;权力制衡;民主共和。(任意4点,每点1分, 4分)‎ 进步:构建了未来社会的蓝图;突破人治,实行法治;突破君主的范畴。(任意2点,每点1分,2分)‎ ‎28.(12分)‎ ‎(1)主张:学习西方;变法以救亡。(3分)‎ 依据: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日本倡西学,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自强;人心思变或变法成为时代潮流。(每点1分,4分)‎ ‎(2)相同:都出现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都主张学习西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最终都失败了;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每点1分,5分)‎ ‎29.(10分)‎ 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4分)‎ 示例一:‎ 观点:我选取观点一。‎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6分)‎ 示例二 :‎ 观点:我选取观点二。‎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6分)‎ ‎(注:说明时不选取观点,0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