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尽心》中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 ‎ A. 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 ‎2、下表所示为清代前期著作统计的历代政府表彰的“贞节”妇女人数,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宋代之前 宋金 元代 明代 ‎1000余年 ‎274年 ‎97年 ‎276年 ‎187人 ‎302人 ‎742人 ‎35 829人 A.宋代之前礼教观念较为薄弱 B.宋代理学思想强调三纲五常 ‎ C.明代强化对妇女守节的认可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4、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5、某网站计划拍卖一批古董,号称是战国时期的墓葬所出土的文物,包括毛笔、佛像、竹筒、铜镜。请根据你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有一件必为赝品,这件文物应该是:‎ A.毛笔 B.佛像 C.竹筒 D.铜镜 ‎6、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7、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8、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 国剧”。下列对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 B.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C.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 D.能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 ‎9、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 ‎ A.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 B.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 C.错误的,苏格拉底的对他们论述不是史料 ‎ ‎ D.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10、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11、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 A.古希腊时期 B.文艺复兴时代 ‎ ‎ C.宗教改革时代 D.启蒙运动时代 ‎ ‎12、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 ‎13、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提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的发展又会推动哲学的进步。”他所依据的应是( )‎ A.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 C.赫胥黎及其《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 ‎14、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5、1874年,万国邮政联盟(原名“邮政总联盟”)建立,邮政事业实现全球系统化。这主要是因为( )‎ ‎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C.“电气时代”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1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 A.突出对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 C.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个别考察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17、康有为主张议院人事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而且当选的议郎也要由皇帝来批准。议院的议郎应由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来充当。由此可见,康有为( )‎ ‎ A.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B.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C.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制度 D.极力糅合中西方政治制度 ‎18、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19、据史书记载,达·芬奇留下了蒸汽开动大炮的图样;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中,为蒸汽机的应用开拓了新领域的有 ‎①富尔顿 ②史蒂芬孙 ③法拉第 ④爱迪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2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 ‎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23、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失败更加坚定了邓小平实施其经济改革的决心。随后,邓小平( )‎ A.考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 B.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新制度 C.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确立开发开放浦东的新政策 ‎24、“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这一指标的完成( )‎ ‎ 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 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 ‎ 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 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 ——列宁 材料二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摘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2分)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2)“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指的这个“开端”的含义及当时促成这一“开端”的有利因素。(4分)‎ (3) 材料三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1分)就这一积极影响,请再举一例。(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权益。……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中国还提出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会议的新闻发布也强调中国的声明受到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扬。‎ 材料二 (1919年)4月22日,“三巨头”召中国代表到会,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他们明确地要求中国对日本作出让步。‎ 材料三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它们态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2分)‎ ‎(2)巴黎和会上是如何解决中国山东问题的?(2分)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原因。(4分)‎ ‎(4)山东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2分)由此你得出了哪些认识?(4分)‎ ‎ 温馨提示:请考生在第27、28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摘编自《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2分)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2分)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巴黎公社使欧洲的人们对社会革命感到恐惧,建立在传统的社会共存基础之上的整个社会关系,有可能在革命力量的冲击下毁于一旦。当时,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它的严重性,社会冲突可以使一致的民族四分五裂,使政治和经济制度陷于混乱。‎ 材料二 广泛的民间结社可以是政党、工会、合作社和各类联盟。的确,在1871年之后,欧洲各国政府越来越难以否认公民们有权建立或参加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团。‎ ‎ ——《欧洲民主史》‎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2)材料二反映出19世纪后期的欧洲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4分)‎ ‎2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20世纪初出现的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0分)‎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3分)和执政特点。(1分)‎ ‎(2)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依据图2、图3、图4指出法西斯恐怖统治的具体表现。(3分)‎ ‎(3)图3德国的举动为何能得逞?(2分)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材料二 《通鉴》:“自嘉靖以来行一条鞭法,颇称简便,然诸役冗费名罢实存,有司追征如故”。万历十五年六月,户部覆礼科右给事中袁国臣等题奏:“条鞭之法,有司分外又行增派,挠民殊甚”。 《续文献通考》:“大抵历代立法各有因时制宜之深意,而奉行不善率以病民,吏胥纵其奸,而闾阎受其困,虽复处除之诏屡颁,其及于民者能几何矣?苟无治人,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的原因。(4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C A B B D B D A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A B D D A B B A A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1)现象:这场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 ‎ (2)含义:这一开端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及解放斗争。有利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乘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和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有所削弱。(任答两点即可分)‎ ‎ (3)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如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等。‎ ‎26.(1)变化:由支持、赞扬中国的要求到支持日本,牺牲中国利益。‎ ‎ 依据: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是一切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 (2)解决:把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山东的侵略合法化。影响:这种强权政治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3)原因:有中国参加,美国就可以利用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怒火,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同意美国提出的限制军备计划;同时又可以借此摆出尊重中国的姿态,骗取中国人民的信任,夺取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 (4)解决:中日双方最终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路权由中国赎回。‎ ‎ 认识: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恃强凌弱。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后盾。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集体安全;经济制裁。‎ ‎ 作用: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李顿调查团主张“满洲自治”来看,国联未能有效地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 (2)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盛行;欧美政治的需要。‎ ‎ 原因: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成为以后战争发生的隐患;没有真正解决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特别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问题:传统的社会关系遭受冲击;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陷入混乱。‎ ‎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巴黎公社的影响。‎ ‎ (2)现象:民间结社的合法化。‎ ‎ 影响:调解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促进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原因:德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受到战胜国的严厉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统治;希特勒的欺骗宣传。‎ ‎ 特点:通过国会大选合法夺权。‎ ‎ (2)表现: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希特勒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 ‎ (3)原因:德国的欺骗;英、法、美“绥靖政策”的纵容。‎ ‎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各项赋税、差役合并,归并到田赋中一体征收;统一纳银;在征收方式上由民收民解改官收官解,田赋运送、差役征募均由官府负责。(6分)‎ ‎(2)原因:一条鞭法施行后,旧的摊派并没有消除;官吏不严格按税法征收税银,巧立名目多征多收,实际上加重了百姓负担;表面看来是吏治问题,实则体制问题。(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