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二战后,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际上反映出英美 A. 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B. 争夺欧洲控制权 C. 力争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 D. 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斗争 ‎【答案】D ‎【解析】材料“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而英国……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反映了二战后英国与美国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控制权进行斗争,实质上反映了英美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斗争,故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要求,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英美争夺欧洲控制权,故B错误;当时英美也没有主张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而英国……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美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斗争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所以二战后美国通过赠予、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但却没有引起世界汇率的剧烈波动。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缩小了南北贫富差距 B. 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C.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 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美国通过赠予、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反映了美国的“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行为促进了当时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美国向世界散发大量美元并不能缩小南北贫富差距,故A错误;“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以及“向世界散发大量美元”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C错误;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二战后已经确立,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美国……‎ 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即可得出“促进当时世界贸易的发展”的结论,从而排除无关选项。‎ ‎3. 有经济学家曾说:“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材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 区域集团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答案】C ‎【解析】材料“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体现了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段,说明区域集团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 ‎2016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8年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利马发出反对保护主义的一致声音。两年前,我们在北京庄严重申,不采取新的保护主义措施。在当前亚太发展的关键当口,我们要携手合作、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酌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他的这番讲话表明亚太经合组织 A. 致力于推动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B. 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 C. 把对抗欧盟作为组织的重要任务 D. 将会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答案】A ‎【解析】材料“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反对保护主义的一致声……重申,不采取新的保护主义措施”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的宗旨,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的问题,故B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并不以对抗欧盟为任务,故C错误;“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说法过于绝对,故D 错误。故选A。‎ ‎5. 1990~1995年,全球移动用户以年均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整个世界通过空中联系在一起。这反映出 A. 信息革命在全球迅猛展开 B. 新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C. 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 D. 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说明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信息革命与全球化的关系,而不是信息革命在全球迅猛展开,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新经济发展的问题,故B错误;“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说法过于抽象,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 ‎6. 据保守估计,截止到1998年11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 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在拉美,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 3%的市场销售额。在俄罗斯,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被西方以72亿美元的价格买走。这说明 A. 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 金融危机是导致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C. 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不能说明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故A错误;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不是金融危机,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面临挑战,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获益,而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利益受损,说明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故D正确。故选D。‎ ‎7. 在欧盟从我国进口商品的清单中,数量限制是一种直接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贸易保护措施。加入WTO后我国在名义上不会再受到来自欧盟以及其他成员可能采取的这种歧视性待遇,即使发生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协调。材料的主旨是 A. 中欧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B. 区域经济集团化仍任重而道远 C. 世界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深入发展 D. 世贸组织为解决外贸争端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D ‎【解析】材料“加入WTO后我国在名义上不会再受到来自欧盟以及其他成员可能采取的这种歧视性待遇,即使发生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协调”反映了世贸组织为解决我国与欧盟的外贸争端提供了法律保障,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中欧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故A错误;WTO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发生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协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与法律规则的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 下面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路线图。该图反映出 A. 中国发展立足于对外经济合作 B. 欧亚联合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C.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D. 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依赖 ‎【答案】C ‎【解析】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并不能说明我国发展立足于对外经济合作,我国发展的途径既有对外合作,又有对内改革,故A错误;“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并不是以欧亚联合为目标,故B错误;“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地区和国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故C正确;“一带一路”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表现,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材料图片蕴含的信息内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带一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 战国思想家认为,“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为解决人性中的“争夺”与“残贼”,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主张 A. 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B.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C.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D.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答案】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荀子“性本恶”的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的结论。‎ ‎10. 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朝代 治国思想 背 景 秦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赢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A. 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 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 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 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不同的治国思想与政策,突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这说明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故A正确;西汉初推行无为而治,不是法家思想,故B错误;西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变化,这不能说明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故C错误;西汉和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并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A。‎ ‎11. 董仲舒强调人君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并且君主要引导人们有所好恶,“然后可得而劝”,“然后可得而畏”,这样就“可得而制”。由此可知,董仲舒 A. 汲取法家思想的精华 B. 告诫统治者必须实施仁政 C. 宣扬了“君权神授”观念 D. 强调建立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这是法家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实行仁政和“君权神授”的理念,故B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影响,不是必要性,故D项错误。‎ ‎12. 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 儒学精神融人社会生活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崇尚孝顺和忠心,材料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影响,故A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思想主张,故C错误;D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 ‎13. 哲学家谢林指出:“经过宗教原则的彻底转变和世俗化,中国人的意识完全避开了宗教过程,并在一开始即达到了其他民族经过神话过程才能达到的纯粹理性的境地”。谢林意在说明 A. 儒学的地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B. 理学从神学政治转向社会伦理道德 C. 理学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精神 D. 儒学从哲学角度开辟了发展新路径 ‎【答案】D ‎【解析】材料论述的背景是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冲击,完成了思辨化的过程,D 正确;儒学一直是贵族化,A错误;理学是吸收神学色彩,B错误;理学发扬儒学思想,不是背离,C错误。‎ ‎14. 王艮曾师从王阳明,深得其精髓。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的主张 A. 推翻了理学的宗旨 B. 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 C.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D. 否定了儒学的神圣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映了理学贴近百姓的主张,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故B正确;理学的世俗化并不会推翻理学的宗旨,故A错误;理学的世俗化与民众的觉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理学的世俗化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否定了儒学的神圣性,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世俗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 晚明思想家李贽认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因此他提出了“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这表明李贽在思想上 A. 超越了传统儒学范畴 B. 反对历史保守主义 C. 局限于传统义理之争 D. 践行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B ‎ ‎ ‎16. 古希腊众神各自被赋予一个特殊角色:宙斯是这个神的家庭中的父亲,控制自然力;宙斯之妻赫拉是婚姻和家庭的守护者;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等等。每一个神通常都各自守护一个城邦。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 A. 传统文化蕴含人文精神 B. 宗教信仰体系日趋瓦解 C. 妇女享有平等政治权利 D. 城邦政治日趋走向衰落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希腊众神各自被赋予了人性化的角色,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传统的众神文化具有人文精神的特点,故A正确;众神被赋予人性化的角色并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体系日趋瓦解,故B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妇女享有平等政治权利,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城邦政治日趋走向衰落,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古希腊众神各自被赋予一个特殊角色……父亲……婚姻和家庭的守护者……智慧女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性化的角色与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 漫画中言论极富哲理,与此一脉相承的是 A. 挑战神灵,挑战权威 B. 美德即知识 C.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漫画中的信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映了理性精神,故C正确;漫画并未体现挑战神灵的思想,故A错误;漫画主旨没有强调美德即知识,故B错误;漫画反映了理性思考的主张,而不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故D错误。故选C。‎ ‎18. 下图是一位学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B. 文艺复兴的出现,提升了人们对人性的重视 C. 文艺复兴提高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破除了迷信 D. 文艺复兴体现了西欧国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 ‎【答案】A ‎【解析】材料“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质,故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文艺复兴提升人们对人性的重视,故B错误;材料也未涉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破除迷信,故C错误;“西欧国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A。‎ ‎19. 马丁·路德认为,基督教徒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上帝统治的宗教世界,一个是国王统治的世俗世界。教皇的职责就是涉及灵魂的事情,不应涉及金钱、土地和权利。这说明他主张 A. 承认世俗国家存在的必要性 B. 建立独立于教会的世俗政权 C. 反对罗马教皇对人民的剥削 D. 建立和发展近代的民族国家 ‎【答案】B ‎【解析】材料“教皇的职责就是涉及灵魂的事情,不应涉及金钱、土地和权利”反映了教会政权与世俗政权相互独立,体现了建立独立于教会的世俗政权的主张,故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世俗国家存在的必要性问题,而是世俗政权独立于教会,故A错误;材料并不是主张维护人民的利益,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 ‎20. 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革命运动,它粉碎了封建偶像,扫除了中世纪的愚昧,启迪了人们的头脑。据此可以推知,这场运动 A. 彰显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 B.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C. 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D. 借助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 ‎【答案】A ‎【解析】材料“它粉碎了封建偶像,扫除了中世纪的愚昧,启迪了人们的头脑”反映了启蒙运动反对专制王权和教权,主张平等、民主,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内容,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从自然的控制下觉醒”,故B错误;宗教改革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故C错误;文艺复兴借助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故D错误。故选A。‎ ‎21. 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这说明启蒙运动的特点是 A. 思想一致 B. 行动积极 C. 范围广泛 D. 目标明确 ‎【答案】D ‎【解析】材料“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目标明确,都是反对专制王权与教会特权,故D 正确;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不是思想一致,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启蒙思想家行动积极,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启蒙运动范围广泛,故C错误。故选D。‎ ‎22. 公元2世纪初,主管皇家制造局的尚方令蔡伦总结了以前的造纸经验,在作坊里以锉、煮、浸、捣、抄等法,生产出的“蔡侯纸”最终传遍了整个世界。这主要表明 A.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 技术革新需有利的社会环境 C. 官营手工业品质地精良 D. 蔡伦推动了造纸术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蔡伦主要是总结了以前的造纸经验,不完全是“创新”,且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创新,故A错误;蔡伦主管皇家制造局,这为其技术革新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故B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造纸术的改进,不是官营手工业品质地精良,故C错误;蔡伦主要贡献是改进造纸术,不是推动造纸术广泛传播,故D错误。故选B。‎ ‎23. 弗朗西斯·培根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科技史后曾指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A. 揭开了世界近代史序幕 B. 遏制了殖民扩张的开展 C. 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弱化 D. 促进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材料“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利于世界近代化进程,故D正确;世界近代史序幕并不是四大发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四大发明遏制了殖民扩张的开展,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四大发明弱化宗教信仰,故C错误。故选D。‎ ‎24. 《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明清时期 A.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B. 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C.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D.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材料“市井俗人……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世俗文化的需求增加,故C正确;“识趣闲文”并不等于民主进步思潮,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错误;“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也不能说明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故D错误。故选C。‎ ‎25. 《寒食帖》(参下图)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这一作品 A. 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B. 结构严整,笔面平直稳重 C. 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D. 笔面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答案】A ‎【解析】《寒食帖》属于行书,其特点是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故A正确;“结构严整,笔面平直稳重”属于楷书特点,故B错误;“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属于绘画领域,故C错误;“笔面详备,气象端庄浑厚”属于隶书特点,故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欧洲统一市场启动后,欧洲国家建构以欧共体为核心、欧自联为中间层、东欧和中东为外层的“三个同心圆”泛欧自由贸易区。在北美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美国与拉美的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在亚太地区,随着亚太经合会议的举行,确定了地区性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最终目标。在三大经济圈中,一体化程度最低的是亚太经合组织,单单实现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就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区域经济集团的横向扩展上,区域合作程度的深化上都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而中国与台湾省同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越南加入东盟,都是地缘经济因素超过地缘政治因素考虑的表现。推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国家组成经济集团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 材料二 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必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民经济外向度的提高,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区域集团建立力求提高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为保护其内部市场,导致贸易保护。我国已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作用,亚太地区又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潜力巨大,这为我国提供了较好的周边环境。各区域集团间在以争夺对方市场为重要目标的竞争与合作中,大都看重了我国市场的潜力和前景,纷纷来中国寻求贸易机会,加强与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合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继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请你谈谈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特点:世界三大经济圈初步形成;区域集团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不同发展水平与体制的国家在经济上兼容。‎ ‎(2)影响:一方面区域集团化的内向性不利于我国经济关系的扩展;相对来讲一段时间内会降低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份额;另一方面区域集团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较好的周边环境;区域集团间的竞争与合作,为我国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措施: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积极参与构筑次区域经济集团;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迅速提升我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在三大经济圈中,一体化程度最低的是亚太经合组织……地缘经济因素超过地缘政治因素考虑的表现。推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国家组成经济集团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三大经济圈初步形成、区域集团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不同发展水平与体制的国家在经济上兼容等方面分析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民经济外向度的提高,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再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与构筑次区域经济集团、祖国统一等方面回答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应采取的措施。‎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文化传统的生命延续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文化传统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传承和创造传统的过程,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传统的转型,即社会成贯用新的时代精神整合扬弃原型社会中的旧传统,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并且能够满足现实人类实践活动需要的新传统。‎ ‎——摘编自钱国旗《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根据材料,就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古代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发展是一个继承、认同、改造和创新的文化重建过程,其每一次的发展与创新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思想,主张礼仪法度并用,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有重要的意义;西汉建立后,董仲舒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文化传统,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新体系,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发展需要;宋明理学是南北朝、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长期合流的文化成果,适应了长期分裂战乱复归统一后的国家文化重建的需要;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由中西结合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代新儒家力倡儒学复兴,实际上反映了后现代社会重建人类道德、促进经济与道德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文化传统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就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提炼出恰当的观点,例如:儒家文化传统的每一次的发展与创新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西汉汉武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之际、当代等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变化:新民本思想。历史价值:摆脱了尊君论的束缚,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民众为主,君主要为民众服务;提出以民众幸福作为判断社会状况的标准。‎ ‎(2)不同: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卢梭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黄宗羲借助原始民主阐发自己的思想,卢梭则通过理论探讨描绘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图;黄宗羲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君权,卢梭则提出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黄宗羲的思想未能付之于实践.卢梭的思想指导了资产阶级革命等。‎ 原因: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兴政治力量尚未形成,传统思想观念和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思想得到解放等。‎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从民本思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摆脱了尊君论的束缚,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民众为主,君主要为民众服务角度思考回答。‎ ‎ (2)依据材料一和二“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从阶级属性、理论探讨、具体时间、基本主张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西社会特征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阶级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之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家,即陆贾、朱建、赵幽王刘友、贾谊、庄忌、枚乘、淮南王刘安(赋八十二篇)以及未具名的淮南王门下群臣宾客,作品共一百七十二篇。汉武帝著《李夫人赋》《秋风辞》两篇赋流传下来。‎ ‎——摘编自《汉赋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曲不离词,词不离曲,桐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词发展到后来,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了。到了宋代,词很快发展起来,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词这块处女地处处是耕耘者。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樊宗有《浅析宋词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产也。‎ ‎——摘编自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及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及文人的喜爱。‎ ‎(2)原因: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需求;商品经济的繁荣。‎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m现;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4)认识:逐渐世俗化、通俗化;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汉初之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家……作品共一百七十二篇。汉武帝著《李夫人赋》《秋风辞》两篇赋流传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上层贵族及文人喜爱等方面回答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本题根据材料二“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曲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市民阶层的需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方面概括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本题根据材料三“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产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等方面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再从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等方面说明其原因。‎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世俗化通俗化、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等方面回答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