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的特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归纳出西周政治的特点。‎ ‎2.《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确立皇帝制度 B. 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 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D. 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答案】C ‎【解析】‎ ‎“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皇帝大权独揽,和题意无关,排除;丞相和太尉职位不是负责监察,排除BD。‎ ‎3.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 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 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答案】C ‎【解析】‎ 根据“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C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宋朝仍然推行抑商政策,排除B;宋朝官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4.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5.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 A. 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净化了官场风气 C. 有利于中央集权 D. 推动了地区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可知,明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府、州、县,通过层层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县官实行“省籍回避制”,其目的就是要避嫌,以保证政务公平公正,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据材料可知,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会避免矛盾的产生,A错误;据材料这种做法有利于净化官场风气,但不是绝对的,B错误;据材料官员“省籍回避制”目的的主旨是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动地区交流,D错误。‎ ‎6.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A. 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 B. 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 C. 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D. 对英国具有必胜信心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林则徐对英国侵略中国的野心并没有认真对待,认为英国不会侵略中国,体现了对夷情的浅薄认知及对西方的蔑视,这实质上是受到传统“夷夏之变”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D项错误;林则徐对英国的军事情报并不是十分掌握,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故C项错误。‎ ‎7.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315.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159.4万元,1913年更增至2063万元。这表明 A. 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 D. 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 ‎【答案】A ‎【解析】‎ 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投资企业逐年上升,可见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A正确;B项主要是针对国内民族企业;C中英国资本没有比较数值;D中矿产领域不符合事实。‎ ‎8.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 都建立了统一民主革命政权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有反帝反封建的特征,D正确。国民革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A错误;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组成的统一战线领导的,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故B和C项错误,排除。‎ ‎9.《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而且也标志着多年来已成为国民党作战特征的军事失误、管理失当和叛逃现象已达到顶峰。据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下列有关这一战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 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 B.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C. 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 D. 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可知“这一战役”指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于1949年初结束,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B正确;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是辽沈战役,故B错误;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故C错误;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故D错误。‎ ‎10.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 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 C. 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 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棉布进口量总体在增加,而交易价格却在逐渐降低,这也使得价廉物美的西方棉布在华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故选C项。1872~1874年棉布进口量下降,但棉布进口价格仍然走低,A项错误;从图片信息难以得出 B项,故排除;图片看不出是中国农业,因为中国进口的是外国棉布,排除D项。‎ ‎11.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大法官,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一方面不能援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又无其它明文规定的诉讼程序可供依循,客观上使其只能通过行使“自由心证”的裁量权,自行创制诉讼程序。“自由心证”裁量权的行使 A. 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的权利为前提 B. 反映出罗马法基于实际逐步完善 C. 调节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D. 因随意解释法律而损害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不能援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等信息可判断题干中并不是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的权力为前提,故A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说明了罗马法遇到了新的问题,为此罗马法就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材料主要反映出罗马法基于实际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外是大法官,谈及的不是公民之间,故C项排除;“因随意解释法律而损害平民利益”反映的是习惯法,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2.这一事件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人类社会终于迎来了近代的曙光。据此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在于 A. 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 B.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致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答案】A ‎【解析】‎ ‎“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的信息说明该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该事件导致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正确;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C是商品经济发展,是新航路开辟之前;D是18世纪以后。与题干信息事件不符。‎ ‎【点睛】(1)商业危机是指旧商路受奥斯曼土耳其阻断,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亚洲商品奇缺,物价上涨。‎ ‎(2)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3)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13.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 通过《权利法案》‎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君主“统而不治”‎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 材料认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法律形式确立起来,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作者认为这是英国现代化的开始,故A正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于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后,并不是英国现代化的开端,故B错误;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不是英国现代化的开端,排除;1832年英国议会的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并不是英国现代化的开端,故D错误。 ‎ ‎14.2017年初,特朗普签署了禁穆令。三天后,华盛顿州检察院向法院起诉联邦政府,认为这一行政令明显违反了美国宪法精神。负责此案的法院决定在全美范围内冻结这一行政令,特朗普虽不甘心但禁穆令遂告终止。这可以看出 A. 美国总统对联邦法院负责 B. 联邦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 C. 联邦法院是美国权力中心 D. 联邦法院拥有最终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美国最高法院负责司法解释权,B正确;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A错误;美国是三权分立政体,C错误;美国立法权是国会,D错误。‎ ‎15.下面是于1918年11月问世的两张俄国邮票,下列对发行这两张邮票的目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纪念推翻沙皇统治一周年 B. 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東 C. 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 D. 庆祝工农苏维埃在俄国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的“1918年11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故两张邮票的目的是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故C项正确。推翻沙皇统治是二月革命,故A排除;一战的结束与图片中“斩断锁链”的信息无关,排除B项;工农苏维埃成立与邮票的内容明显不符,故D排除。‎ ‎16.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新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炎培是民主党派成员,所以吸引他出山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民主政党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现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D项。‎ ‎17.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这次会议 A. 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 B. 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 C. 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 D. 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材料“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反映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故A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它并不是日内瓦会议确立的,故B错误;日内瓦会议虽然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但并未结束西方的殖民历史,故C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故D错误。故选A。‎ ‎18.丹麦作家何铭生认为:“在1937年初之前,‘城市战’对于世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这年秋天在上海进行的战役改变了这一切。”这次战役 A. 使东三省逐步沦陷 B. 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 C. 是正面战场的胜利 D. 宣告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答案】D ‎【解析】‎ ‎1937年上海的战役是淞沪会战,该战役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D正确;A是九一八事变;B是太原会战;C是台儿庄战役胜利。‎ ‎19.中国邻国众多,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新中国建国以来把奉行睦邻友好作为我国外交一贯战略方针。进入新时期,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的表现为 A.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 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 D.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时期中国睦邻友好为宗旨成立的组织是2001年与俄罗斯和中亚四国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B正确;A是1950年,不是新时期外交活动,材料中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C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宗旨不是睦邻友好,D错误。‎ ‎20.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A. 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 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 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 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中可知,在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中政治协商制充斥着不对等的力量对比,发展不平衡,故选A。北约政治协商制的形成是个动态过程,在北约建立后不断发展、完善,故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既合作又斗争”的信息,故排除C。D显然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没有提到双方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 二、材料题。‎ ‎21.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折射了国家分裂带给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愁,也让我们深思当今国家分裂的多方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材料三:《乡愁》余光中1971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制度因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封建王朝在山东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社会影响。‎ ‎(3)针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唐、元、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4)分析导致材料三中“乡愁”出现的国内外因素。为了化解“乡愁”,海峡两岸作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1)分封制的实施。‎ ‎(2)制度及不同影响: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3)措施:唐朝的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4)国内因素: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国际原因: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努力: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解析】‎ ‎(1)结合所学,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2)由地图上的郡县的名称可知,秦朝在山东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地图上的郡县名称和封国名称,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3)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唐朝实行科举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4)结合所学,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为实现统一,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22.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原因。指出日本在19世纪末为实施其方略采取的举措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的原因,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1)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实力增强。‎ 举措: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实施:1931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原因:美国投放原子弹,战局不利:为了保护日本民族和世界文明:为了维护世界太平。‎ 影响:未能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 ‎【解析】‎ ‎(1)由材料“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说明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结合所学,明治维新以来,实力增强。第二小问,容易答为: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结合所学,1931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为反抗日军侵略,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由材料“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可见日本天皇认为停战原因是:美国投放原子弹,战局不利;为了保护日本民族和世界文明;为了维护世界太平。由此可见,日本未能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 ‎23.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民主思想属于一种“混和物”。它们有的是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但大部分是中世纪的创新,……英王爱德华一世在1295年召集议会的诏书中直接引用了这一格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从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宪法原则,自觉地依据这一原则所召集的这次议会也被视为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 ‎——R·达尔《现代政治分析》‎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材料三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代议制的渊源。‎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英国“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在政治体制上有何表现?列举1649-1832年中,英国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的重要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选择了怎样的政体?又是如何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付诸实施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 ‎【答案】(1)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思想 借鉴了13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 ‎(2)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事件: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3)政体:民主共和政体。‎ 实践。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4)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解析】‎ ‎(1)由材料“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1295年召集议会的诏书”,可以答为: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思想,借鉴了13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 ‎(2)结合所学,经过光荣革命,英国政体由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相关事件有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3)由1787年宪法可知,近代美国选择的是民主共和政体。为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美国的实践有: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4)从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来看,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24.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化”,指的是……移至“侧翼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欧洲的“边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4)对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原因:东欧:苏联的扶持(或走人民民主道路);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或经互会的成立或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西欧:美国的扶持(或固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或杜鲁门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或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马歇尔计划)。‎ ‎(3)两极格局之下出现多极化趋势。西欧各国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 ‎(4)认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的增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等大国都有可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不认同:虽然当今世界还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区域集团组织在推动和平衡多极化格局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欧盟的崛起并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战后世界格局可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第(2)问,联系美苏冷战进行回答,西欧受到美国的帮助,东欧受到苏联的帮助;第(3)问,抓住“20世纪70年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多极化的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崛起的原因在于,西欧各国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点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的主角综合国力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复习本单元时,要重点联系必修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必修2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还可适当联系必修2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3中“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等。‎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没有人否认,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往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欧洲由于采用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欧洲的政治思想、科学、哲学、文化风尚和人民也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对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典范。‎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180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哪些历史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17、18世纪欧洲风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变化的政策因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对当今经济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现象: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资产阶级的成长;新农作物的引进;人口的增加。‎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2)表现:政治上,英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始。‎ ‎(3)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 原因: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工业的发展。‎ ‎(4)启示:重视对外交流,坚持改革开放;农、工业要协调发展;制定政策,实事求是。‎ ‎【解析】‎ ‎【详解】(1)现象:依据材料一“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往”可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依据材料一“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可知是资产阶级的成长;依据材料一“欧洲由于采用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可知是新农作物的引进和人口的增加。事件: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 ‎(2)表现:依据所学,政治上从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从工业革命开展的方面回答。‎ ‎(3)变化:依据材料三表格信息从中国和欧洲所占份额分析回答。原因:结合晚清政府政策从海禁、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回答。‎ ‎(4)启示: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坚持改革开放、农、工业要协调发展以及实事求是等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