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21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君之周末培优君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第21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君之周末培优君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 A.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B.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C.注重培养工农兵学员 D.重视扫除文盲教育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可以看出这是在进行扫盲教育,提高识字率。故选D。A、B明显错误,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应该在学校;C材料未体现。‎ ‎2.下表为1952年新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后的相关数据。这次院系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年数据)‎ 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B.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 C.改变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局面 D.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需要 ‎【答案】A ‎3.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育体系完全被否定。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 B.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 C.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 D.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这体现了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D正确;材料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没有提到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排除A;材料体现中国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而不是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排除B;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深受意识形态影响,而不是苏联教育适合新中国的需要,排除C。所以选D。‎ ‎4.王国威认为智育、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B ‎5.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C.“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D.“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到1966年,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故A正确;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三个面向”是80年代提出的,“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B、C、D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 ‎6.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A.“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D.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教育和科技的关系,即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弹一星“的成就不都是留学的结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并未达世界一流,选项B不符合史实、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1958年,伴随着“大跃进”的风潮,当时的教育部红头文件提出要在15年内普及高等教育,因此当年扩招增长率达到151.52%。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 A.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B.教育良性发展的势头 C.较为薄弱的教育基础 D.“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 ‎【答案】C ‎8.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答案】D ‎【解析】材料“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1977年,B项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均排除。‎ ‎9.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因此上大学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后自己的努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高校入学履历,可以看出张卫红出身贫农,文化程度仅为小学,而且从评语的“阶级立场”等导向性来看,应该是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如果再仔细研究此人姓名,亦可看出文革期间的迹象,故C正确。‎ ‎10.1977年8月4日,邓小平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即向大家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这说明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 C.“左”倾错误仍在文化领域延续 D.加快了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 ‎【答案】B ‎1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1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B.实施教育大革命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答案】C ‎13.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促成了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开始将农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注意到科教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认为农业问题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A项以偏概全,排除;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于1956年,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4.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普通高中教育平稳增长,职业中等教育迅速增长,说明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A项正确。高中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只是中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无法推断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排除B。图示体现国家对职教较为重视,无法体现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排除C。D项表述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2000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启动了“西部一省一校”项目,利用国债资金支持西部地区每省重点建设一所大学。这一项目的实施 A.加大了西部基础教育的扶植力度 B.有助于区域间教育的整体发展 C.加剧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负担 D.提高了西部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2题,30分)‎ ‎16.(18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州船政学堂的主要课程为算术、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九铁路总理。留学生李荣芳、郑诚,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二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 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编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教育理念的不同,并指出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 ‎(2)材料三中我国高等院校调整的背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6分)‎ ‎【答案】(1)理念:前者——“中体西用”。后者——全面发展、民主自由、教育救国。(4分)‎ 影响:前者——有利于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人才;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后者——继续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分)‎ ‎(2)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2分)‎ 启示: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把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教育管理要体现民主自由的思想。(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教育。‎ 第(2)问,结合院系调整的总方针和时间可知其背景。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可知,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知,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教育管理要体现民主自由的思想。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可知,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7.(12分)有学者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的高考历史命题走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历程。‎ ‎(1)1949—1965,高考历史命题基本上以知识识记为主,题目较为简单,题型也相对单一。‎ ‎(2)1966—1976,高考历史命题中断,影射史学成为当时的主流,主要是推荐“根红苗正”出身好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3)1977恢复高考以来,历史命题曾经再度考察知识的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 ‎(4)1990—2011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察。‎ ‎(5)2010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升级,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的辩证思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价值观)。注重唯物史观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 提出观点:1977恢复高考以来,历史命题再度考察知识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反映出高考命题尚未走出徘徊,“两个凡是”、“左”倾错误还在继续。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这一时期“双百”方针,思想解放,科教发展,但是历史高考命题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2分)‎ 多角度论述:①“文革”结束不久,“左”倾意识、斗争思维仍然较浓。②国际上冷战、两极对峙、意识形态冲突,高考命题注重革命史。③“文革”中对教育破坏严重,教学方式落后,耽误宝贵学习时间。④学生知识水平低,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⑤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考历史命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⑥“文化热”未对高考历史命题起到推动作用。(8分,任答四点即可)‎ 小结扣题:恢复高考,统一命题,注重人才的选拔,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但是历史命题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还要学习借鉴他山之石,科学命题,要既重视基础,也要注重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分)‎ 示例2 突出观点:20世纪90年代,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察。是改革开放深入,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融入世界的结果。(2分)‎ 多角度论述:①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现代化建设成就突出,科技教育发展。②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③高考注重文明演进及国内外热点问题。④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水平提高。⑤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综合国力竞争,对人才要求开始提高。⑥高考历史命题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也从港澳台的历史命题中得到一些启发。比较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关注史料教学与研究,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由史证。(8分,任答四点即可)‎ 小结扣题: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也是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反映。更是国际社会对未来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2分)‎ 示例 提出观点:2010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升级,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的辩证思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价值观),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与国家崛起的需求。(2分)‎ 多角度论述:①21世纪以来,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综合国力竞争激烈。②高考历史命题突出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③立德树人,价值导向。④富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一纲多本,开放兼容。⑤公平公正,考查能力与素养,难度与技术不断提高。⑥历史考试中大胆命制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测试和开放性试题。历史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也被引入到高考历史命题中。(8分,任答四点即可)‎ 小结扣题:学科能力与素养顺应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趋势,也与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相适应,反映了全球化、多极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历史学科特征(解释与史料,时空),注重唯物史观与人类文明演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高考历史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难度加大。(2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