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 高二历史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制卷:审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C. 主张改革赋税制度 D.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可知,管仲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不是肯定市场调节的作用,故A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对赋税制度的变革,故C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排除。‎ ‎【点睛】“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是关键信息。‎ ‎2.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由此可见,老子的“道”‎ A. 体现了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 B. 浓缩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 渗透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D. 体现了地主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道……长存于天地之间”“道无处不在……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在老子这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与自然规律是统一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老子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老子代表的是没落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故D项错误。‎ ‎3.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 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 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C.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A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 ‎4.秦末,楚怀王熊心在彭城,大会诸位反秦的诸侯,订立“怀王之约”,承认原先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可是后来项羽在反秦过程中,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原六国宗室的不满与反叛,这最能表明当时 A.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B. 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C. 宗法分封制逐渐解体 D. 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和“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说明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是血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基础仍然存在,没有涉及到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故C项排除;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D。‎ ‎【点睛】“承认六国宗室王位继承权”和“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是关键信息。‎ ‎5.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动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 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珠算才推广开来,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再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的。材料中没有信息证明“政府”在珠算的整理和推广中发挥了作用,排除A项;“传统筹算法的衰落”是事情的结果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排除;把“汉代”就有的方法整理出来不能说明“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捕捉诸如“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直到明代商人……才逐渐推广”之类的关键时间和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6.下列重大科技成果与下图中的事件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 《黄帝内经》出现 B. 《九章算术》的成书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授时历》颁布推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中记载的路线是马可·波罗旅行线路,依据所学可知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是在元朝时期,《授时历》是元朝时期郭守敬发明的历法,故D正确;《黄帝内经》的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A错误;《九章算术》成书于汉代,B错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北宋时期,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依据地图获取马可波罗的旅行信息,结合元朝时期其他历史事实可知答案。‎ ‎7.西汉武帝时期,废除了人才选拔中“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规定,代之以熟悉儒家经典的取士标准。这一变化 A. 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 中断了其他学派的传承 C. 强化了道德教化 D. 推动了儒家势力的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标准”从“法家”思想到“儒家经典”的变化,可知正确选项是D项,依据所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是以“大一统”‎ 为思想基础的,通过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所以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只是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没有阻止其他学派传承,B项夸大了选官标准调整的影响;因为是政治改革,所以C项的说法需要官方教育和儒家经典宣传,与本题题意不符合。‎ ‎8.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因“天下垦田多不实”,而下令度田,但最终无疾而终。时人流传“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据此可知,东汉初期 A. 政府纵容土地兼并行为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赋税征收以田亩税为主 D. 租佃经营日益普遍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光武帝度田政策本意是限制土地兼并,但因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而失败,由此可知,东汉初期土地兼并现象就很严重,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赋税征收的标准,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租佃经营日益普遍化,故D项不符合史实。‎ ‎9.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影响是 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C.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 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孝文帝改革使内迁民族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加速了北方内迁各民族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故选C。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生产技术的推广,不符合题意,A错误;生产生活比较稳定以及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都未从社会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B和D项错误。‎ ‎【点睛】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在改革之前,大都处于奴隶制社会和游牧状态,社会发展水平落后。通过孝文帝改革,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0.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A.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 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D. 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消除了”说法绝对,B项错误;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不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政治管理上的任务和目标,排除C项;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D项不符合史实。‎ ‎11.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再现了东京的街市繁华景象。下列关于张择端作画背景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 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C. 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D.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且在封建社会一直实施,故A项符合题意。市的经营时间和地点在宋朝被打破,故BC项不符合题意。宋朝时间政府对商业改为间接控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由此,引申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观点。这反映了 A.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 B. 主观唯物主义的理学思想 C. “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 “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君子一心,万理完具”“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中陈献章认为,人身虽居万物之中,但“心”在万物之上,因我思而万物在,这表明其力图以心学来革新程朱理学,建立超然万物之上的“自我”,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故D项正确;陈献章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故A、B项错误;陈献章主张用内在的方法认识和把握“理”,而非“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 ‎【点睛】“君子一心,万理完具”“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是关键信息。‎ ‎13.清初,官员奏本经过内阁票拟才送到皇帝手中。康熙推行奏折制。凡有奏折权的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具奏时,派人直接送达御前,皇帝览阅批示后,又派专人将折匣送回。奏折制的实行 A. 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B. 创造了一种全新奏事机制 C. 大幅度减轻了皇帝的负担 D. 彻底架空了内阁的票拟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凡有奏折权的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具奏时,派人直接送达御前,皇帝览阅批示后,又派专人将折匣送回”,这说明奏折制绕过了内阁,皇帝直接和官员交流,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从而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调整,故A项正确;这种奏事机制前代就有,不是全新的,故B项错误;奏折制明显加重了皇帝的负担,故C项错误;内阁对一般性事务仍然有票拟权,故D项说法错误。‎ ‎14.1862年,清朝决定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这表明清政府 A. 坚持了天朝上国观念 B. 采用了中体西用思想 C. 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 D. 实现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862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外暂时和好”时期,清政府“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使用“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具有仪式感和代表性,可知C项正确。因为清政府已经设立了总理衙门,被迫放弃了天朝上国的姿态,A项不符合史实;这里不是清政府用西方的"科技”,维护旧的纲常伦理和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只是用它表明船只归属和进行相关礼仪的官方旗帜,与外交观念变化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15.“洋商见我工商竟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令停市,上年(1886)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推押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得主要问题是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 中国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当民族工商业用新的生产方法后,国外势力的阻挠导致民族工商业亏损,这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迫,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但这不是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故C项错误。‎ ‎16.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 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B. 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C. 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D.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洋务派用“西学中源”说来反对顽固派。实质上是为开展洋务运动寻求理论的依据,C正确;洋务派是发展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洋务派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并没有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B错误;洋务派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不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D错误。‎ ‎17.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写道:“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 A. 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 B. 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C. 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 D. 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可以看出张之洞对西方议会政治制度的认可,故A正确。B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张之洞与清末新政无关,故D错误。‎ ‎18.梁启超指出:世界史的政治制度经历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 A. 变革政治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B. 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C. 推翻清朝专制制统治势在必行 D. 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梁启超认为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可知,D项正确。本题没有分析中国国情,A项不符合题意;这里没有说到变法内容和立宪君主等,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提及政治斗争的具体手段和梁启超对清政府的看法,C 项错误。‎ ‎19.胡适说:“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反映出当时 A. 仍然坚守“华夷之辨”的文化认同 B. 思想家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C. 进化论思想顺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 D. 弘扬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受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华夷之辨”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B项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与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无关,故B项错误;进化论思想刺激下,救亡图存运动兴起,顺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20.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 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鼓舞民众支持解放战争 C. 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型 D. 促进了中国政府民主程度的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到“《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 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中可以看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对剥削阶级的打击,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主张联合一切力量抗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陕甘宁变化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解放战争时期,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的民主程度,故D项排除。‎ ‎21.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扩大企业的管理权限,重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商业企业、建筑业,除一些重要的大型企业,或地方认为管理困难的企业外,都应该下放。这些规定 A. 会导致“左”倾错误泛滥 B. 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 C. 能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D. 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扩大企业的管理权限,重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商业企业、建筑业,除一些重要的大型企业,或地方认为管理困难的企业外,都应该下放”表明这些规定能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结合我国国情采取发展发展经济的措施,并非“左”倾错误,排除A;我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排除D。‎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脱离了第三国际的领导 ‎②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③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情的结合 ‎④新的革命策略没有遵守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抛弃了苏联的“城市中心论”道路,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式革命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一策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的结合,因此②③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国际的重要成员,遵从第三国际的领导,①项错误;新的革命策略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遵守了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④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对材料的评述正确的是 A. 成为引发英荷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 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形成 C. 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进行了辩护 D. 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的荷兰已成为世界海上贸易大国,格劳修斯主张每个国家在海洋上均可自由航行、自由贸易,有利于贸易大国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实质是为荷兰的海外殖民活动进行辩护,故C项正确。格劳修斯的言论与英荷战争爆发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殖民霸权确立于18世纪下半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4.17世纪,受经典力学的影响,许多启蒙思想家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于是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这一做法 A. 巩固了经典力学的科学地位 B. 开启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C. 阻碍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D. 固化了对人类社会的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17世纪,许多启蒙思想家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这一做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即固化了对人类社会的认知,故D项正确;随着社会发展,科学领域出现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问题,量子论和相对论出现后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故A项错误;卢梭率先开启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出现了浪漫主义,这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这一做法显然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故C项错误。‎ ‎25.洛克的著作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不久出版,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18世纪中后期,美国革命者利用洛克的理论为反英运动辩护,英国国内也借助他的理论来阐述改革的主张,使它成为了一股社会思潮。洛克的理论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是因为 A. 洛克理论内容的不断丰富完善 B. 思想理论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 洛克理论对英国革命影响巨大 D. 革命性质影响理论选择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洛克观点”在17世纪 “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胜利时出版,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而在18世纪中后期,“美国独立战争和启蒙运动”中,被当做革命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并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可知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洛克理论的影响而不是具体内容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题目中是说的革命和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D项不符合题意。‎ ‎26.贡斯当在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中说:“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作者意在表明 A. “人民主权说”权限明确 B. 卢梭学说合理性 C. 专制政府产生的由来 D. 对待权力需有所约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人民主权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对待权力需有所约束,故D项正确。“人民主权说”权限明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卢梭人民主权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专制政府产生的由来不符合材料的信息含义,C错误。‎ ‎27.《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滕堡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 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 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D.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与德意志历史上各邦各自分裂独立有较大联系,选项C正确;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不利益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选项A排除;选项B、D与材料中各邦保留较大权力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解读材料信息,即联邦制下地方各邦保留有较大权力,结合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即可得出正确选项。本题易错点在于思维限于教材知识,容易误选B、D选项。‎ ‎28.列宁逝世后,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布哈林的观点 A.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B. 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 C.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有利于短期内实现苏联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说明布哈林认为粮食危机要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克服,这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故选A;列宁逝世后,经过短暂的斗争,斯大林最终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最终被废止了,排除B;由材料“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可知粮食危机下不利于点广东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布哈林的观点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问题,排除D。‎ ‎29.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着力打造自身反对殖民主义,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际形象,但是在二战后,美国政府认为这样的思潮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开始通过一系列宣传,使美国形象从一战前的“共和榜样、自由典范”转换为“自由卫士、世界领袖”,美国这一形象的转变 A. 适应了美国对外扩张 B. 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 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 促进了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导致美国形象的改变,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改变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BC项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排除;美国这一形象的改变使国际关系日益紧张,故D项错误。‎ ‎30.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C.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俄国废除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性质,B正确;中国的改革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是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改革,C错误;中国的改革不是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于1799年提出,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于1803年废除。1842年,面对贫困问题急剧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动荡不安、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英国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固定化的税收。1880年,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傍,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材料二 ‎ ‎ 1936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一一《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 ‎——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同命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建立时间早;适时调整;由临时税变为固定税;起征点和税率不断提高;中下层负担不断减轻;由以解决财政问题为主到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 ‎(2)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战争需要。‎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英国已过渡到工业社会,经济较为发达;中国以农为本,经济较为落后。‎ 人民收入水平不同:英国人收入较高;中国人收入较低。‎ 社会环境不同:英国相对稳定,中国政局动荡。‎ 税制本身不同:英国税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税制弊端明显。‎ 人民认可度不同:英国注意增加人民福利,减轻人民负担,得到人民的认同;国民政府税收用于内战,加重人民负担。‎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可知历时久;议案得到通过,“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固定化的税收”可得由临时税变为固定税;“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傍”,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可得出起征点和税率不断提高,中下层负担不断减轻;从“英国……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等信息可以得出由以解决“财政”问题为主发展到以解决社会更深层次的问题;综合材料一“1799”、“1802”、“1842”和“1880”等时间和内容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发展中适时调整,与时俱进。‎ ‎(2)目的: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共同目的是“个人所得税”即调节个人收入;“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即增加财政收入以及解决战争需要。‎ ‎(3)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中国和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社会环境、税制本身以及人民认可度的不同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经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中心问题,层层剖析并综合整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治者自称“天子”,他从天那里接受统治人民的“天命”。告诉人们季节的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所谓“现象授时”。同时这也是帝王的特权,对此帝王统治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味。改历就不仅是专业的天文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除了历法以外,占星术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对应宇宙论中重要一环。在天人对应的体系中,各种天文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汉代的董仲舒把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提出“天人相与之际”的灾异谴告学说,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作用》‎ 材料二 牛顿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启蒙,带来了欧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蓬勃展开。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天文学对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影响。‎ ‎【答案】(1)关系:制定和颁布历法是接受天命的帝王的政治任务和特权;改变历法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将各种天文现象与灾异谴告学说相结合,使占星术成为国家政治中的重要角色。‎ 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 (2)背景: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开展。‎ 影响:①东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古代以天文学为代表的科技始终从属于政治,不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②西方:是哥白尼开启的天文学领域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工业革命大门的开启,并对现代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关系:从材料一中“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是帝王的特权”,“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味”;董仲舒提出“天人相与之际”的“灾异谴告学说,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历法和占星术等古代天文学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影响:结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和结合,可以得出天人合一思想对古代政治的双重影响。‎ ‎(2)背景:从材料二中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蓬勃展开”,“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长” 等信息,结合“ 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结合材料一中“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等信息,可知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地位及其发展对中国政治的双重影响。从材料二中“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等可得出近代西方天文学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进步的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