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卷) 历 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提升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2.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材料反映当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 3.《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这段文字实质 A.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 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 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备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音liè,意,同等、相等)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18 出处 论述 《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汉书•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6.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0.32 166.86 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单位:/% 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7.下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8.某学者考察了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除了被摧毁的8个以外,已有部分手工业行业逐渐采用 18 了机械动力,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其中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丝织业,在这种过渡中最典型,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大绸厂。这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B.传统手工业发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成长的 D.近代民族企业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清朝规定:在广东地区的外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五千斤、二蚕丝五千斤;本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二蚕丝共一千六百斤。清朝在对本国商船准带不超过两千斤生丝出海时,却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以示加惠外洋之意”。这一规定 A.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中国经济主权 B.反映出清朝继续实施重农抑商 C.扼杀外部因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D.体现朝廷“怀柔远人”的方针 10.以下是“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劣 B.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C.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国际局势演变的不确定 11.1870年至1914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这表明英国 A.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 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 C.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 12.美国从1860年到1910年,每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获面积由每年12英亩增加到23英庙。小麦生产增长近3倍,五米生生产增长2. 18 5倍多,棉花增长约4倍。1910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高达90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占输出总值的51%.这反映出 A.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B.农业生产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C.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力 D.美国农业生产逐渐走向了多种经营 13.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14.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15.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16.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 18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7.新中国某一时期,电影生产全部由国家下达指标,投入资金,各电影制片厂接受国家任务组织职工进行生产;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所有通过电影局审查的影片,并向全国发行放映,各级发行放映机构也都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经济体制的计划性特征 B.“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 C.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帮助 D.公有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8.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致使民间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盛行。1923年,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由此可知近代合作社的探索 A.依赖封建财团的支持 B.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C.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 D.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 15% 19.下图为中国1985—2004年经济增长率走势图,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 3% 6% 9% 12% AVG(平均):9.5% 0 2004(年) 2000 1995 1990 1985 A.经济体制改革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B.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经济增长达到最高点 C.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转型的阵痛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共识 20.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18 项目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133.6 1557.7 2253.4 4761.0 5153.0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343.4 4283.0 6289.0 15781.0 17175.0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1.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 A.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22.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23.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发展和变迁,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年) 人力车(辆) 马车(辆) 轿子(乘) 马(匹) 脚踏车(辆) 机器脚踏车(辆) 汽车(辆) 公共汽车(辆) 有轨电车(辆)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据系三天平均,1926年数据为两天平均,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24. 下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该纪事能得出的结论是,《申报》 18 年份 纪事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 1932年 连续发展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会舆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年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香港版出刊 A.是首家使用美国进口新式印报机的报刊 B.支持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 C.因积极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而停刊 D.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从27、28、29任选一题作答,均为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略不掩群,不取麋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編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紡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18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明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同之处。(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羡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出一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18 27.(15分)【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 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铜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纽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9分) 28.(15分)【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8 材料:1921年11月12日,由美、英、日、中、法、意、比、荷、出席的华盛顿会议开幕。会议的正式议程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及远东问题。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此时的中国已不再是听任列强宰割的中国,在中国人民强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压力下,出席会议的北洋政府代表团希望此机会要求国际社会解决山东问题,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均》及《附约》,中国收回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利,这是对凡尔赛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公约》,规定了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等原则,但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一系列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成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上谋求中国权益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上的作为。(9分) 29.(15分)【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出身于“海南望族”,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响较大的有两件事。其一,上疏严厉击嘉请皇帝。嘉请皇帝自中年以后,崇信道教,修兴土木,刚憶自用,拒绝廷臣动谏,以致国事日非,民不卿生,怒声载道。海瑞愤时政阙失,犯颜直谏,“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终被下狱。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后人所说的“海瑞骂皇帝”。其二,出任江南抚。在任的九个月,整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勒令豪强退田,抑制兼并;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减轻农民负担。海瑞的举动触犯了江南官绅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大肆攻击和极力反对,最终被解职。他为了“利民”“裕民”,而“一意约己”、任劳任怒,一生清贫。至死仍“无一语及身后事”。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奔走相告,扶服悲号,罢市数日,哭声天动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瑞的政治抱负,并说明其结果。(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瑞受百姓爱戴的原因。(6分) 18 18 2019学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卷) 历史试卷答案 1.A 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A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错误;B对农民的称呼没有关系,排除C;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D错误。 2.C 从题干中“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初数户,后繁之”的信息,可知茶叶贸易促使商业市镇增多,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茶叶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AB项排除;D项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排除。 点睛:“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初数户,后繁之”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茶叶贸易与商业城镇之间的关系。 3.B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授田制被破坏,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而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收取农税,故体现了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授田制的破坏,而不是均田制开始瓦解,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授田制的破坏,而不是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材料体现政府承认土地流转,并从中获利,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4.C 材料表明史书记载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A不正确;B“根本变化”的说法不正确;D说法不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知识,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持平,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移到南方。 5.C 《后汉书》反映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促进了农业发展;《汉书•元帝纪》反映了汉朝政府对一些贫民贷种、食,同时免除租赋等;《汉书•文帝纪》反映了文帝重视农业的发展,减少田租;这些都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A项无法从《后汉书》中得出,排除;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D项在《汉书•元帝纪》《汉书•文帝纪》中无法体现,排除。 18 6.B 表格显示出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逐渐增加,体现出银钱钱贵的现象,说明民众和政府之间矛盾加剧,B正确;A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C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影响;D是19世纪60-70年代产生。 7.D 材料数据反映了自耕农比例逐渐降低,半佃农与佃农比例逐渐上升,这说明失去土地的农民逐渐增加,体现了土地集和农民无地化趋势,故D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故A错误;半佃农与佃农比例逐渐上升也不能体现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数据不足以说明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数据,得出自耕农比例逐渐降低,半佃农与佃农比例逐渐上升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兼并的角度理解,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D 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不能说明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故A错误;材料“部分手工业行业……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并不能说明所有传统手工业发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故C错误;材料“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丝织业……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大绸厂”说明近代民族企业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起来,故D正确。故选D。 9.D 清朝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这并不是捍卫中国经济主权,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朝重农的政策,故B错误;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这有利于外国商人,不是“扼杀外部因素”,故C错误;清朝抑制本国商人,优待外国商人,材料“以示加惠外洋之意”体现了天朝上国对外国的“怀柔”政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以示加惠外洋之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朝上国“怀柔”政策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B 由材料数据可知,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较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比较少。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快,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内陆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较少,即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地理位置这罢工次数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罢工次数分布和政府经济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和国际局势演变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表格的数据信息和空间信息,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11.A 18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一系列保护工人和社会福祉方面的法律开始颁布,说明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世界福利制度信息,B错误;C中根本保障说法绝对;D中民主政治不符合材料经济信息。 12.C 材料反映美国从1860年到1910年,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依据所学,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农业技术革命的结果,故选C;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材料没有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的结论,排除A;体现美国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排除D。 13.C 材料所述的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是专门安放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C正确;A“开始”说法不正确;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14.D 材料反映了欧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东方,而不是处于出超地位,故A错误;当时处于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贵金属的流出欧洲,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状况说明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故D正确。故选D。 15.D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经好望角”航路的商品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商品,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中西方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但无法体现出与美洲的贸易,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材料“胡椒”“丁香、靛蓝、肉豆、药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贸易内容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16.D “从价格双轨制到由市场形成价格”等字眼足以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越来越突出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仍很艰巨而非基本完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A 材料反映了电影从生产到发行的全过程都由国家和全民所有制单位进行,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故A正确;电影从生产到发行的计划性并不能说明“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帮助,故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电影从生产到发行的过程,并不能体现公有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故D错误。故选A。 18.C 18 材料“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反映了近代合作社的探索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的需求,故C正确;中国华洋义赈会并不属于封建财团,故A错误;“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1923年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尚未形成,且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C。 19.C 20.D 材料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当高于农村,排除A;材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C;我国目前尚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排除C;由时间“1978年”“2009年”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故选D。 21.C “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说明该建筑体现出中西合璧的思想,C正确;A中普遍说法错误;B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想;D中失去活力说法错误。 22.C 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抗外来侵略,C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不是清政府的态度,A不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在轻工业部门,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不正确。 点睛: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不断加剧,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面临内忧外患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并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3.根据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数据看出,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C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人力车数据远远超过了汽车数据,排除A;畜力交通消失了,但“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错误,因为还存在人力车、汽车、公共汽车等,排除B;D表述错误。 C 24.D 18 表格显示《申报》印刷以及发布信息的内容等,反映出该报刊可以作为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史料,D正确;A中首家使用说法绝对;《申报》并不是代表共产党利益,B错误;材料中是因为拒绝日本检查停刊,C错误。 25.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强调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制天命而用之”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宗族制定族规”则是强调利用宗法力量进行环境保护。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多方面分析,例如,政治方面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分析。 (2)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突出工业革命,还可以总结出城市自身设施不健全等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相同点主要包括都利用法律、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环境保护,而不同点主要包括中国环境的保护着眼于发展农业的需要而英国环境保护则着眼于工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最后可以看到英国的环境保护还倾听社会声音即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1)内容: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宗法力量。 背景:统一多民族同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政府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2)原因:煤碳的大量使用及化工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助推了砍伐树木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 不同: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带有浓厚的“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征。古代中国完全由政府专制;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26.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很多,本题要求从题干中找出一个因素即可,这可以从题中找出关键词,结合时间和所学知识解释。最后要有认识上的提升。例如,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就是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结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联系之后英国发展的具体史实就可以证明,英国的强盛因此确立起来了。 评分标准:答出相关因素4分,没能提取出相关因素则不能得分。相关史实4分(2个史实),结论4分,共计12分。 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 示例一: 因素:民主法治(4分) 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4分) 综上,民主法治建设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4分) 18 示例二: 因素:工业革命(科技革命)(4分)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4分) 综上,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4分) 示例三:因素:经济思想(4分) 17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实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4分) 综上,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4分) 27.(1)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 (2)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1)由材料“1978年……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1984年……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见我国是渐进性改革。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党的十三大报告”“党的十三大报告”可见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可以从国内理论、政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归纳。 28.(1)晚清政府及袁世凯統治时期,中国丧失了一系列的国家主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利益被大国出卖;一战后中国力量逐渐崛起;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列强的利益争斗有利于中国等。 (2)提出了一系列恢复中国主权的要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收回了列强侵占的部分权益,是中国近代以来外交上的重大成果;中国的主权与独立等原則被承认,是近代中国外交的进步;近代中国争取主权独立与领土、行政完整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等。 (1)依据材料中“1921年11月12日,由美、英、日、中、法、意、比、荷、出席的华盛顿会议开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晚清政府及袁世凯統治时期,中国丧失了一系列的国家主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利益被大国出卖以及一战后中国力量逐渐崛起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中国收回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利,这是对凡尔赛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的信息从收回利权以及近代中国争取主权独立与领土、行政完整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等角度进行积极和消极的评述。 29. 18 (1)政治抱负:君明臣贤,恪尽职守,以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企图实现吏治清明,百安居乐业的治世局面面。 结果:由于明代皇帝昏庸无能,明未宦官专权,政治腐敗;其改革触犯了官绅豪强的利益,遣到反对,所以他的抱负难以实现。 (2)关注民生,为民请命;一生品德高尚;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等。 (1)由材料“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整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勒令豪强退田,抑制兼并;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归纳海瑞的政治抱负。第二小问,从当时明朝政治黑暗现实归纳。 (2)由材料“海瑞愤时政阙失,犯颜直谏”“海瑞骂皇帝”“海瑞的举动触犯了江南官绅的利益”“任劳任怒,一生清贫”,由此,可以答为:关注民生,为民请命;一生品德高尚;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等。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