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科试题 一、单选题 ‎1.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答案】A ‎【解析】‎ ‎“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材料说明田业买卖还会受到房亲、四邻的干预,只有他们不要的情况下,才能和外人交易。中国古代聚族而居,街坊邻居就是家族宗族,因此选择A。C不符合题意,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手工业发展 B.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A ‎【解析】‎ 隋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A项符合题意; B项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只是提供条件,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D项是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不选。‎ ‎3.“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该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列强图谋瓜分中国,这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C选项正确;《南京条约》没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A选项错误;《北京条约》对列强也没有类似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出发:“法人、英人、俄人、四夷”指列强,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联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史实,最后判断是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影响。‎ ‎4.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 泉州 B. 广州 C. 南京 D. 上海 ‎【答案】B ‎【解析】‎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处于清朝前期,当时中国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在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故选B;A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这一题考查闭关政策下,允许对外贸易的城市,只要熟悉闭关政策就不难作答。‎ ‎5.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A. 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 不满雅典民主现状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的衰落时期,其研究重点的转变是受雅典民主弊端影响的结果,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苏格拉底思想转变的原因。‎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师徒关系,以下关于他们两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家 B. 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C. 都属于智者学派 D. 后者对前者非常尊重,但不盲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的思想都属于西方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普罗泰格拉为智者学派,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属于智者学派。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7.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应该高于教权。所以选D。‎ ‎8.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包括 ‎①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②伸张个性,追求自由 ‎③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④遵从理性,反对权威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重视道德和知识的,而②④只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孔子没有涉及,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选A。‎ 考点: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的共同点 ‎【名师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9.《秦律・金布律》规定:“布袤(长)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这反映了当时 A. 秦朝推行严刑酷法 B. 严禁商品自由流通 C. 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D. 政府统一产品标准 ‎【答案】D ‎【解析】‎ ‎【详解】“布袤(长)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表明秦律规范布匹的长宽尺寸,反映了秦朝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刑酷法,排除A;材料表明秦朝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无法体现严禁商品自由流通,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受到歧视”的信息,排除C。‎ ‎10.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到宋代“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到宋代重视资财,这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出现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并未立即瓦解;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D选项不能说明唐宋时期社会观念的不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题为《急起直追》的一幅漫画,画面描绘了一艘出洋远航、满载货物的帆船.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被“欧风”吹起的船帆,正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作者旨在表达 A. 辛亥革命促进国货出口 B. 民族工业因欧战快速发展 C. 交通工具使国货落后西方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被“欧风”吹起的船帆”结合时间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大量出口欧洲,故选B。国货出口与辛亥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措施关联不大,故排除A。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2.下图为1949至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年份项目 ‎1949年 ‎1957年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1241‎ 粮食(亿吨)‎ ‎1.1‎ ‎1.95‎ 钢(万吨)‎ ‎15.8‎ ‎535‎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三大改造奠定工业化基础 C. 经济建设片面强调钢产量 D. 农业技术出现革命性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949年工农业产值和钢产量与1957年相比较都比较低,尤其是钢产量,说明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故选A 项;奠定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完成,故排除B项;表格列举了钢产量的变化,但无法仅据此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片面强调钢产量,故排除C项;表格中粮食产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但也不能由此证明农业技术出现革命性进步,故排除D项。‎ ‎13.罗斯福在竞选时提出,关心“那些经济金字塔底被遗忘的人们”,新政时建立了“更合理更明智地分配国民收人”的一系列救济法。其主要原因是 A.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成效显著 B. 福利制度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 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为保障民生而转变政府职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那些经济金字塔底被遗忘的人们”“更合理更明智地分配国民收人”可知,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福利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人心,故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福利制度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故B选项正确;材料问的是罗斯福在材料中采取措施的原因,无法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成效显著,故A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体现了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但这不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福利政策的原因,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采取福利政策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人心,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与转变政府职能无关,故D选项错误。‎ ‎14.下表是1950年和1957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所占世界份额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美国 欧洲共同体 世界贸易出口比例 世界储备份额 世界贸易出口比例 世界储备份额 ‎1950年 ‎167%‎ ‎499%‎ ‎154%‎ ‎61%‎ ‎1957年 ‎137%‎ ‎157%‎ ‎288%‎ ‎325%‎ A. 美国经济实力日益下降 B. 西欧重建工作己经完成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D. 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是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所占世界份额的统计数据,无法体现美国经济实力日益下降,故A错误;该项中“已经完成”表述太绝对,故B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57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所占份额明显下降,欧洲经济共同体所占份额大幅上升,说明美国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出现,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所占世界份额的统计数据,没有涉及国际货币体系,故排除D。‎ ‎15.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体现出“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等特征,该经济组织的标志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共存性”即南北合作(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一国主导性”即美国主导,“经济互补性”即成员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强,据此可知,该经济组织为北美自由贸易区,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题意。‎ ‎16.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士阶层本为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说明周王室衰微,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社会地位的宗法制度被破坏。故答案为A项。这一群体的形成不是受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形成儒家和墨家的“诸子百家”现象是这一群体代表的社会状况变化的结果,不是促成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排除C、D项。‎ ‎17.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 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柔和到了儒家思想之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结合材料“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可知强调的是思想的融合与同化,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的民贵君轻是继承的孔子的仁政思想,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A选项排除。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探究世间万物达到对理的认识,属于二程自创的主张,C选项排除。经世致用是顾炎武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救世良方,D选项排除。‎ ‎【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18.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 在学习研究中探索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B. 通过实际接触研究认识事物客观真理 C. 通过接触事物体认知知识、感知理并融会贯通 D. 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此题属于最佳选择题。分析选项,A、B、D都是指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题意不符。而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是指接触事物体会和认知知识、感知“天理”,最终融会贯通“天理”,但不是求科学之真理。故C项表述符合题意,所以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详解】‎ ‎19.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 吸收佛道思想精髓 D. 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宋明理学是政府的官方哲学,结合“存理去欲”“存心去欲”“格物”“格心”可知,其出发点和核心是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故选A;探究宇宙万物本原是理学的本体论,是论证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哲学基础,排除B;吸收佛道思想精髓是宋明理学的学术渊源,排除C;实现儒学的哲学化是从理学具有哲学思辨性而言的,排除D。‎ ‎20.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D.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D正确;A符合黄宗羲的思想,但不属于历史意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黄宗羲是封建士大夫,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权利”,B错误;材料反映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C错误。‎ ‎2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 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 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 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 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认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朱熹提出的“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心学的观点;B、C选项都是心学的观点,不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普罗塔格拉特别强调人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他的思想体现了 A. 资产阶级的本质 B. 封建主义的本质 C. 人文主义的本质 D. 启蒙运动的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故C正确;普罗塔哥拉代表的是古希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启蒙运动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23.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苏格拉底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①符合题意;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排除②;苏格拉底学派重视道德、知识,重视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③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联系所学儒家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分析解答。‎ ‎24.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较之前者,后者 A. 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地位 B. 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 C. 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D.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感觉;“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理性的作用,故C正确;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苏格拉底强调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地位,故A不符题意;“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的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二者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B错误;人文主义的本质是强调人性,要把人性从宗教改革中解放出来,这是文艺复兴的作用,D错误。‎ ‎25.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 秦始皇 B. 隋文帝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故C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说明儒学在秦朝遭到打压,故A不符合题意;BD晚于汉武帝,故BD不符合题意。‎ ‎2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A. 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儒家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解析】‎ 这里的“儒术”是指经董仲舒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而改造的儒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是魏晋时期的儒术而不是汉武帝时期的儒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改造后的的儒家学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权术是法家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术”是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 ‎27.“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B. 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C. 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持刑太过”可知,汉朝并非全部采用儒家思想治国,也有法家治国的思想。根据“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可知,出现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故B项正确。AD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相关信息,排除。汉武帝之后,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把儒家思想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 ‎28.古希腊某思想家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就是知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下列体现该思想的名言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 “万物皆有水而生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可知,这与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人是万物的尺度”,选项A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德,排除B;选项C是强调真理的重要性,这与材料强调人的感觉是第一位,感觉就是知识矛盾,因此排除选项C;选项D强调物质,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因此排除。‎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亚非会议 C. 万隆会议 D. 南非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项正确;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与的国际会议,BC项错误;2018年金砖国家南非会议不是五大国会议,D项与题意不符。‎ ‎30.下列关于抗战胜利意义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A. 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抗战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片为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 材料二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祈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 ‎ 在(宗教改革)不长的时间后,1581年7月,新教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紧跟其后的英国清教徒(基督新教中加尔文主义者)在1649年将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成立了共和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迎来了新教国王,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宪政体系。……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776年,缔造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意大利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四分五裂,在1870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1946年才成立民主共和国。法国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却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草菅人命、革命恐怖和专政暴力为特征、令文明世界非常尴尬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革命专制、君主立宪、恐怖统治、自由共和等多种政体,最后以拿破仑的军事独裁、帝制告终。1848年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1870年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第三共和国。‎ ‎——曼德《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作品的共同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主要观点。‎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4)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1)取材于宗教故事;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2)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3)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产物;前者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4)观点: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利于促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看法: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因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两幅图均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从取材宗教以及人文主义的角度思考回答。‎ ‎ (2)依据材料二“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归纳回答即可。‎ ‎ (3)材料一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材料二是宗教改革,从二者本质和继承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宗教改革)不长的时间后,荷兰共和国成立,英国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宪政体系,美国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的信息从促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角度比较文艺复兴影响;第二小问从民主政治多角度原因推到批判作者观点。‎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 ‎(2)方法:分天子之权,实行“众治”;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人君所能独治 ‎(3)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 ‎(4)共同: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消极: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信息可知,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2)依据材料二中“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信息可知,顾炎武提出分天子之权,实行“众治”的主张。依据材料中“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信息结合所学从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人君所能独治等方面指出顾炎武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中“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信息可从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等方面作答王夫之否定的政治制度。‎ ‎(4)综合材料一、二、三可知,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抨击君主专制。依据材料四中“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依据材料四中“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信息结合所学从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