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理)(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理)(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特征,主要是指深翻土壤、中耕除草、高垄播种、育秧移栽等。据此可 知,精耕细作这种农业模式产生于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小农经济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故 B 正确;AC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 地调运大量粮食。这是因为江浙地区 A.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 农业生产衰退 C. 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D. 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结合所学可知,这主 要是由于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故 C 正确; 江浙地区调运粮食与当地人口增加无必然联系,排除 A;江浙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压缩了粮食种 植面积,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排除 B;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经济入侵,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下图所示的工具,王帧在《农书》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 则排前直木,随排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 A. 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 B. 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 C. 冶金业得到迅速发展 D. 陶瓷业由制陶发展到制瓷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工具是水排,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水利鼓风冶铁装置,由东汉杜 诗发明,水排促进了冶金业迅速发展,故 C 正确;水排不是水利灌溉工具,排除 AB;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 水利鼓风冶铁装置,与制陶、制瓷无关,排除 D。 4.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并设有“市长” 或“市令”进行管理。由此可知西汉 A. 商业非常繁荣 B. 社会秩序紧张 C. 市场管理严格 D. 城市功能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西汉对商业市场管理严格,商业活动必须在“市”进行,并设有专门的官职管理,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业非常繁荣、社会秩序紧张,排除 AB;材料表明西汉对商业市场管理严格,无 法体现城市功能完备,排除 D。 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 是 A. 秦都咸阳 B. 汉都长安 C. 唐都洛阳 D. 宋都东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说明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 的限制,这一商业现象普遍出现始于宋朝,故 D 正确。 宋朝以前,我国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 制,故排除 ABC。 6.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 1/30,虽然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 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汉武帝时期 A. 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B. 加重征收各种赋税 C. 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D. 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商人,采取盐铁官营政策,D 正确;据 材料和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并未涉及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的措施,A 错误;据材料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 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B 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错误。 【点睛】汉初统治者面临的三大问题及解决措施:经济凋敝---休养生息;王国问题---推恩令;匈奴的威 胁----战争。 7.19 世纪 40~60 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 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 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描述,并结合 19 世纪 40~60 年代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中 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选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A;洋务运动大力兴办近代企业也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排除 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时间限定。 8.下表是 1913 年和 1920 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促使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工业企业(家) 资本总额(万元) 工人总数(万人) 1913 698 33082 27 1920 1759 50062 56 A. 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B.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欧美列强忙于一战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 【答案】C 【解析】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于中国经济侵略,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个机会,C 正确; A 是 1927 年以后;B 中迅速发展是表现,不是原因;D 是国民政府政策。 点睛: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原因: (1)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9.据统计,1921 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 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6.集中在天津, 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民族工业 A.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C. 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D. 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全国 纱锭的 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 少”可知,此时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所以本题答案是 A 项。 B 项是民族工业的行业分布,不符合材料信息;C 项和 D 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0.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 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 A. 官僚资本彻底崩溃 B.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D.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并结合 所学可知,1948 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的打击,D 正确; 官僚资本彻底崩溃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A 错误;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B 错误;据上分析,C 错误。 1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幅农村题材的宣传画。画中文字是“家家户户踊跃入社,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 据此可知,该运动是 A. 土地改革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家家户户踊跃入社,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农民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情景,故 B 正确;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农业合作化”, 排除 A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家家户户踊跃入社”不符合,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家家户户踊跃入社,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联系所学新中国对农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分析解答。 12.河北省徐水县 1958 年 8 月推出供给制,全县实行“十五包”:“吃、穿、住、鞋、袜、毛巾、肥皂、 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全由县里统一包下来。”这本质上反映了 A. 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大跃进”成就显著 C.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河北省徐水县 1958 年 8 月推出供给制”,这种计划经济的做法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 了生产力的表现,故选 C。材料现象不是社会财富的丰富能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故不是社会实现了公平, 故排除 D。材料现象也不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故排除 A。“大跃进”是经济上左倾的表现,是社会主义 探索中的失败表现,故排除 B。 13.1962 年到 1965 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 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 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B.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62 年到 1965 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是 1960 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效果,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排除 A;1978 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 错误;当时农村仍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生产关系没有发生重 大变化,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2 年到 1965 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 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联系所学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影响分析解答。 14.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 1963 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 1981 年 10 月 23 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 A.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 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理解运用层次,需要学生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对题目研读、解释、 判断和推理。从题干中信息“1981 年”、“ 分地”,可确定是改革开放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联产承 包责任制只是让渡了土地经营权,所以排除 A;这一时期主要目标是“搞活经济”,是在计划经济前提下引 入了市场的作用,所以排除 B;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有效发展是起于 1984 年,城市经济改革推行以后,所以 排除掉 D;计划经济前提下引入了市场的作用,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选择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1955 年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 年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废除反映出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 C. 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D. 物质供应的日益丰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票证是国家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制度。票证制度的取消,表明国家物资丰 富,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D 正确;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A 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商品定价权问题,B 错误;1993 年计划经济在我国没有终结,C 错误。 16.近代某歌词中写到:“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 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此歌词意在 A. 提倡裹足 B. 推行断发 C. 废止缠足 D. 婚姻自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可知,歌词反映 的是幼女缠足之后的痛苦,由此可知,此歌词意在提倡废除缠足,故 C 正确,A 错误;推行断发、婚姻自 主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结合所学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分析解答。 17.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 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铁路交通业 C. 民航事业 D. 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 年中国已经有了电报,能够及时传送茶叶价格信息,故福建茶叶市场与 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故 A 选项正确;铁路交通不能及时同步传送信息,故 B 选项错误;中国民航事业 在 20 世纪才出现,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选项错误;轮船航运也不能及时同步传送信息,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价格同步变动”,再依据所学知识即 可判断电报具有及时同步传送信息的特点。 18.1874—1877 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 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该案的平反。这说明 A. 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 《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 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 《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 关消息,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 A 项错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不属于时政事件,故 B 项错误;《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 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作用 19. “屌丝、逆袭、淘宝、秒杀、买萌”等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 信息时代言论自由 B. 民主思想迅速传播 C. 汉语词汇亟待规范 D. 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屌丝、逆袭、淘宝、秒杀、卖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都属于网络名词,说明网络 影响社会生活,故 D 正确。材料未涉及信息时代言论自由,故 A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思想迅速传播, 故 B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汉语词汇亟待规范,故 C 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互联网 20.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 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引起了“价格革命” B. 引起了“商业革命” C. 引起了“商业危机” D. 引起了“贸易革命”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价格革命”的表现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 金属增加了 3 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国际 贸易的发展,物种的流动,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故 B 项正确;“商业危机”是由于奥 斯曼帝国阻断商路导致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不是影响,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 点睛:本题侧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近几年高考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有所侧重,要求学生对历史学习 中重要的历史概念有所掌握,尤其是一些史学前沿的新名词应多加注意。 21.在 17—18 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 战争。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 A. 英西战争 B. 英法战争 C. 英荷战争 D. 普法战争 【答案】B 【解析】 英西战争发生在 1588 年,当时双方都是封建制度,故 A 项错误。英法战争发生在 18 世纪中期,英国于 1689 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法国依旧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是封建 制度。英国凭借其制度优势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 B 项正确。英荷战争发生在 1652 年,当时两国均是 资本主义国家,与题意要求不符,故 C 项错误。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当时普鲁士王国属于封建君主国家, 而法兰西第二帝国则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封建君主国家的胜利不能体现“制度 优势”,故 D 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注意题干的关键词“17~18 世纪”“制度优势”。根据时间可以排除 AD;“制度优势”指的 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关于“制度优势”取得成功的战争还有鸦片战争、俄国 与英法土耳其之间的克里木战争等等。 22.美国作家斯塔尔在 1907 年撰写的《刚果真相》一书中说到当时刚果土著人的遭遇时说:“凡是在白种 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边发生种种残暴罪行。”据此能够说明 A.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B. 美国白人的殖民统治 C. 奴隶贸易的残酷性 D. 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边发生种种残暴罪行。”可 知,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排除 A;材料信息 没有涉及美国白人的殖民统治,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奴隶贸易,排除 C。 23.1884 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 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 A. 炼钢技术的改进 B. 化学工业的进步 C.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摩天大楼”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 料建筑模式,其中钢筋成为 “摩天大楼” 核心支撑力量,所以炼钢技术的改进是“摩天大楼”大量出现的前 提条件,故答案选 A,B C D 三项与建筑结构并未有直接关系。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4.下表反映了 191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国家 比重 13.4% 4.6% 14.5% 37.7% 29.8% A. 英国已失去殖民帝国地位 B. 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美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 191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看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所占比重很不平衡,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 C 正确;1913 年英国仍然是殖民帝国,排除 A;表 格信息无法体现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 191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 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无法体现美国的工业化是否已经完成,排除 D。 25.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 资者贷款买股票。1926 年约有 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这说明当时美国 A. 民众生活富裕,消费需求旺盛 B. 贫富差距拉大,民众购买力低 C. 经济呈现虚假繁荣,风险较大 D. 商品极大丰富,国内市场广阔 【答案】C 【解析】 【详解】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出现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 实际上反映出生产已经超过消费能力,“繁荣”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呈现虚 假繁荣,生产已经超过民众消费能力,并非民众生活富裕,A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拉大,排 除 B;材料反映经济呈现虚假繁荣,生产已经超过民众消费能力,并非国内市场广阔,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 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联系所学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解答。 26.在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 动”。与这一运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 A. 《紧急银行法》 B. 《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农业调整法》 D. 《全国劳工关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蓝鹰运动”是《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后,要求企业与政府合作,并给遵守全国工 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B 正确;《紧急银行法》是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而 颁布的,A 错误;《农业调整法》是针对农业而颁布的,C 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顾名思义是调整劳工关 系而颁布的,D 错误。 27.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大平原地区东部实施防护林带工程,在农场主的大力支持下,这一工程获利巨 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举措 A.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B.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 兴办公共工程以扩大就业 D. 通过调整农业以稳定物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大平原地区东部实施防护林带工程,在农场主的大力支持下, 这一工程获利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知,新政时期在大平原地区东部实施防护林带工程,提供了 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实施防护林带工程有利于防风固沙,对农业发展有利,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经 济效益,故 C 正确;据材料的主旨是这一工程的实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 A 不全面;材料 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无关,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调整农业以稳定物价,D 错误。 28.1979 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让市 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据此可知,这一政策 A. 确立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导地位 B. 有利于缓解经济“滞胀”局面 C. 使英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D. 得到了英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与拥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1979 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 执政,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放弃凯恩斯主义,调整经济运行机制,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B 正确;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巩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A 错误;据所学可知 二战后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故 C 说法错误;1979 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推 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放弃凯恩斯主义,为减少政府财政支出而降低了社会福利支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故 D 说法绝对。 29.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 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使 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 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D. 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 下降,这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工业被新科技工业所取代,A 正确;材 料中没有体现新科技革命使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B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而不是政府对科技的重视,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D 错误。 30.1921 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其结果可能是 A. 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B. 征粮队没收了粮食 C. 他把粮食低价卖给了国家 D. 行为合法无人干涉 【答案】A 【解析】 根据“1921 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结合所学,新 经济政策下的粮食政策规定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因此农民刚生产出来的粮食首先是纳税,交完税 后才能自己支配,故 A 正确,D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B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排 除;C 是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1.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A.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B. 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C. 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 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答案】A 【解析】 根据“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可知,斯大林时期, 为了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化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故 A 项正确;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经济严重失衡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工业 化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2.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创始员国,也是受益国之一。但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法国实力的增强, 法国不断用国内的美元储备挤兑美国的黄金储备,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以至于尼克松说:“法 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表明美法的金融冲突引发政治危机 B. 反映出美法均势局面的形成 C. 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挑战 D. 推动了美苏“冷战”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从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来看,由于美国是超级大国,所以美法的金融冲突不足以引发政治危机,排除 A;由材料“法国不断用国内的美元储备挤兑美国的黄金储备,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说明美国 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有所显现,但法国不足以可美国真正抗衡,排除 B;布雷 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所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 着挑战,故选 C。美苏“冷战”的结束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苏东巨变,排除 D。故选 C。 33.有人在评价某区域组织时说:既存在着“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垂直形态的经济合 作与竞争”,而且此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看起来有些“另类”。该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最有可能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B 【解析】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个不同经济层次的国家组成,内部既有美、加之间“水平形态 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美、加与墨西哥的“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故 B 正确;世界贸易 组织不属于“区域组织”,A 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经济组织,不符合“水平形态的经济 合作与竞争”“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排除 C;欧洲联盟主要有发达国家组成,存在“水平形态 的经济合作与竞争”,不符合“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排除 D。 34.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并把 1973 年定为“欧洲年”。西欧地位的提高 主要得益于 A. 欧共体的成立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 欧盟的成立 D. “滞胀”现象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欧洲国家走联合自强之路,从“20 世纪 70 年代”可知应该是欧共体的成立提高了其整体经济竞争力,故 A 正确;西欧地位的提高主要原因是欧洲自身实力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1993 年欧盟成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C;“滞胀”现象的产生不是西欧地位的提高的原因,排除 D。 35.最近中美贸易战“火药味”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 术、机械等产品加收 25%的关税,而不久前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中国已连 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极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 中国不熟知世界贸易的规则 B. 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D. 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 【答案】D 【解析】 中美贸易战、反倾销税调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故 D 正确;A 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欧盟实行贸易保护,无法体现“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 盛行”,排除 B;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0 分。第 36 题 9 分,第 37 题 12 分,第 38 题 9 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煤产量从 1770 年的 600 万吨上升到 1800 年的 1200 万吨,进而上升到 1861 年的 5700 万 吨。.在 1850 年至 1913 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 899800 公吨(其 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 公吨和 16251213 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 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 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 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 英雄来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工业化使世界农业和能源利用有了哪些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粮食储运条件改善;新型化肥(肥料)使用;农牧产品在世界上流通加快。(6 分) 蒸汽机的使用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和开采。 (2)态度:歌颂。 原因: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强了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凸显了人的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中介绍了工业革命对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尤其强调的是在农业和能源利用方面,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看出它对农业尤其是农具和交通运输产生巨大的 影响,化肥的使用促进了产量。能源利用上使能源开发变得热门起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二中给出的是一种赞扬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从积极的角度 来评价工业革命。之所以从积极角度评价,我们从材料中能看出是因为他对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质的改变, 所以对他加以歌颂赞扬。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 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该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 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 1957 年、1984 年、1993 年出现峰值的关键因素。 【答案】(1)模式: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 自足。 (2)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957 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84 年农村和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逐步对外开放。1993 年:十四大以后,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模式:据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可知,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特点:据 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据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可知,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变化:据材料“……该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 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可知,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由于洋 布物美价廉,导致中国传统的棉纺织业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957 年:据所学可知,1953—1956 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 完成;1953—1957 年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三大改造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 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开放了十四个港口城市,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93 年:中共十四届 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21 世纪初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点睛】1953—1957 年我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 1920 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 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 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 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同时加强救济,为老 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一,说明“在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促进经济恢复手段方面的认识。 【答案】(1)新经济政策。理由: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2)政府干预经济。 (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解析】 【详解】(1)新经济政策。理由:据材料“…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知,这就是利用商品、 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2)据材料““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稳定农产品价格。同时加强救济,为老人、残疾人等 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政府干预经济。 (3)结合所学可知: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 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