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 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 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和“以拓疆域”相符,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制度下,诸侯有较大的权力,和中央集权相冲突,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文化传播,B选项排除。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D选项错误。‎ ‎【点睛】分封制的影响: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2.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土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慕,在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 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 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 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 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贵族生活腐化是奴隶社会的一般现象,政治黑暗并没有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排除D项;材料中规定的是棺椁礼制的等级序列,没有直接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B两项。故D答案选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等级制度 ‎3.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 ‎4.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郡守的职位世袭的 B. 郡守是长沙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益阳的县令由长沙郡的郡守任命 D. 益阳县是长沙郡守的封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体制下,郡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选项符合题意。郡守由皇帝任命,A选项错误。县级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C选项错误。县制属于中央政府在地方的行政机构,不属于封地,D选项错误。‎ ‎【点睛】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 ‎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 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6.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可知,材料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扩大统治基础,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大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体现的世袭制,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C选项排除。“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是察举制,D选项排除。‎ ‎7.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 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 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 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 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专制主义 ‎8.“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 A.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B.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C. 根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来看,材料揭示出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故答案为D项。宋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强干弱枝”反映的是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9.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书房的设立 B. 议政王大臣地位衰落 C. 内阁地位的上升 D. 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符合题意。南书房的设立,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但是未达到“乾纲独断”的程度,A选项排除。议政王大臣地位衰落是皇权膨胀的结果,B选项排除。内阁在清朝名存实亡,C选项错误。‎ ‎【点睛】在清雍正时期,为了处理紧急军务,雍正皇帝设立军机房,后来改为“办理军机处”。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但这些人都是兼职。军机处并不是国家的正式机构,里面的人员也是没有品极,没有俸禄的。然而,军机处又总揽军政大权,成为了大清最有权力的机构。‎ ‎10.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解读。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古希腊多山、多岛屿、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 这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取治产生的根源 B 某考古学家在雅典城寻找到一些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 说明当时雅典民主的公正性 C 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次公布民事诉讼程序 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说明当时罗马的成文法与习惯并重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罗马颁布民事诉讼程序,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C选项正确。古希腊环海、多山、多岛,容易形成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也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但这不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A选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并不能说明雅典民主的公正性,B选项错误。《民法大全》规定:俗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应服从于成文法,D选项错误。‎ ‎11.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成立五百人会议 D. 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梭伦……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有利于穷人,故A正确;克里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故B错误;克里斯提尼成立“五百人会议” ,故C错误;伯利克里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里,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让穷人得到实惠”,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穷人沦为债务奴隶的可能性最大,据此即可联系“解负令”的作用,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 A. 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B. 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 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 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限制利息和对还债实行宽限期,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13.有人说17世纪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 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 C. 形成责任制内阁 D. 进行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紧箍咒”主要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 ‎14.“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A. 德国议会权力不受皇帝限制 B. 德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 德国议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 D. 德国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议会受皇帝的限制,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故B项正确;德国政府由皇帝任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军国主义传统,故D项错误。‎ ‎15.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的过程中,代表们对于争议很大的内容,尽管认为确实有规定的必要,但也暂时不规定,留待以后再对宪法进行补充。富兰克林曾意味深长地说,从没有一部完美到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最好宪法。这体现了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原则是 A. 联邦主义 B. 实用主义 C. 三权分立 D. 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787年宪法制定时先暂时搁置争议较大的问题留待以后解决,而是优先规定那些核心的、首要的问题,解决美国立国的燃眉之急,这体现了实用性的原则,B选项正确。联邦主义强调一组成员联合在一起并有一个最高级治理机构,A选项排除。三权分立强调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制衡,C选项排除。人民主权强调国家主权归全体人民所有,D选项排除。‎ ‎16.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非经议会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布战争。这说明 A. 1875年宪法贯彻了分权制衡原则 B. 总统缺乏实际权力 C. 议会既是立法机构,又是军事机构 D. 总统完全听命于议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非经议会两院同意” 反映了法国总统掌握国家重大职权,但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故A项正确,B项错误;议会是立法机构,不是军事机构,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 ‎17.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在致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说:“尔等远海蛮夷如此大胆竟敢藐侮我天国神威。天道其一,容尔等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林则徐如此措辞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受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B. 清政府抵抗外敌的决心增强 C. 看到了英国军事上存在弱点 D. 林则徐率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一定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里面以英国为“蛮夷”,以中国为“天国神威”,可以看出其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A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抵抗外敌的决心增强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不可能看到英国军事上的弱点,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初期中国没有取得一定的胜利,D选项错误。‎ ‎18.《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 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 外资工业享有兔税特权 C. 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 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马关条约》给予列强货物运至内地免收内地税的特权,打击和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A选项排除。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在甲午战前就已经出现,D选项错误。‎ ‎19.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 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C. 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D. 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答案】C ‎【解析】‎ 从“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可以看出李鸿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仅站在本国的角度上,而是站在世界的角度上,这种观点符合近代外交理念,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我们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曲解了材料的含义。‎ ‎20.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探究点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具有封建专制思想,D项御玺就能体现这一点。成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插曲。故选D。A项具有反封建性;B项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项提倡男女平等,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坚持斗争14年。颁布了纲领,是旧时农民运动的最高峰,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建国方案。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 ‎21.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募尔岛国”,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 A. 是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开端 B. 清廷沦为洋人的愧儡 C.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 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强调甲午战争对中国思想上的冲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合发动的,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排除;甲午战后的主流思想是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 ‎22.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的部分省份立宪派的政治活动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四川 蒲殿俊 领导了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四川宣布独立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湖北 汤化龙 武昌起义后,与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湖南 谭延闿 推动湖南宣告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之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临时政府。‎ 由此可见,立宪派 A. 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 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D.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和革命进程中,以及在推行各省独立方面都有相关的活动,支持革命派的革命进程,因此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故答案为D项。立宪派的活动并不是投机,而是对革命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排除A项;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是袁世凯,而不是立宪派,排除B项;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立宪派,排除C项。‎ ‎【点睛】材料中立宪派之所以参加革命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立宪派中的一些人士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思想上发生了变化,转而投入了革命这一方。“预备立宪”中的“皇族内阁”的闹剧,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这其中就包含部分立宪派人士。‎ ‎23.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 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客观发展的要求 B. 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 C.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D.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持拒绝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学生运动危害到了他们的自身利益,说明此时中国革命需要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故答案为A 项。中共诞生的组织条件是陈独秀李大钊的建党活动而非五四运动,排除B项;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拒绝的态度无法体现出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排除C项;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定,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排除D项。‎ ‎24.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25.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A. 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群众运动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 C. 各革命阶级表达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 D. 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中各革命阶级空前广泛的团结在一起,表达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因此是现代民族主义生成的标志,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B选项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只显示了学生的爱国先锋作用,排除。D选项也只是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20分,28题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本朝(宋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认为宋代收兵收财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4)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答案】(1)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或地方诸侯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影响: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 ‎(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4)中央政府掌握大权,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背景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实力强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措施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根据材料二“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影响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以得出特征是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处理好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应中央政府掌握大权,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 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 ‎27.西方民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近代西方国家创造出了多党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对其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甚至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盖洛普民调所2011年9月20日发布的民调报告称,49%的选民认为两党都不代表美国人民,而无党派选民中持此观点者高达60%.有趣的是,仅10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有两点呈现某些定向趋势。其一,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从2005年达到36%的最高点以后就呈现出下降的总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23%……其二,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 ‎——庞卓恒《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 材料三 西方国家把本应该是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操作精致的民主大大简化……“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已经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演艺表演。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上,西方所谓“只要程序正确,谁上台都无所谓”的“游戏民主”似乎越来越玩不转。《经济学人》:“(西方)民主正在毁掉西方,尤其是美国,因为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美国梦”今天之所以风光不再,主因就是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西方世界今天经历的一场又一场危机背后都有政治制度的原因……西方自己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政治制度。‎ ‎——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 ‎(2)归纳材料二中美国选民对“一党政府”还是“两党政府”的选择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力制衡和监督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材料三作者认为西方民主制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对民主政治制度你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1)局限: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 实质:多数人的暴政。(直接民主泛滥)‎ ‎(2)趋势: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 原因: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答对就可)‎ ‎(3)问题: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过于注重形式分工: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缺乏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忽视人才素质。(答对两点就可)‎ 认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体现在命令代替了法律;根据材料“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体现在法律失去约束力;根据材料“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 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体现在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根据材料“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直接的民主政治,是多数人的暴政。‎ ‎(2)根据材料“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可知,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原因: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 ‎(3)根据材料““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可知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根据材料“因为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可知民主制度呈现政治僵局制度化和决策平庸化及忽视人才素质。根据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可知,没有十全十美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应该适应国情,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答案】(1)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意义: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认可。‎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清帝逊位诏书》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的“区别”从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建立的政治体制等方面来分析。第二问“原因”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阶级基础等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归纳整理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另外结合所学可知,《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任选一个观点回答。同意观点可以从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同意可以从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的角度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质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原因;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的代议制·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但是组织答案时还一定要注意注意: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