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信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出现40多次;《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见 A. 古代中国是最早培植黍和稷的国家 B. 黍和稷自古就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C.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 D.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主要说黍和稷在甲骨文记载中被提及的次数多,说明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答案为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是最早培植的国家,A错误;材料主要是记载商周以来,不能体现商周以前就是主要粮食作物,B错误;甲骨文只是存在奴隶社会时期,甲骨文对农业的记载只能反映奴隶社会的农业,不能说是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D错误。 2.《左转》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一现象表明 A. 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 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C.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D. 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体现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国家秩序受到挑战,答案为D;根据“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表明分封制还存在,不能说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B错误;材料反映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不能说是从此时开始的,C错误。 3.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与殷、周相比,明显地表现为王室之器物的减少,诸侯之器物的增多。这说明当时 A. 地方势力的增强 B. 冶铜技术的提升 C. 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D. 等级观念趋于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在青铜器的制造中,周王室的数量减少而各诸侯国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了当时地方上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在增强,A项符合题意;同一时期两类不同单位的生产数量的增减变化不能说明冶铜技术的提升,不能证明官营手工业的衰落,也与社会等级“观念”的瓦解无关,BCD三项错误。 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火形严,故人鲜灼(烧伤);水形懦,故人多溺”。据此可知,此人主张 A. 严刑峻法 B. 无为而治 C. 性善论 D. 以德服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火形严,故人鲜灼(烧伤)”指火的形态很猛烈,因而人被灼伤的很少,水的形态很柔弱,因而人被淹死的很多。主张一定要严厉地执行刑法,不要让老百姓看到你懦弱而触犯法侓,体现法家的严州峻法思想,故A正确;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儒家主张以德服人,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火形严,故人鲜灼(烧伤)”,联系所学法家的思想分析解答。 5.《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 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 B. 秦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 C. 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D. 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B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对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 6.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C.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错误。 7.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 B.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一体 C.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D.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C项正确。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故A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刀等,甲骨文与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金文中。这表明 A. 商周的风俗一致 B. 甲骨文与金文同为成熟文字 C.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D. 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周代在文化和货币方面与商代趋同,体现了周代对商代文化的继承,即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是一脉相承的,故D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B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 9.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A. 颁布“推恩令” B. 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 C. 实行察举制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由皇帝亲信组成,协助皇帝掌握决策大权,原有的三公九卿制度是外朝,只负责执行。中外朝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答案为B项;推恩令仅仅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而君主专制制度涉及君臣关系,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地方郡国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10.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B. 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 C. 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D. 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用明确“袤”、“幅”的具体数目、奖励告发违规商人等做法,对经营布、缯等纺织品的活动进行明文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家注重用立法方式规范市场秩序,C项正确;国家对经营内容和违规的打击,不能说明是在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对商业的规定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国家对商业的规定,不能充分说明商品市场混乱,ABD 三项错误。 11.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 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 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北魏中后期之前,工商业地位较低,而在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魏中后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商人社会地位高低与工商业发展好坏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错误,北魏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的统治基础;D选项错误,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民族融合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 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 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唐朝监察制度。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根据材料“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选项B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一朝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 13.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A. 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 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 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但是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矛盾,故C、D两项错误。 14.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该作品表明 A. 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 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 C. 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 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李嵩创作的《货郎图》的特色是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突出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这主要和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的说法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风俗画是当时亮点的结论,当时宫廷画也十分兴盛,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与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的说法无关,C选项排除;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说法的,D选项排除。 15.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这表明 A. 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 B. 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 C. 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 D.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朱熹的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程朱理学推崇的四书被列为禁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南宋时期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C项正确。朱熹等人的道学与儒学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其根据当时的需要发展了儒学,并努力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16.在元杂剧中,“女角多用小画扇,大臣儒士帮闲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头等则用白竹骨大扇”。材料反映出“扇” A. 在元朝时风格逐渐定型 B. 成为元杂剧的主要道具 C. 改变了元杂剧发展方向 D. 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元杂剧中,不同的角色手持不同的扇子,由此可知“扇”已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种象征意义再到后来是否有所改变,因而“逐渐定型”一说不能成立;B选项错误,扇子是元戏曲的道具,但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其是否为主要道具;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扇”被赋予象征意义,不能得出它改变了元杂剧发展方向。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明清政府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该措施 A.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 体现了民族歧视思想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推动了“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明清政府强制土司子弟学习儒学等中原文化等,可知这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民族歧视,B项不对;材料讲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化的主要是中央集权,C项错误;民族之间的文明学习,认同,不等于“改土归流”这一管理模式的变革,D项错误。 18.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牙行的出现 A. 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 B. 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 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可以看出明政府设立的牙行主要负责管理对外贸易,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故选A项;政府对中外贸易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说不上繁荣,故排除B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的是对外贸易,不能体现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故C项错误;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政府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对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排除D项。 19.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市场上,棉纺织品始终是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B. 外国棉纺织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C. 洋布倾销遭到传统手工业的抵制 D.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从“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的统计中,显示出洋纱的进口远远超过了洋布,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洋布倾销遭到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抵制,C项正确;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远未被“彻底”破坏,外国的棉纺织品还不能“完全”占据中国市场,只有进口统计,不能得出“中国”棉纺织业有较快发展,ABD三项错误。 20.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A.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B. 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C. 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D. 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士绅的思想由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放下自大,主张学习西方,实行政治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甲午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B项正确;士绅思想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清政府”要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也不是“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仅这一则材料无法说明士绅心态决定了社会心态,ACD三项错误。 21.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B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C.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与“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可知孙中山认为建立共和为社会进化的公理,是真正的近代政治文明,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的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只表明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的观念,并未体现其已经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即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故排除。C项,维新变革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故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首创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 22.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 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B. 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C. 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D. 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电力的推广使用,延龄冠记绸厂纷纷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织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与世界丝织业技术的比较,B错误;丝织业属于轻工业,故D说法错误。 23.1923年,北京大学建校25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部分结果如下 ①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中国?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②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俄国497票,美国107票。这反映了 A. 国民革命运动使人们思想受到了洗礼 B.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C. 苏联的建设成就使国人对其抱有好感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189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建校25周年为1923年,由第一个问题的问卷结果可得出列强与军阀在当时是不受欢迎的,B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时候是1924—1927年,A项史实错误;中国对俄国的好感超过美国,主要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D项错误。 24.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土地革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中共领导并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C项正确;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中国革命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故A、B、D错误。 25.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 A. 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 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C. 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 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抗日战争。抗战爆发使“最糟糕的军队”转变为积极出川抗战、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反映出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故C项正确;四川军民出川抗战,四川不是抗战主战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而非对川军的同情,B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川军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不能说明川军是各战场主力,故D错误。 26.“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会议”召开的初衷是 A. 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 B.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 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 D. 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走向国际外交舞台的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因此这一会议的初衷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初衷;C选项错误,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的初衷;D选项错误,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是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初衷。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27.196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 A. 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 B. 缓解因经济困难带来的严重损失 C. 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 D. 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现代经济。1964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对立,当时党和国家试办托拉斯的目的是缓解三年经济困难带来的巨大损失,故B项正确,排除C、D两项;工业、交通与农村工作无关,排除A项。 28. 据“文革”研究专家金大陆统计,“文革”十年间,有着上千万人口的上海,离婚率低得惊人,平均每天只有不到1.8对夫妻离婚。当时人们对于离婚问题的认识,不包括 A. 离婚是与“两个凡是”唱反调 B. 离婚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 C. 离婚是蓄意给社会主义抹黑 D. 离婚是想学“美帝国主义”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个凡是”思想是文革结束后,在两年徘徊时期奉行的思想,与题干文革期间的时间要求不符,故A项正确;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斗争比较激烈,BCD项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文革时期的婚姻观念 【详解】 29.1984年,我国国务院对国营企业职工奖金进行改革,实行奖金“上不封顶”的政策,并规定对奖金超过两个半月标准工资的部分,实行分档征收奖金税。据此可知,这次奖金改革 A. 开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B. 遏制了企业溢发奖金现象 C. 避免了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D. 有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营企业职工奖金改革,实行奖金“上不封顶”的政策,有利于增强国营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故D正确;材料属于分配方式的改革,无法体现“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排除A;BC项表述太绝,错误。 30.“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 A. 希腊人对外界孤陋寡闻 B. 希腊人思想受到了束缚 C. 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 D. 追求自由便可发现真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可知,洞穴中代表的是感性世界,洞穴外则代表的是理性世界,走出洞穴才处于真正解放状态说明古希腊先哲们认为理性高于感性,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没有体现希腊人对外世界孤陋寡闻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的理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希腊人思想受到束缚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反映了古希腊人追求理性的精神,没有体现追求自由便可发现真理的问题,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故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夸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答案】(1)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原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农耕在西北推广”可以得出农业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材料“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可知都城木材的需要也加速了环境的破坏;由材料“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可知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导致环境破坏;由材料“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可知手工业的发展也破坏了环境;由材料“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导致人民困苦,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等角度回答。 (2)原因:由材料“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更加脆弱”可以得出过度开发,民众缺乏环保意识;由材料“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激增,大量森林被砍伐”可以得出铁路的修建大量砍伐树木;由材料“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可以得出政府疏于管理;特点:由材料“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可以得出政府主导立法进行环境保护;由材料“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可知设立机构进行保护;由材料“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可知环保理念的发展。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2012年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统计(截取) 序号 国籍 物理 化学 生理或医学 经济 文学 合计 1 美国 94 70 95 54 9 322 2 英国 24 25 30 7 11 97 3 德国 22 28 17 1 8 76 4 法国 13 8 10 2 15 48 5 瑞典 4 5 8 2 8 27 6 俄罗斯 9 1 2 2 5 19 7 瑞士 3 6 6 2 17 8 日本 13 6 3 2 24 9 荷兰 8 3 2 1 14 10 意大利 3 1 3 1 6 14 ······ ······ 42 中国 1 1 2 43 印度 1 1 44 巴基斯坦 1 1 合计 204 178 205 72 113 772 ——(以获奖时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以出生地所在国为准) 请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从中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1 从领域来看,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其获奖人数也相对较多。 说明:历史传统。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而欧洲自古希腊时期便开始孕育理性精神,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理性精神更是成为西欧的主流思想之一,促进了西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理论能够越来越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伴随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各国经济竞争的加剧,也为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战争需求的推动。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冷战,提高国防军事力量,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另一重要动力。 观点2 从获奖者国籍来看,诺贝尔奖的多数由发达国家获得;说明: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始近代化进程,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和基础。 政治上,发达国家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且近代以来国内环境相对稳定,较少受到殖民统治、战争等冲击,这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上,海外殖民扩张及工商业的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它们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 思想上,英法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解析】 【详解】(1)从材料“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可知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原因可以从思想解放运动方面,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自然科学;可以从历史传统方面,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从战争的需求方面,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等展开叙述。 (2)从表格发现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诺贝尔奖占多数,科技优势明显等方面可以归纳观点。原因可以从政治上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工商业的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等方面展开。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给后来者的。典型的如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 失败了。我赞成该观点。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一再打败反法联盟,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盛极一时,控制了欧洲的广大领土。但是,帝国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先后侵入西班牙、俄国,结果惨败而归。后来在莱比锡之战和滑铁卢战役中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告终。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分天下”,积极扩军备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是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无视民生,把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严重消耗和削弱了国力。1991年12月,苏联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其军备发展不能与其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只是一味的扩军备战,它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大国的地位。 【解析】 本题据材料“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例如: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可以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盛衰、苏联与美国争霸最后解体等方面说明赞成该观点的理由。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