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二历史(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士阶层的兴起 D. “学在民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同时,文化环境宽松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A项;商业地位提高、士阶层兴起和学在民间都与宽容时代关联不大,并非最佳选项,排除BCD项。‎ ‎3.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对此,他主张( )‎ A. 克己复礼 B. 有教无类 C. 宽容待人 D. 为政以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反映了“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控,结合所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幻想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贵贱有序,故A符合题意;B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意思是只要向学,不问出身,它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故B不符合题意;CD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故CD不符合题意。‎ ‎4.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批驳,也相互吸收、融合。儒家与墨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 鼓励入世,关注现实 B. 万物尊卑,各安其位 C. 承认天命,回避鬼神 D. 爱无差等,反对音乐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家主张通过恢复礼乐制度来确定尊卑等级制度,墨家通过主张互利互惠,爱无差等,可见两者都强调鼓励入世,关注现实,故A符合题意;儒家强调万物尊卑,各安其位,但墨家强调爱无差等,故B不符合题意;墨家提出“非命”,主张强力而为,故C不符合题意;儒家强调等级贵贱,爱有差异,构建礼乐文明,故D不符合题意。‎ ‎5.先秦孔孟儒学中,儒家的代表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仁”、仁政”、”仁义”、”王道”等。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这些观点提出的本质性原因是( )‎ A. 反对春秋、战国的不义战 B. 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C. 对奴隶制度衰落的反思 D. 儒家是广大下层民众的政治代言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夏商周以来到春秋战国,奴隶制统治因暴政而衰落,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儒家思想希望统治者奉仁、行德、尊礼,以挽救日益衰落的奴隶制度,故C符合题意;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的是法家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广大下层民众的政治代言人是墨家,故D不符合题意。‎ ‎6.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 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答案】A ‎【解析】‎ ‎“汉代儒学地位的确立”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体现了人、君、天三者关系,强调了尊重上天旨意,听从皇帝安排,故A项正确;等级礼仪属于现象,没有反映主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D项应属于“君权神授”的观点,故D项错误。‎ ‎7.西汉宣帝年间曾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来看,汉宣帝认为受到上天的警告,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独尊儒术”是指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排除A项;“大一统”是指要维护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君权神授”是指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排除D项。‎ ‎【点睛】‎ ‎8.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这一现象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根据“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方面形成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故答案为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结合所学宋朝的经济、思想特征分析解答。‎ ‎9.东晋玄言诗人孙绰在阐述关于周孔之教与佛教的关系时,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观点,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用如此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儒佛一致论。他认为佛教着重於内心教化(“明其本”),周孔主要是社会治理(“救极弊”),两家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这些观点体现了当时( )‎ A. 三教合一的趋势 B. 儒佛相互吸收影响的趋势 C. 儒佛对立的状况 D.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儒佛一致论”,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佛教冲击、佛教面临怎样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适应封建统治的问题,于是儒佛相互吸收,各自得到发展,各自起到不同的社会作用。故B符合题意;未涉及道教,故A不符合题意;“对立”严重背离“儒佛一致”论的题意,故C不符合题意;“儒学复兴”表述单一,也不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宰相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因此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说明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并非只是为健全中央机构,排除C项;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并非否定君主制度,排除D项。‎ ‎11.针对“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对其中“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忠于城邦的男子 B. 掌握权力的贵族 C. 新兴的工商业者 D. 主宰人类社会的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依据所学,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意识的觉醒,兴起了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故这里的人应指的是“主宰人类社会的人”。所以应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名师点睛】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并从这样的新方法(人文主义的方法)中得出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12.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13.‎ ‎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鄙视贫穷 B. 认为财富即道德 C. 揶揄上帝 D. 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故D符合题意;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与材料意思相反;C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怀疑上帝。‎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4. 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 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 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洛克主张社会契约,分权思想,强调行政立法和外交分属于议会和国王,由此可知其主张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推翻君主制,所以选A,B、C两项是两者的共同点,D项所述与“国家政治”无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洛克、卢梭 ‎15.某同学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以下文字内容:“只要仔细思考,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请你帮他判断该内容可能属于( )‎ A. 英国新教徒 B. 14世纪思想家 C. 人文主义者 D. 启蒙思想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可见材料认为权威来源于实力或暴力,或这是一种契约,可见包含有启蒙运动期间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故D 符合题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期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不包含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故排除ABC。‎ ‎16.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 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 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都具有反封建的作用,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具备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作用,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不具备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不具备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作用,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 ‎17.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词“东汉”,再结合所学知识,大秦是指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万有引力定律为牛顿在17世纪创立,排除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但是提出日心说的是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排除C;《春秋繁露》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所著,《理想国》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排除D;《九章算术》是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罗马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代表性政治成果,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成就;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8.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 )‎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农学 项数 ‎22‎ ‎25‎ ‎25‎ ‎9‎ ‎7‎ ‎7‎ ‎8‎ ‎8‎ ‎25‎ A. 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B. 儒家重人伦轻自然 C.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中科技成果的统计来看,中国科技主要是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与农业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的科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发达,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科技成果,无法反映儒家思想的束缚,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手工业领域存在一定的科技成果,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19.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的诗歌 A. 反映了西周上层官僚贵族的生活 B. 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 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 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文学。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畦留夷与揭车兮”等句式,体现这种体裁的灵活,易于感情的表达。依据所学,这正是屈原楚辞的特点,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文学成就·浪漫主义文学 ‎20.下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A. 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 B. 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 C. 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D. 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造纸术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西汉”、“简牍”及图片字体,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B项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出于海昏侯之手,排除C;D项说法具有片面性,仅从图片信息无法得出,排除;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造纸术 ‎21.“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A. 京剧已成“百戏之祖”‎ B. 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 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 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以看出京剧经过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正确答案为B。百戏之祖是昆曲,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C内容,排除。古代戏曲的成熟时的标志是元杂剧,‎ D错误。‎ ‎【点睛】京剧的形成过程 ‎1、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2、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微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3、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4、清朝时期,京剧从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最大剧种。5、民国以来,又走向世界,进入世界戏剧之林。‎ ‎22. “新的假定必须解释旧的假定所成功地解释的一切事物;必须至少避免旧的假定的一些错误;在可能之处,它应当解释旧的假定不能解释或预言的事物。”下列选项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 地心说与日心说 B. 神创论与进化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量子论与相对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对论与力学体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可能之处,它应当解释旧的假定不能解释或预言的事物”即新理论能够对旧理论进行继承发展,而相对论就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发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中都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D项不符合题意。‎ ‎23.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准确理解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问世的共同意义。A项和B项是进化论问世的意义,D项是经典力创立的意义。只有C项符合题意。进化论提供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相对论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观察世界,量子论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爱观察世界。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世界·近代以来世界的、文艺术·物理的重大进展及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名师点睛】量子论诞生的意义:‎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24.198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我们:“吻别你的mail: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 A. 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C. 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 D. 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 材料说明传统的商业购物模式将会被网购取而代之。“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故B正确;A中颠覆说法绝对,排除;C是计算机的使用;D与材料信息不符合。‎ ‎【详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 ‎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答案】(1)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 ‎(2)观点: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主张: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解析】‎ ‎【详解】(1)关于“具体分歧”,由材料“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来确立具体的分歧方向,结合所学,“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关于“时代变化”,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概括。‎ ‎(2)关于“主要观点”,由材料“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可得出人生而平等,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由材料“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可得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关于“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探索为“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26.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请概括材料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影响物质的发展。如: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在思想领域领导文艺复兴运动,思想的解放反过来又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容易归纳物质活动和精神与制度发展的辩证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发展。论证环节,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例论证此观点。‎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隋文帝还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修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大索貌阅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措施:严密清查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并进行核对;严惩户口登记不实的地方官吏;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口。(2)影响:有利于防止隐匿人口;有利于防止逃避赋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所继承并完善,对于现代社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由“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修分立户口”可以直接概括得出答案。‎ 第(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针对政策实行的原因考虑其作用,可以从防止隐匿人口、防止逃税增加收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组织回答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代改革·大索貌阅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