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B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B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B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 奴隶主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答案】A ‎【解析】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反映了论功行赏的思想,这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故A正确;材料与商人无关,故B排除;李悝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打击农民的主张,故D排除。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李悝变法的内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的是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重农抑商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焚烧诗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发展,未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故①排除;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故②正确;实行什伍连坐,加强了对人民控制,故③正确;焚烧诗书也不利于文化传承,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消极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的消极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 奖耕织,抑商末 ‎【答案】A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社会制度根本变革”,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的意义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废井田,开阡陌”的答案。‎ ‎4.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张居正改革 ‎【答案】B ‎【解析】材料“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游牧民族向农耕文化发展,故B正确;商鞅变法与“森林民族”无关,故A错误;王安石变法与“森林民族”无关,故C错误;张居正改革也没有使“森林民族……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丘穆陵 穆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实行姓氏改革,改用汉姓,这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故A正确;改用汉姓与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无关,故B错误;改用汉姓不可能改鲜卑人为汉人,故C错误;改用汉姓与消灭鲜卑陋习无关,故D错误。故选A。‎ ‎6.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 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 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促进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故B正确;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不属于两者的共同表现,故A错误;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属于社会进程的发展的角度,故C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7. 《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A、B、C、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 ‎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8.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正确;B项比较符合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内容;C项是移风易俗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9.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没有直接联系,故①错误;青苗法避免了地主的盘剥,有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要求官僚地主缴纳赋役,这些都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故②正确;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③正确;青苗法避免了地主的盘剥,有利于农民减轻对地主的依赖,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也有利于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10. 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A. 保甲法 B. 保马法 C. 将兵法 D. 更戍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王安石以“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专掌训练,达到“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这是将兵法,故选C。A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同时又想着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B项是一种鼓励养马的措施;D项是改变军队轮流防住的措施。也有利于解决材料中的弊端。‎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到提高军队战斗力内容的措施。主要有将兵法、保马法和更戍法等。此外,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还包括青苗法和募役法等,总的理念是通过对大地主大官僚的限制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因而遭到豪强地主的抵制,最终王安石变法失败。‎ ‎11.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 背诵诗赋词章 B. 学习“四书五经”‎ C. 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 依靠“恩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 ‎12. 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 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C. 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D. 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是指俄国农奴尽管在政治身份上获得了自由,但在经济方面由于购买土地须要支付大量赎金被地主剥削的所剩无几,故答案选B。AC两项说法过于片面;D项强调的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性的表现。‎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 ‎13. 史学界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这次改革 A. 顺应了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B. 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 C. 彻底改变了俄国政治体制 D. 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未涉及政治民主化,故A项排除。农奴制改革仍然维护沙皇专制制度,故C项排除。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也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14. 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 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织 C. 焚烧诗书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关键在于要理解“生分”的意思,“生分”的意思是指冷淡疏远,根据选项只可能是由于连坐制度和告密制度的缘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商鞅变法 ‎15. 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 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 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 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 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答案】B ‎【解析】“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重视收集”,排除A;材料反映宋神宗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并没有体现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排除。‎ ‎16. 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 鲜卑贵族 B. 鲜卑平民 C. 汉族地主 D. 中原农民 ‎【答案】A ‎【解析】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鲜卑贵族,当时鲜卑贵族代表传统保守势力,故A正确;鲜卑平民并不是迁都最大的阻力,故B错误;汉族地主与孝文帝迁都无关,故C错误;中原农民与孝文帝迁都没有联系,故D错误。故项A。‎ ‎17.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 辽、西夏的威胁 B. 土地荒芜、水利荒废 C.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 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辽、西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都是社会危机的问题,但其中最关键的应是经济问题。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封建地主阶级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注意理解掌握其多个领域的改革内容及作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 ‎18.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 A. 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 政治改革要精兵简政 C. 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 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北宋出现的“三冗”局面是当是宋代制度的缺陷,正是由于当时制度的缺陷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A选项错误,冗官就是指官员多且效率不高;B选项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C选项与材料的含义相反;D选项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必要性 ‎19. 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了吏治,又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B. 实行“尽地利”‎ C. 制定《法经》‎ D. 创建“武卒”‎ ‎【答案】A ‎【解析】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中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基本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卿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所以,选择A项。B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C项是法律方面的措施,D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因此,B、C、D三项可以直接排除。‎ ‎20. 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收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A. 赏罚分明 B. 戒急戒躁 C. 从善如流 D. 用人得当 ‎【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损害民利,变法失败。故用人得当是变法的重要教训,故D正确;王安石变法的教训与赏罚分明无关,故A错误;戒急戒躁,也不属于变法的主要教训,故B错误;王安石变法并不存在从善如流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 ‎21. 面对俄国农奴制改革,进步思想家赫尔岑宣布:“人民受骗了!”他主要抨击了 A. “解放”法令 B. 司法改革 C. 地方自治改革 D. 欧化改革 ‎【答案】A ‎【解析】材料“人民受骗了”‎ 反映了农奴制改革“解放”法令并未真正解放农奴,农奴仍然受到很大束缚,且购买份地需要很大资金,故A正确;司法改革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地方自治改革,不符合“人民受骗了”,故C错误;欧化改革并不能体现“人民受骗了”,故D错误。故选A。‎ ‎22.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十二月党人”与“知识分子”群体都 A. 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 B. 都发生过武装起义 C. 筹划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D. 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 ‎【答案】A ‎【解析】农奴制改革前,“十二月党人”与“知识分子”群体都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故A正确;“知识分子”群体并未组织武装起义,故B错误;筹划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也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知识分子”群体与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 ‎23.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领域就出现了新的因素。“新的因素”是指 A. 农业耕地增加 B. 手工业得到发展 C. 商业城市日益繁荣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有别封建领主经济的新的生产关系,符合设问“新的因素”,D项正确。ABC三项虽是经济领域,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传统经济三个类别,并不是新的生产关系,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经济领域、新的因素”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24. 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同一国家 C. 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D.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倒幕派的力量强大,先成功的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掌握了政权的力量,然后又大刀阔斧的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A项错误;BD项是措施,不是原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主导因素 ‎25. 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A.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 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C. 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D. 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外贸 ‎【答案】B ‎【解析】明治维新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这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作用最大,故B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故A错误;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属于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表现,故D错误。故选B。 ‎ ‎26.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A ‎【解析】商鞅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的权力,故B错误;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故C错误;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故D错误。故选A。‎ ‎27.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打击奴隶主贵族 B.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 取得争霸战争中的优势 D. 维护封建地主经济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势力弱的诸侯国时刻面临被兼并的危险。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取得争霸战争中的优势。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主要目的”的要求,排除ABD项。‎ ‎28.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建立县制 D. 禁止弃农经商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直接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导致了旧贵族的怨恨。故选B。A项说的是经济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项是政治措施,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与旧贵族心存怨恨关系不大。 故ACD三项排除。‎ ‎29.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 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30.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 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 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强调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应该从封建经济发展的角度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故选B。‎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第II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对上述社会问题北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 ‎【答案】(1)北宋中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极贫局面的形成;军队的指挥效率和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方面回答对上述社会问题北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经济上:均田制,三长制;文化上:移风易俗 ‎(3)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华文明;改革过程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改革者需有坚定地信念。(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据材料“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迁都洛阳,阻力重重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均田制、三长制、移风易俗等方面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改革过程艰辛等方面回答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 ‎【解析】试题解析:(1)“采用原始生产”指的是俄国仍然是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文明国家。而“拥有现代生产”指的是欧洲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因此,“绝望的搏斗”指的是农奴制下的俄国难敌工业生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针对第二问,需要把握“延缓”“不能消除”等词语,可从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及局限性这两方面来加以思考。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农奴获得了解放,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缓和了矛盾,延缓了革命。而局限性可结合教材及材料三来作答,主要表现在农奴制改革的残余较多,沙皇仍然实行专制统治,以及材料中所描述的地主仍掌握大量土地。因此,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不可避免,最终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统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 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