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三台县塔山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一)(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三台县塔山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一)(2017

三台县塔山中学高2015级2017年春模拟试题一 历史学科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  )‎ A.礼乐制度 B.以德治国 C.中庸人和 D.孝悌之义 ‎2.《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君轻民贵 ‎3.(2016·重庆模拟)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4.《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以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5.某学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  )‎ A.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 B.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 C.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 D.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 ‎6.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 A.儒学内部存在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7.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8.《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9.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 ‎10.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11.(2016·昆明调研)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  )‎ A.用天来限制皇权 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使儒学处于独尊 ‎1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13.史书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14. (2015·昆明模拟)史书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武帝采取以上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 B.削弱相权 C.选拔人才 D.监察百官 ‎15.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 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 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6.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防止三省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发挥集体智慧,作出集体决策 ‎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18.汉武帝时全国分设13个以“州”为名的监察区。《汉书》分叙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见州之治所;而记叙东汉历史的《续汉书》则将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治所一一注出。这表明从西汉到东汉(  )‎ A.郡国并行从未改变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地方制度发生变化 D.监察制日趋完善 ‎19.(2015·银川模拟)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台谏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20.汉朝初年,察举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汉武帝时,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这一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变了选拔的方式B.修改了选拔的标准C.规范了选拔的范围 D.提高了选拔的标准 ‎2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22.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 ‎23.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割权力 B.出台法律 C.选拔人才 D.监督政府 ‎24.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25.(2016·南宁模拟)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长官,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材料二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 监督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10分)‎ ‎2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 ‎28.(14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6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5:DADAC 6-10:DBBCD 11-15:ABBBB ‎ 16-20:BDCCB 21-25:ABDCC ‎ ‎26(28分)(1)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4分)‎ 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 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8分)‎ ‎(2)规律: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6分)‎ ‎(3)特点:监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以法律规定监察官的职责;监察官员的品秩较低。(6分)‎ 评价:积极: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 局限: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4分)‎ ‎27(8分)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28.(14分)(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