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选修)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材料“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体现了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思想主张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2. 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格物致知,所以应该是朱熹,故选B;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AD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3.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以天下为已任 C. 提倡公平法治 D. 反对宋明理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者反对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 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 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 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均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5. 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作品是文人画,而《墨兰图》就是文人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洛神赋图》是人物画而非文人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步辇图》是写实人物画而非文人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而非文人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 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 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 赞赏君主立宪政体 D. 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答案】C 【解析】 题干大意是:我听说东西方的人,都称赞欧美的政治制度,国家大事都召开会议,公开讨论商定谋略之后才执行。推荐贤能,授予官爵都采用公开选举。君臣上下,没有说不出的疾苦,没有难为情不好意思说的意见。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B错误;材料“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反映有君主,有议会,因此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材料中推崇君主立宪制属于维新派,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 7.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说明作者认为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意,再注意这一思想来自《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特别要注意牵涉到“国体”问题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的问题,所以材料的主旨就是解放国人思想以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选B。ACD项虽有道理,但不是本质意图。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8.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 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 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 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答案】A 9.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将民主主义任务与社会主义的任务分开完成,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农民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井冈山的斗争》解决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 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论述结合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 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 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符合题意的是D项,AB项是指其政治上鲜明性,在南方谈话中没有涉及到祖国统一问题,排除C项。 11.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这符合“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因为它们的东西,技术先进”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B错误;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C错误;;1995年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题眼是“20世纪60年代”“技术先进”。结合所学,容易排除BCD。 12.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材料中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体现了这一方针的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指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排除D项。 13.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年数据) A. 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 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1952年下半年开始……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增长可知是为了适应一五计划及经济建设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才结构合理,故C项错误;1965年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建国初期教育·特点 14.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以“人性”反对“神性” D. 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宣扬人性,是用“人性”来反对“神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是智者学派而非人文主义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 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單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 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 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 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A 【解析】由“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可以看出彻底启蒙,过分否定权威是会带来灾难的,故A项正确;B项中“教会报复”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理性”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不符。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抓住“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可以判断出过度启蒙也会由危机。 16.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 腊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故A 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是宗教改革,故B 项错误;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是文艺复兴, 故D项错误。 17. “他用精妙的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取决于其距离地面的高度,而不是质量。很多仍然笃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家曾经大肆嘲笑他的观点,但是他的实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了地球的重力。”材料中“他”的研究成果 A. 引导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B. 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新问题 C.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是构建现代物理学基础的重要理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取决于其距离地面的高度,而不是质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意义,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故C项正确;牛顿的力学理论引导人们发现了海王星,故A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新问题,故B项错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构建现代物理学基础的重要理论,故D项错误。故选C。 18. “什么是生命的法则?他开始思考所有生命为求生而奋斗的背后动力:物种要想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兴盛就得进化,否则就得灭亡。”他的这一理论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重新觉醒 B.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创世说 C.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 科学回答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属于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基督教神学的创世说是一个致命打击,故选B。人文精神的重新觉醒是文艺复兴,排除A;启蒙运动是进化论的思想武器,排除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回答了时空的本质属性,排除D。 19.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百年孤独》 D. <母亲》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对启蒙时代的反思”、“随着感觉而走”,可知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对理性王国日益失望,轻理性、重感情,A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C项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排除。D项是苏联文学,排除。 20. 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秋拍中,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人民币3.77亿元。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B. 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C. 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D. 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与梵高作品不符,故A项错误;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与梵高作品不符,故B项错误;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属于印象画派,与梵高作品相符,故C项正确;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与梵高作品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印象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答案】(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又要联系教材相应的知识信息,组织答案。 (1)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出处可知考查朱熹的主张,找到答题突破口,再结合材料提炼信息概括答案,关键信息是“理”“仁义礼智”等。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可分析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黄宗羲的话可分析概括出其“发展”;在黄宗羲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个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合,既有学问,也会应用,依此可得出其“继承”。 (3)本题要联系所学知识来概括,关键信息是“明末清初”,分析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方面概括。 22. 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历史作用的变化。 【答案】(1)状态:中世纪神权统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禁锢和压抑;前提:教会的大量订货和神职人员的不竭消费。 (2)特点: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仍占优势; 变化:借助宗教题材,展现人性之美,反映人文主义思想。 (3)原因:教会自身的黑暗和腐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人文主义的兴起;自然科学的产生。 变化:从阻碍到促进。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即可概括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的状态是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禁锢和压抑。据材料二“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即可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2)据材料三“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即可概括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特点。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知识即可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的新变化是展现人性之美,反映人文主义思想。 (3)据材料“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人文主义的兴起;自然科学的产生。结合以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历史作用的变化是从阻碍到促进社会转型。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文艺复兴,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23.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戍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答案】(1)原因:中国制器存在“理”“事”分离的弊端。 主张:引进西方机器来制造机器;增设科举科目培养实用人才。 (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陈旭麓先生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从近代中国前期的历史得到印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而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戊戊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制,又反过来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戊成变法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这些又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见,陈旭麓先生的精辟论述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关键是要注意表述准确、概括全面。 (2),解题时要在上一问的基础上,即懂得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次,分析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即省略号后面的材料。 24.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的改革都十分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情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为扶植小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惠农措施?分析其实施的主要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指出两次改革惠农措施的相同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禁止粮食买卖;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士地私有);奖励耕织。 (2)措施:青苗法: 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3)作用: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1)由材料“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可以归纳为:禁止粮食买卖,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为扶植小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还有: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士地私有);奖励耕织。 (2 )由材料“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可以归纳为:青苗法。由材料“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可见,其目的是: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3)商鞅变法是要建立封建社会统治秩序,而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当时宋朝的社会危机而来,都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都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点睛: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的作用,一般用阶级分析法来归纳,站在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立场上,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5.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1)概括材料一中对“解放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有人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提出质疑。请阐述其理由。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 【答案】(1)态度一:喜悦(欢迎)。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态度二:愤怒(反对)。原因: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理由: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 (3)现象:俄国工业产量不断增长(工业发展)。 关联: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即可概括对“解放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其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本题要求学生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的质疑阐述其理由。结合所学农奴制改革局限性的知识即可说明: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 (3)据材料二“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即可回答反映了俄国工业产量不断增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评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