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教学水平监测(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教学水平监测(2017

遂宁市高中2018级第三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25题,每个2分,共50分。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驾车),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 ‎ 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 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 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 ‎2.“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理论 C.万物的本原是道 D.“天人感应”思想 ‎3.右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 “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 ‎ A.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 ‎ 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 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 D.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 ‎4.有学者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 A. 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 B. 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 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 D. 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 ‎5.《朱熹家训》云:“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6.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上下功夫,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B.思想体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 C.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8.某中学四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为题,各自设计了一个题目,你觉得以下题目哪些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①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推器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 ‎④印刷术——推动希腊民主政治走向黄金时代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10.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11.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A.平均地权 B.节制资本 ‎ C.发展实业 D.实行社会救济 ‎12.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主张对中国文化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根本改造。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主张 A. 猛烈抨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C. 有利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 D. 推动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 ‎13.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14.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体现这种“成熟”的理论成果是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15.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 ‎(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16.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前进,下列成果不属于中共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取得的是 A.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 B.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C.开放青岛等沿海城市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把教育事业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下列不属于促进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有 ‎ A.提出“二为”总方向 B.提出“三个面向”‎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 《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与该描述相符合的作品是 A.《格尔尼卡》 B.《日出·印象》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自由引导人民》‎ ‎20.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仁政和道德教育 D.实行人治和法制 ‎21. 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许多巨人“不再集中他们的思想与他们的才干于来世天堂上的存在了。他们竭力想建设他们的天堂在这一个地球上,并且老实说,他们的成功是很多的。”这反映出“运动” ‎ A.缺乏创造性与想象力 B.重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C.价值观缺乏坚实基础 D.尝试构建理想社会蓝图 ‎22.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全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了保护投反对票的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1973年去世后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 A.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23. 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 A.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 批判神学统治 ‎24. 四川遂宁大英县即将复活“泰坦尼克”号客轮供旅游者参观。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5. 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非选择题(50分,26题25分,27题12分,28题13分)‎ ‎26.(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我是你养育的,是个血肉之躯,而且活得不错,仍还年轻,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你都不该责备我有着青春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是受神秘力量支配的呀。 ——《十日谈》‎ 材料四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4分)‎ ‎▲‎ ‎ (2) 材料三和材料四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区别何在?说明了什么?(7分)‎ ‎▲‎ ‎ (3) 比较材料二、材料五中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异同之处。(8分)‎ ‎▲‎ ‎ (4)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6分)‎ ‎▲‎ ‎27.(12分) 近代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材料二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形成的原因。(3分)‎ ‎▲‎ ‎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3分)‎ ‎▲‎ ‎ (3) 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3分)‎ ‎▲‎ ‎28.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几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漫画《资本的跨国运动》‎ 材料三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1) 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实质(4分)‎ ‎▲‎ ‎ (2) 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的视角和出发点各是什么? (4分)‎ ‎▲‎ ‎(3)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经济全球化的“利”或“弊”阐述你的看法。(5分)‎ ‎▲‎ 遂宁市高中2018级第三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D A D C C B C B B A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A D A D C B C C B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25分)‎ ‎(1) 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4分)‎ ‎(2) 共同主题:肯定人,讴歌人性(人文主义)。(1分)‎ 区别:前者强调人性的本能和欲望;后者强调人的理性以及人性的高尚和尊严。(4分)‎ 说明:对人性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文艺复兴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2分)‎ ‎(3) 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4分)‎ 异:荀子更强调礼仪教化;麦迪逊强调通过立法限制统治者,保障公共利益。(4分)‎ ‎(4) 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2分)(“见解”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2分)‎ ‎27、(12分)‎ ‎(1) 原因: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分)‎ ‎(2) 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2分)‎ 表现:政治,领土和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3分)‎ ‎(3) 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1分)‎ 深入: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28、(13分)‎ ‎(1)原因:科技发展的推动,全球市场化的需求; 实质: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每点2分,共4分)‎ ‎(2)视角:美国社会就业问题;出发点:保护美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共4分)‎ ‎ (3)利:①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②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⑤极大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5分,一个角度1分)‎ 弊:①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③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④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⑤它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5分,一个角度1分)‎ ‎(说明:第3问具有开放性,只要符合题意,不拘泥于文字表述,都可以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