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东莞东城粤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粤华学校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 1.关于宗法制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有利于强化皇权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的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①②③正确。皇权在秦朝建立以后才有,故有利于强化皇权不准确,④错误。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 《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说明了我国古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庶子继承制 C. 子女轮流继承制 D. 世袭继承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可以看出,在荫袭是嫡长子(孙)有优先权,这反映出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的特点: ①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③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 3.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子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 “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A项主张实行分封制;B是皇帝制度的特点;C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倡导“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统一理念,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4.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联结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客家人重视修订族谱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B. 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C. 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D. 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客家人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与古代实行分封制,讲究贵族世袭政治特权没有关系,C项符合题意;而“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则体现了“尊尊亲亲”的宗法制和“慎终思远”维护家长权威的小农思想,同时又有利于弘扬和睦邻里、孝敬老人等传统美德,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5.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极力维护宗法制 C. 主张废除分封制 D. 推崇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诛杀(对父母)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能因为小妾年轻漂亮)就把妾立为正妻。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信息可知,齐桓公要维护嫡长子和正妻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项材料所示不是分封制,故排除。D项材料维护的是宗法制,而不是法家思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修改了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6.“烽火戏诸侯”是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随意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而失信于诸侯的故事。下列制度与“诸侯”相关的是 A. 九品中正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分封制 D. 察举制 【答案】C 【解析】 “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王,西周的政治体制是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诸侯”就是分封制下的产物,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B选项是秦朝的中央官制;D选项是汉代的选官制度。这些选项时间都不符合,故排除。 7.“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指哪项制度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指的是周代为维护统治实行的以分封同姓贵族为主,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宗法制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等级和特权的政治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行省制是管理地方的官僚制度,与“亲戚”和“屏周”无关,CD两项错误。 8.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A. 互为表里 B. 前后继承 C. 名称不同的一个制度 D.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维护西周统治的家国一体体制,A项正确;宗法、分封制同为西周统治制度,不存在继承的先后顺序,B项错误;宗法、分封两个制度一为国家管理,一为宗族秩序,是两个制度,C项错误;分封是具体制度,是宗法在国家管理中的体现,D项错误。 9.《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 消除诸子矛盾 C.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 实现长治久安 【答案】A 【解析】 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这里材料中的“疑生争,争生乱”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里的“立适子”即嫡长子继承制。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的世卿世禄,故此题应选C项。选项A ,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内在纽带,目的在于分封制。选项B,消除诸子矛盾错误,只能是解决矛盾。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障分封制的目的,保障分封制传承秩序的稳定,继而通过分封制达到长治久安,故目的不在长治久安,故D错。 点睛:宗法制的作用主要在于两点。其一,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其二,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0.“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为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从制度构建的角度看,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 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C. 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 君主专制制度已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到战国之世”可以知道,材料所述现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时代背景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紧扣材料信息“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以及“制度建构的角度”要求,可知题干所述现象揭示的是逐渐淡化血缘特权,体现的是向官僚政治的逐渐转变,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不够准确和核心,排除;C项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以后,排除D。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征 11.簋是西周中晚期的重要礼器,其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考古发现的颂簋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 A. 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B. 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 C. 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 D. 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给出的信息来看,该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是研究西周历史比较可靠的资料,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制作技艺的高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字成熟情况;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12.在《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主要反映出贾母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D. 具有浓厚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法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区分亲疏关系,宝玉姓“贾”,是直系,所以是“自己人”,黛玉姓“林”是旁系,所以是“外人”,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先宝玉,后林丫头”是因为内外有别,未体现男尊女卑观念,故A项错误。家庭等级观念包括大宗小宗的嫡庶之分,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长幼有序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所遵循的一种礼法观念,但材料中贾母在意的是“外人”和“自己人”的问题,故C项错误。 13.清朝史学家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硫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宗法制发展 C. 科举制范围的扩大 D. 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加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奋于“功名”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度而非宗法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范围的扩大是在宋朝而非材料中的唐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专制加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 14. 公元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的诏令。你认为这道诏令的出台与执行不可能经过( ) A. 尚书省、六部 B. 皇帝、中书省 C. 门下省 D. 礼部、户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对唐代中央政令运行程序,从材料中可得相关信息,考核官吏政令出台与执行不可能通过哪个部门,答案D中出现了户部和礼部,他们的主要职能与考察官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 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 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反映了西汉设中朝制约外朝;“以近臣演变为重臣”反映了明代设内阁;“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符合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故A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并不属于“内侍、贵戚”,故B错误;宋代通判也不属于“以近臣演变为重臣”故C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故D错误。故选A。 16. 藏独势力企图分裂西藏,2008年3月,在西藏、四川等地制造暴力事件,在国外存在着或盲目同情或支持藏独的一小部分人。面对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实进行反驳( ) ①从元朝设宣政院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的有效管理 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了西藏,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 ③ 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 (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元朝设宣政院,意味着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故①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大局考虑,采取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正确决策,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所以②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决策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③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也符合事实,故④对。故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宣政院;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C.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知元代推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正确。行省不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还有宣政院。排除B项;行省没有军政大权,行省行使权力要受到中央节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行省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故D项错误。 18.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扩张 D.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说法错误,因为司礼太监仅仅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B正确。A取代了皇权说法错误;“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得出CD错误。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司礼太监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于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通过分化事权,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采取恩威并施,管理繁复,渐趋严密。故故①②③④四项说法都正确,排除ABD,C符合题意。 20.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 21.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一中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不得照抄原文) (2)材料二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材料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在地方行政机构制度上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影响。 【答案】(1)制度:分封制。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2)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3)制度:行中书省。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省的建制沿用至今。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等可知,其叙述的是分封制。义务:根据材料一中“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结合所学,指出西周时诸侯对天子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应尽的义务。 (2)制度:材料二中“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是郡县制。特点: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作为官僚政治,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与分封制的不同在于,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并且郡县长官与分封制不同,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3)创新:根据材料三“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行省制度对元代、对统一国家和政治文明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