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B班)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B班)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青冈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B卷)‎ 一、选择题 ‎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材料中的俗语“丑妻薄地破棉袄”正反映了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丑安薄地破棉袄”并不能反映农民的生活富足,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极端著后,而是体现小农经济的特征,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地位的信息,无法推断处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D不符合题意。‎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冶铁 C. 纺织 D. 制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可知,水排用于制造农具,属于冶铁工具;“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是指水排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故排除A,B正确。纺织业和制瓷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 ‎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洋务运动 A. 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 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B项正确。兴办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不是“柳”的体现,排除A。兴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不是“柳”的体现,排除C。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但与设问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B。‎ ‎4.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意义。所以“分水岭”的含义是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5.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 B. 重农抑商 C. 小农经济 D. 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技术,不是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原因,A项错误。B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的原因,故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6.“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棉花一直都是经济作物,这不能成为材料中棉花地位变化的前提,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适用,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判断是否有政府推广,排除A;由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极大地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棉纺织业 ‎7.官营手工业在我国手工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被私营手工业取代主导地位是在 A. 唐朝 B. 明朝 C. 元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分为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其中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ACD都属于明中叶以前,故与题意不符,错误。‎ ‎8.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③“……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知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发生在明朝。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描写的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根据材料“……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可知是明朝市镇的发展。根据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可知是唐朝城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控制。综上所述,①③为同一朝代,故排除AB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清四则材料出现的时间,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同一朝代”,逐一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9.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A. 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 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的含义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衣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黄金珠玉不能与之相比。这突出反映了重农思想以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情形之下商品经济不被当时的社会重视和认可,C项与题意相符,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0.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 A. 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 C. 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 D. 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 ‎【答案】D ‎【解析】‎ 明清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没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革命前的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私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合作加强,直接排除B、C两项;我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原料多与农产品有关,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 ‎11.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 区域 西汉 唐(752)‎ 南宋 明朝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黄河中下游地区 ‎38256‎ ‎428‎ ‎28898‎ ‎32.3‎ ‎47541‎ ‎53.2‎ ‎21217‎ ‎30.4‎ 淮河地区 ‎7871‎ ‎15.2‎ ‎12137‎ ‎23.4‎ ‎23650‎ ‎45.6‎ ‎39275‎ ‎75.7‎ A. 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 B. 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 D. 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已完成了南移的过程而不是明朝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题干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由西汉时总人口38265(人)到明朝时只有21217(人),而江淮地区则由西汉时的7871(人)增至明朝时的39275(人),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北方战事较多,为躲避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所以南方人口总数、密度不断增长;人口密度南方逐步超过北方,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表现。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和表格数据变化,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2.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井田制遭到破坏 B. 均田制的实施 C. 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兼并之家多”是导致“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原因,而造成“兼并之家多”的原因则是北宋时期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故选D;A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BC中的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经不再实行,故排除A、B、C。‎ ‎13.“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 城市 B. 都市 C. 草市 D. 夜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儿歌中显示是骑着毛驴去赶集,按理来说应该是在农村,因为城市里肯定不能骑着毛驴出行,故集市应该设在农村,草市就是在农村,故C项正确,AB项排除;题目中没有提到夜里去赶集,故不能说是夜市,夜市一般指的是城市中的市,所以排除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 关于中国古代的纸币“交子”的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 B. 其出现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货币 C. 交子最初由北宋政府发行的 D. 其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相关知识把握。“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A错误,并非广泛流通。B错误,它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白银和铜钱。C同样错误,它最早流通于民间。它的出现,便利了商贸,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15.“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 发明缂丝技术 B. 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C. 开始养蚕缫丝 D. 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 ‎ 可知考查的是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所以B符合题意。而A是丝织业,显然不正确。C出现于古代社会早期,可排除。D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综上,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16.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排除ABC,选D。‎ 点睛:此类题目的思路是要确定最晚出现的文物的年代,由之确定选项。‎ ‎17.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扬州之所以好,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得富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AD不符合明清加强重农抑商的事实,C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8.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 B. 引进传播启蒙思想 C. 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D. 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造船厂属于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政治体制变革,A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引进传播启蒙思想,B项错误。由材料中“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可知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教育发展,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而不是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D项错误。‎ ‎19.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 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 D. 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新兴企业和资本的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项错误。19世纪90年代实业救国思潮产生,尚未成为主流,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但其不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 ‎20.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加速解体,这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实业救国”思潮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BCD都错误,故选A。‎ ‎21.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 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 C. 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答案】D ‎【解析】‎ 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D正确;材料反映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 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国成成=成立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排除D。‎ ‎22.罗斯福新政期间,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许多国有林区和公园。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内容?‎ A. 实施直接救济 B.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C. 保护劳工权利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许多国有林区和公园,这些都是常见的工程,所以,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的内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2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经济,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因此新的表现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C项正确。 AB两项是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的史实,不符合苏俄史实,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分析,主要抓住“新”在哪方面即可。‎ ‎24.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根本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 ‎25.下面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说明我国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卫生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A.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 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 从农业国成为了工业国 D. 城市化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B ‎【解析】‎ 由图表中各个部门所占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工业所占比重非常高,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故B项正确。由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不均衡,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看不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26.二战后初期,英用著名经济学家庇占曾对英国国有化改革评论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而且必须存在若干社会化的工业,但是这仅仅是资本主义大海中的小岛。”材料说明英国的国有化改革 A.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 提高了二战后英国的生产力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D. 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而且必须存在若干社会化的工业,但是这仅仅是资本主义大海中的小岛”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不应该占主导地位,以确保资本主义性质,由此可以得出国有化改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符合题意;B与材料主旨不符;C“改变了资本主义性质”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反对国有化的信息,D不正确。‎ ‎27.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答案】A ‎【解析】‎ 材料“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故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的问题,故C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没有实行土地流转,故D错误。故选A。‎ ‎28.历史探究小组如此描述某国际组织,“成员在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均有不同,但适应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要求”。这一国际组织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适应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要求”可知该国际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C项正确。A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排除。B是欧盟,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是世贸组织,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 ‎ ‎29.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区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30.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1.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据资料统计: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金融革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或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增强。‎ ‎(2)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信息革命方面可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方面回答;金融革命方面可以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方面回答;商业革命方面主要从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方面回答。 ‎ ‎(2)根据材料二“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的是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的原因即可。‎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原因。‎ ‎【答案】(1)原因:实现国家自强;防止财富外流。‎ ‎(2)辛亥革命的推动;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一战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士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等信息可从实现国家自强、防止财富外流等方面回答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可。‎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关于原因可从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思考作答。‎ ‎33.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原料来源 半成品加工 假发制造 包装材料 组装地点 中东国家 中国台湾地区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材料二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 规模示威,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开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闻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1)经济全球化趋势。 新航路开辟。‎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3)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应抵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分析表格,实际是芭比娃娃的生产主要是在美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完成的,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开始启动的标志是新航路的开辟。‎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二,4种农产品的开放引发了墨西哥农民的激烈反映,这说明农产品开放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利益,同时说明墨西哥这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利地位。‎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有些绝对,可以根据所学阐明理由,如: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绝对抵制只能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