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

1 / 22 ——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2 / 22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 I 一、选择题 ( 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5 分, 共 45 分) 1. 公元前 449 年, 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 12 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 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 )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 A. ①②③ B. ③④C. ①②D. ①④ 2. 中新网 20xx 年 8 月 4 日电,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 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 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 本届任期内举行, 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一局面出 现的原因有( ) ①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 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 ③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 ④“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 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施舍”过活的“乞丐”,是 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这个“怪物”是指 ( ) A. 中国晚清政府 B. 美国邦联政府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 D. 德国联邦政府 3 / 22 4.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 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 反映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 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6.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出“两极格局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这主要 是因为 ( ) A. 两极格局之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B. 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以强权政治为唯一 C. 苏联解体后,其国际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D. 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7. 有学者认为 : “西周的封建社会 , 从纵剖面看 , 是一个宝塔式结构 , 王 室之下 , 有几级的封建 , 从横切面看 , 统治阶级中 , 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 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8. 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 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 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表达( ) 4 / 22 A. 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 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D. 当今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9.20xx 年 12 月 31 日,山东威海与台北的空中直航首航成功。通航是 海峡两岸实行的“三通”之一,除了通航,其他“两通”指的是( ) A. 通邮、通路 B. 通邮、通电 C. 通邮、通商 D. 通信、通路 10.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应把鬼子都杀掉⋯⋯。”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 B. 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的激化 C. 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平和性 D. 说明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11.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 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 行动是( ) A. 掀起瓜分狂潮 B. 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 扩大资本输出 D. 割占中国台湾 12.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 1919 到 20xx 年的世界》中写道:“ 20 世纪 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 80 年代成为当代史 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 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 ) A.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5 / 22 B. 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 C. 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1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 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14. 有学者认为:“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 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休止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 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可能是( ) A. 联合国的作用更加凸显 B.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C.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D. 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形成 15. 义和团运动兴起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 “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 这表明( ) A. 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B. 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 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D. 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16.1954—1959 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 30%以上,迁移人口 大部分来自农村。 1960 年迁移率达 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 国民经济的调整 C.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 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6 / 22 17. 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 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 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 A. 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 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 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 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18. 《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 :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 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 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 , 更重要的 是 18 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 量”不包括 ( ) 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圈地运动的开展 C. 工厂的出现 D. 海外市场的扩大 19. 我国制定“一五”计划时,确定经济建设速度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 为 14.7%,农业为 4.3%的发展指标 , 这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 度相比是比较高的。“一五”计划完成时,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为 18.7%.农业为 4.5%。材料说明“一五”计划( ) A. 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D.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20.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有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三中全会: 1978 年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 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993 年的十四届三中全 会。关于这三次三中全会,说法错误的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7 / 22 C. 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三次三中全会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21. 假如你生活在 16 世纪的欧洲,无法从市场购买到的是( ) A. 非洲的黄金和象牙 B. 美洲的玉米和烟草 C. 亚洲的瓷器和香料 D. 澳洲的工艺品 22. 罗斯福在 1932 年 4 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节目中说:“在这个不幸的 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 字塔底层、被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不放弃自由经济制度 B. 出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 C. 只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D. 新政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23.17 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 促成 1652 年至 1674 年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当时,英国发动 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B. 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 C. 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D. 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 24.19 世纪的欧洲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 A. 家庭观念的淡化 B. 手工工场的发展 C. 工厂制度的确立 D. 垄断组织的出现 25. 国内战争结束后,针对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苏维埃政府 是怎样解决的 ( ) 8 / 22 A. 依靠政权力量强制征收 B. 放宽出租土地和劳动力的条件 C. 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D.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6.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 据在于( ) A. 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 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27.1947 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 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 国的工具。”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 )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 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 位 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D. ①④ 28.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 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 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 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 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9 / 22 29. 以下摘自于某年某位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我们遭遇到我国历 史上历时最长、最严重之一的通货膨胀,它扰乱着我们的经济决策, 打击着节俭的风气⋯⋯”“在当前这场危机中,政府的管理不能解决 我们面临的问题。政府的管理就是问题所在。”该演说词应出自( ) A. 1929 年,胡佛 B. 1933 年,罗斯福 C. 1969 年,尼克松 D. 1981 年,里根 30. 下图是二战后美国某跨国公司电子产品在本国及不同类型国家的生 产和消费发展阶段示意图。下列对它的表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第Ⅱ阶段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国内的总量远不如在其他国家的总 量 B. 第Ⅲ阶段,其产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 欧共体和日本崛起 C. 第Ⅲ阶段,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 有大幅上升,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 自第Ⅱ阶段以来,其产品产销两旺,表明该公司已在世界同行业 中占据了垄断地位 分卷 II 二、非选择题 ( 共 4 小题, 共 55 分) 31(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 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的“制衡”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 10 / 22 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 有权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制衡” 的,这种“制衡”的目的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 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 联邦政府中?为什么? 32(15 分). 古代中国人与希腊人,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 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秦有天下,裂都会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 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梭伦颁布的措施,既规定了政治方面的也规定了经济方面的调 整。前者包括:①建立一个新的议事会即四百人会议,中等阶级有资 格成为其成员;②使下等阶级具有在公民大会中参政的资格,从而给 予他们公民权;③组建最高刑事法庭,面向所有公民,通过普选投票 选出。经济改革对贫苦农民最有利,取消了现存的抵押契约,禁止今 后再有债务奴隶的存在,限制任何个人可以拥有的土地数量。 ——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 11 / 22 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 了-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李守福《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根源及其影响》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 越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梭伦时代中等阶级及以上的公民 可以参与哪些政治活动?梭伦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归纳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简要评述此观点。 33(1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 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 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这个“圈”指的是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里有哪几座城市 ? (2)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 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3)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因此这 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34. (15 分)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 基础”,全美仅有 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 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1929 12 / 22 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 273 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 750 美元,农业 收 入 在 国 民 收 入 中 的 比 重 由 1919 年 的 16%下 降 到 10 年 后 的 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 大。农场主在 1932 年实现的净收入比 1929 年少了 1/3 ;农产品的价格 跌落了 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 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 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 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 年 5 月 12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 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 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 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 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 1936 年 1 月 6 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 第 10 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 年 2 月 29 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 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 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 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 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 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 13 / 22 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 1909~1914 年“平价”的 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 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 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1) 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 (2)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 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说 1938 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 (4)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 答案解析 1.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是第一部罗马成文法, 主要是为了解决公民之间的矛盾,属于公民法,但它也保留了一些野 蛮的习惯法。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而④错误,此时仍然是罗马共和 国,它属于公民法。综上,本题选 A。 2. 【答案】 C 【解析】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两岸人员往来、 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国共两党的交往不断增加,故①②③正确; “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祖国统一的主张,在台湾还没有得到大多 数人的赞同,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 C。 3. 【答案】 B 【解析】“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中的“头脑”代表的是中央政 府,“四肢”代表的则是地方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指的 14 / 22 是美国赢得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邦联政府,故选 B。 4.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瀛东弃可伤”“初传烽火照辽阳”“筹海患难防” 可知,这次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所以答案选 C。 5.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故②是错误的;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政 体,故③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D。 6. 【答案】 D 【解析】 A 项只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具体原因之一。 B 项的表述是不正确 的。C 项错在“完全丧失”的表述上。 D 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 所在。所以答案选 D。 7. 【答案】 A 【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由此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的特点。 8.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强调当今世界的格局不再是超级大国控制的,而是 多权力中心,亦即政治多极化趋势。 D项符合题意。 9. 【答案】 C 【解析】 1979 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告台湾同 胞书》,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即“三通”。故本 题选择 C。 10. 【答案】 D 15 / 22 【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和团口号“扶清灭洋”的评价,“灭洋”把斗 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对外来侵略及其客观 上带来的近代文明,不加分析,一概排斥,“挑铁道,把线砍,旋在 毁坏大轮船⋯⋯”即是排斥外来文明的表现,故答案为 D。 11. 【答案】 B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英国感到不满意是因为开辟的 通商口岸太少,所以要发动战争以扩大市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 生的原因。掀起瓜分狂潮、扩大资本输出、割占中国台湾均是和甲午 战争有关的,而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 B项。 12. 【答案】 B 【解析】题中的“( 20 世纪) 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 风⋯⋯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是指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其直接背景即是 B项。故选 B。 13. 【答案】 B 【解析】 A 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A 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 直接受皇帝统领。 D 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 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14.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二战后的美、 苏对抗,既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材料关键 信息“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说明苏联解体了,两极格 局已经瓦解, C 符合题意; A 与题干无关; BD 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 合题意。 16 / 22 15. 【答案】 C 【解析】本题对义和团运动不同时期斗争的口号进行比较,从而揭示 了农民运动的基本特点。解题时要用阶级的眼光来分析。从义和团运 动口号的不断变化中,可看出农民阶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在不断 深入。 16.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60 年国民经济有严重困难, 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故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故 B 选项正确; 1960 年,农村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没有改革,故 A 选项错误;当时 户籍管理制度也没有变化,故 C 选项错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推 行,没有改变,故 D选项错误。 17. 【答案】 C 【解析】罗斯福上台前,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罗斯福批注“哪有此等好事”,明显是不赞成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在 当时他还没有新政的理念。但是“提议政府增加开支、干预经济”的 新政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就已经萌生,不是罗斯福率先提出的, 故 C正确。 18.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 C是过程显然不符合题意。 19.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提到,确定经济建设速度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为 14.7%,农业为 4.3%的发展指标 ,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业生产平均 年增长为 18.7%.农业为 4.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一五” 计划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得到全国人大的 17 / 22 批准,故 A 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 B 错误。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过于绝对,应该是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故 D错误。 20.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 放的原则,提出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 政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 会,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要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等,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21 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故 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C;D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排除。 21. 【答案】 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的路线把欧洲、亚洲、美洲联系起来,所以可 以买到 ABC三项中的商品;新航路开辟的航线没有到达澳洲,无法从 市场买到澳洲的工艺品,故选 D。 22. 【答案】 C 【解析】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摆脱经济危机, C 项说法错 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项。 23. 【答案】 A 【解析】注意题干中“ 17 世纪”这一时间,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大西 洋航运的日益繁忙,英国也加入了海外贸易的竞争,因此必然会与 “海上马车夫”荷兰发生冲突,故 A 项符合题意。随着 15 世纪末哥伦 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北美洲已经被纳入世界市场, B 项错误; 17 世纪 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项错误; D项不是主要目的。 18 / 22 24.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 项说法错 误,排除。 B 项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 19 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 大陆快速扩展,大量工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 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C 项正确。 D 项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期,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无直接关系,排除。故选 C。 25. 【答案】 D 【解析】本题从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的角度考查苏俄经济政策 的调整,即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余粮收集制”相对应的是 “固定粮食税”, D符合题意。 26. 【答案】 C 【解析】洋务运动创办工业把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国内,使中国开 始了经济工业化,从而启动了近代化进程。 27. 【答案】 C 【解析】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 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可 以判断①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发 展,而不是畸形发展,同时也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故③④错 误,选择 C项符合题意。 28.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 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体现了经济民族主义具 有“排他性”、“利己性”特征,而 A、C、D 项只是从内部调整经济 结构,恢复经济发展,没有直接体现出“排他性”、“利己性”,故 19 / 22 排除;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对外贸易顺差,具有“排他性”、 “利己性”,故选 B。 29.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经过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50-70 年代出 现了黄金时期, 1973 年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故 D 正确。 30. 【答案】 C 【解析】实线代表生产,虚线代表消费。第Ⅲ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一栏中生产、消费都呈现上升态势,从而反映了经济全球 化趋势的加强。 A、B、D的描述与图不吻合,故选 C。 31. 【答案】 (1) 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 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 ( 防止专制 ) 。 (2)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 不能。因为 1787 年宪法制定之初不承认妇女、黑人享有同白人男 子相同的权利。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1787 年宪法把国家 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防 止专制和独裁,维护了美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 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联系 1787 年宪法,允许奴隶制 和黑奴贸易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 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最初没有规定人民应有的基本权利。 32. 【答案】( 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20 / 22 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活动:参加公民大会,参加四百人会议,成为陪审法庭法官,担 任国家高级官员。 目的:巩固统治基础。 (3)观点:环境决定论 评述:评述一,这一观点具有正确性,如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别 就是由环境影响的。 评述二,这一观点具有不正确性,它只看到了环境的影响,没有看到 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解析】( 1)“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指的 是周朝的分封制;“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拱卫王室, 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秦朝“裂都会为郡邑, 废侯卫而为守宰”实行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有利 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通过分析材料“建立一个新的议事会即四百人会议,中等阶级有 资格成为其成员”、“使下等阶级具有在公民大会中参政的资格”、 “组建最高刑事法庭,面向所有公民”可知,中等阶级及以上的公民 可以参与参加公民大会、参加四百人会议、成为陪审法庭法官、担任 国家高级官员。扩大权力基础,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3)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是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设问,可一分为二的回答。这一 观点具有正确性,如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别就是由环境影响的, 古希腊文明就是典型案例;不正确性,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各种因素作 用的结果,环境决定论只看到了环境的影响,没有看到政治、经济、 21 / 22 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33. 【答案】( 1)“圈”指建立经济特区, 广东最早的经济特区有 3 个:深圳、珠海、汕头。 (2)对外开放;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不同意。今天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 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在充分享有主权的前提下,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与旧中国落后挨打的无尽屈辱有根本 区别。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 圈”指的是邓小平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在广 东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三个:深圳、珠海、汕头。 (2)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的 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 济特区开始的。在第一问中已经进行了解释。 (3)首先表明观点:不同意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的观点。然 后从实行的目的及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开放有本质区别等方面分析。今 天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 验,扩大对外贸易,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在充分享有主权的前提下,在互惠互利的 基础上进行的,这与旧中国落后挨打的无尽屈辱有根本区别。 34. 【答案】 (1) 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 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 (2) 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 22 / 22 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 (3) 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原因: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②干预农 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 (4) 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 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 ( 四点 任答二点即可 ) 【解析】第 (1) 问,从“慢性危机”、“遭受的打击更大”来总结两者 的相互关系。第 (2) 问,材料二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 增加了“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可看出其变化,组织语言进行作答。 第(3) 问,从信息“补贴”“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 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跟当时解决经济危机生产过剩 有关。从这个角度作答即可。第 (4) 问,特点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 度来思考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