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毛泽东一生著作无数,其中有很多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在海外流传。在西方最早介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对毛泽东著作部分内容做了简介。这本书内容不会包括 A.介绍了湖南农民运动情况 B.有关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情况 C.遵义会议的情况 D.有关湘赣边区的状况 ‎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此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最早实现的是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3.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 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 A.周文化的延续性 B.宗法制的稳固 ‎ C.神权的至高无上 D.王权高度集中 ‎ ‎4.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说明 A. 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方针 B. 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 D. 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5.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 ‎6.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到了晚年,曾感叹:“吾不复梦见周公!”下列对周公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天下唯一的大宗 ②受封于鲁国 ③属于姬姓贵族 ④完善了官僚政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汉初政治呈现出一种“布衣风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低做,功臣集团的出身大多与其类似。这一“布衣风格”反映出 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贵族势力的衰弱 C. 分封制彻底被废除 D. 宗法政治十分强大 ‎8.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A. 参知政事 B. 内阁大学士 ‎ C. 军机大臣 D.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9.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苏维埃运动,其活动地区被称为苏维埃区域,所建政权被称为苏维埃政权。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直接得益于 A. 国民革命 B. 南昌起义 C. 工农武装割据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0.下列为民国时期一位知识分子某年的日记片段摘录:上海事变后,首都开始进行防空演习,要求家家挖防空洞,户户门窗蒙黑布。‎12月13日,是我们民族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首都沦陷了。 片段中的“上海事变”指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 C. 一二八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1.‎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下列各项,属于“九条方针”内容的有 A. 国共对等谈判 B. 用主权换治权 C. 港人治港 D. 民族区城自治 ‎12.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 理其人的办法。一族的人分据各处,则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这种精神,要算周代发挥得最为充足。”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源自对他族的征服 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削弱了血缘的联系 D.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13.梁思成说过:“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分布;从群体组合到一室布局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下列中外建筑体现这一特征的有 ‎①大昭寺 ②日升昌 ③奥林匹亚遗址 ④图拉真广场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4.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 A.中书省 B.尚书省 ‎ C.门下省 D.枢密院 ‎15.在隋朝,地方官员通过科目考试由专门部门选拔。于是写文章成为荣进之路。“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A.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 B.儒生地位提升同时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C.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存有弊端尚不完善 ‎ D.儒学依附科举制度沦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16.《李宗仁回忆录》在提到抗战时期一重要战役时这样写道:“当时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这一重要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 ‎17.费孝通曾应邀为民国某杂志写了10篇文章,到了写封笔文章时,且不说读者,作者“感伤更深”:这个冬天,“长春无春,北平难平”,冷战已打了一年,看不出歇手的影子。许多人曾鼓着勇气,对一些和平的曙光寄托过种种幻想,但是,“这些幻想,大多已成泡影,不留痕迹”。这篇封笔文章写于 A.1931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8年 ‎18.“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这一原则的核心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 C.不结盟 D.独立自主 ‎19.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21.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 ‎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 ‎①② B.③④ ‎ C. ①③ D. ②④‎ ‎22.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据此可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 C.南昌起义的意义 D.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 ‎23.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④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③②①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24.下列会议中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 C.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25.关于阿房宫,《史记》载: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杜牧在名作《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当代考古学者在《史记》所载阿房宫位置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等物质。这说明 A.史事的真实性必须得到考古的证实 ‎ B.文学作品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 C.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 ‎ D.不同类型的材料相互印证得到历史事实 ‎26.某一史家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 A.任何史料均不足信 B.任何史料均可质疑 ‎ C.历史没有客观可言 D.历史学取决于史料 ‎27.中国古代某朝代的长城“起自盐泽,中经敦煌、酒泉、居延塞、光禄塞,在大青南麓与原有长城连接,然后再向东延伸到辽东。”该长城 ‎①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②全长五千多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 ‎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④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蒙古、女真民族的南下侵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29.戏曲理论家张庚提出戏曲的“剧诗说”,认为“剧诗说”是其戏曲美学思想的核心。所谓剧诗,既指戏剧文学,包括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等各个方面,也指从剧作到演出、从作家到演员,乃至整个舞台艺术,都要按照诗歌的意蕴和韵律进行整体的创造。从“剧诗”这一概念来审视昆曲,下列项中能说明“昆曲是典型剧诗”的有 ‎①精致、细腻,旋律缓慢、悠扬婉转的腔调 ‎②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古雅、华丽的曲词内容 ‎③脚色体制的演员分工和相对多变的剧本结构 ‎④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A. ‎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对昆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有 ‎ ‎ ①魏良辅 ②梁辰鱼 ③张野塘 ④关汉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以上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这次战争时期因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三元里民众发起了抗英斗争。‎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丘逢甲在文告中明确指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大将军刘永福在《盟约书》中宣布:“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据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乙未年抗战”抗击了日军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余人。‎ ‎——林仁川《中华之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北端对面”口岸的名称,并简述“通商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乙未年抗战”的起因,概括“乙未年抗战”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 材料一 1444年,葡萄牙人首先发现了它。1617年—1664年间,该岛落入荷兰人手中。尔后,英国和法国为争夺这座要塞争斗了近百年。直到1815年,这里一直是非洲奴隶贸易中心之一。岛的南北两端筑有堡垒,北端的埃斯特雷要塞还设有炮台。据统计,共有20万以上的黑人被当作奴隶,从这里装船运往美洲。 ——摘编自赵美玲《图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 材料二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吸收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有意识、无意识地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藏族建筑也同 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有两种认识可以探讨:①是从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来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藏汉合璧特征十分明显。②是从布达拉宫或大昭寺的文物留存来说,它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据杨嘉铭《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整理 ‎(1)(1)写出材料一提及的岛屿名称,指出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您侧重于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建筑艺术角度,阐述布达拉宫的“藏汉合璧”特征。侧重分析②,请结合布达拉宫或大昭寺文物留存的角度,阐述它们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5 分)(只作选择不作阐释者,不得分)‎ ‎33.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 ‎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乾清门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5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5分)‎ ‎34.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图一 图二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图一图二建筑在历史上的地位。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座建筑分别进行了怎样的采光设计?(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对待公共建筑空间的两种不同传统。选择其中一个传统,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B D C B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A C A D B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B C B B A B A ‎31.(1)名称:福州。(1分)‎ 背景:国外: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内部危机重重。(3分)‎ ‎(2)起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不愿拱手而让台,掀起反割台斗争。2分 特点:军民联合(或“参加者广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2分 主线: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2分)‎ ‎32.(10分)‎ ‎(1)戈雷岛。(1分)见证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的罪恶和暴行重演。(4分)‎ ‎(2)侧重分析①‎ 藏汉合璧:藏族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用花岗石砌筑;藏式黑边方窗。(3分)‎ ‎ 屋顶飞檐翘角;殿内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2分)‎ 侧重分析②‎ 唐蕃会盟碑(2分);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乾隆皇帝颁赐的金瓶(3分)‎ ‎33.(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2分) 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3分)‎ ‎(2)位置:①。(1分) 地位: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1分)‎ 内涵: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所有宫殿面朝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写答宫殿群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体现阴阳学说,也可 )(3分)‎ ‎34.【答案】(1)图一是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图二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2分)‎ 图一:在大厅屋顶设计了一个巨大圆孔,用于正殿采光。(1分)‎ 图二:祭坛八角形的鼓座上每边设计一个窗户,共八个窗户采光;大圆顶上每边设计9个小圆窗,共72个窗户采光;圆顶上小尖塔设8扇门,用于采光。(3分)‎ ‎(2)①古代西方建设公共空间且共享;②古代中国没有君民共享建筑空间的传统。(2分)‎ 选择①: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精神。(1分)(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选择②: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儒家礼制等级。(1分)(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