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6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必修)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2012年4月4日,这首唱了600年的民谣再次在洪洞县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前响起(右图)。与这一活动关联最密切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2.在电影《秦始皇》中出现了当时郡守的活动场景,正确的设置是( )。 A.把自己的职务传给嫡长子 B.在向丞相汇报工作 C.在辖区内建立武装 D.在接受宰相的任免 3.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修这段材料说明( ) A.作者是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 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 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 )。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迫于生计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6.《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 。 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7.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8.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会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9.(2016南通模拟)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 清朝黄龙旗 1912-1915.10中华民国五色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A、国家领土变化 B、政治体制变化 C、思想文化变化 D、国际地位变化 10.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这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11.2013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4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12.1949年,毛泽东说:“……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他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由此判断我国的外交原则是( )。 A.独立、平等 B.不结盟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13.“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14.“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受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恩格斯在这里肯定的是梭伦改革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 B.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C.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 D.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5.公元309年,埃及商人卢克与亚历山大发生了纠纷,两个人都决定上诉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依据: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些宪法条文体现了 A.邦联制原则 B.民主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17.有人认为“德意志的帝国体制是强有力的,但不是民主的”。《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中有助于说明这一观点的内容有 ( )。 ①帝国皇帝拥有创制法律等权力 ②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③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选派的代表组成 ④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反封建性 B.民主性 C.普选制 D.法制化 19.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0.观察下列图片:以上图片说明( ) A.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是人民政权 B.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十月革命后,苏俄最终摆脱了战争隐患 D.十月革命后,苏联就实行农业集体化 21.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大批朝鲜、韩国民众因为战争而离散。1985年,朝韩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离散家属的互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②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 ③家属的重逢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④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缓和 A.①③④ B.② C.②③ D.②③④ 22.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 A.美苏争霸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3.“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4.下面是1872~1894年、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以下不能从表格中得出的结论是( ) A.商办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B.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在外资压迫下纷纷破产 D.外资工厂资本雄厚 25.下表是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情况,由此判断 ( )。 时 间 1955年 1956年3月 1956年底 比 率 32.5% 80.3% 96.2% A.从农业合作化速度上看,正处于“大跃进”时期 B.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完成 C.从农业合作化结果上看,完成了“八大”制定任务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6.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随笔,根据所写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其学习的内容是 ( )。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多种分配制度的建立 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新中国之初三大改造 27.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B.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 28.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应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变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英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B.西班牙王室率先组织了海上探险 C.“发现”导致美洲大量金银被掠夺 D.“壮举”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 30.“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条文反映了 ( )。 A.英国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二、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共10分) 31.三省六部制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2.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任务。 33.古代中国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经营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前者产品供官府使用,后两者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34.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等,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5.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也成为了世界工厂。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选官与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材料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 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材料二 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方最大的关切。布什总统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我们对此表示赞赏。 ——钱其琛《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抉择》 材料三 下图是美国对中国不断发展、和平崛起的诋毁。【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有哪些因素?(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处理?(3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此问题?(3分)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美应如何走出新型的大国关系之路?(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l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涨了2拖,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在减少。l910年,每个农业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业工人收入的40%,而到l930年时已低于30%。农村的这种贫穷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不是一次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不能再仅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得到解决的。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l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针对这一问题,罗斯福在新政中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面对危机时如何“自我调节得到解决的”?调节解决过程中如何体现保护劳工权利的?(4分) (3)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2分) 1-10 BBCDD AACBA 11-20 AACBD DADBA 21-30 BDDCB ACCCD 31-35 BBBBB 36.【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主观随意),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真正的人才被埋没),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 37.【答案】 (1)原因:传统文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国家和平发展的需要。 (2)问题:台湾问题。处理:遵守中美联合公报;维护国家利益。 (3)中国威胁论。观点错误。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动机是遏制中国。 (4)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38.答案:(13分) (1)原因: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购买力下降与生产率上升的矛盾。(2分) 措施:加强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2分) (2)解决: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1分) 体现: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承认工人与雇主谈判的权利,提供失业保障等。(3分) (3)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调节,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