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半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半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半月考)历史学科 ‎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一卷 单选题(每题1.5分,共72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3.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这些表明 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 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 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 ‎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6.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B.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都抑制了土地兼并            D.都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 ‎7.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8.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的建议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9.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者思想的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10.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11.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12.民国《歙县志》中的人物共有九卷,烈女传就有四卷,几乎占到一半,烈女人数从唐代到明清呈直线上升趋势,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进步思想出现           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理学正统地位强化           D.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13.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1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6.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7下列明清之际的思想中,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的是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工商皆本 ‎18.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 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 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19.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20.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21.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 A.宽容的心态     B.人性的复苏     C.高雅的追求     D.理性的崇拜 ‎22.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 A.政府通过制定契约产生 B.政府行使权力受人民监督 C.利用法律解决腐败问题 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23.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表明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24.“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25.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26.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27.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28.“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标志科学时代的开始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基础 C.推动了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29.“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它”指的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30.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这说明 A.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 B.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C.自然科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 ‎3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33.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最早使用“中华民族”。1905年,他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民族观 A.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相同 B.表达出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C.代表了当时政治发展潮流 D.推动各阶层民族意识的觉醒 ‎34.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B.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35.19世纪末有一位维新思想家在《仁学自叙》中说:“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用孔教名义宣扬维新变法 C.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6.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扬西抑中     D.无法相通 ‎37.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B.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8.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39.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观点 A.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C.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0.“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4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42.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43.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44.“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 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 A.驱逐满人     B.汉人掌权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5.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D.提出“平均地权”、“家给人足”‎ ‎46.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47.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予以充分的历史肯定,并在吸纳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从而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和超越。中共充分肯定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 A.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与反对帝国主义相联系 C.新三民主义把民生主义与“耕者有其田”相联系 D.新三民主义实现了阶级属性的跨越 ‎48.图为辛亥革命后庆祝胜利的漫画,人物右侧的文字为“恭祝中華民國萬歲”,地球上的文字为“中華民圃國”字改为由大“口”框中加一个“民”字组成。据此可说明中华民国 A.推行全球战略 B.强调主权在民 C.主张三权分立  D.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二、材料题 ‎4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从哪些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黄宗羲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有何不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原因。(8分)‎ ‎5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励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在伦敦蒙难期间,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后来他对张国焘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中的一派,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 ‎——摘编自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 ‎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摘编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 ‎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做出判断。“诸子并立、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以法为教、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秦朝存在的时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崇儒尚佛、兼收并蓄发生于唐朝,唐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618年。故符合题干时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故选A项。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主要信息是“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人类意识”。‎ ‎2.答案:A解析:材料中认为明君治国就必须“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及保证人民的生存底线,而荀子则强调国库充实,百姓贫穷,就不会又百姓为统治者守土卫国,就没有人可以为统治者出站,国家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由此可知儒家主张民本思想,藏富于民,故A项正确,D排除;勤俭节约与忠孝为本在题干中均无体现,故BC项排除;故答案为A。‎ ‎【点评】试题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中孟子与荀子思想主张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3.答案:B解析:B由“舜其大孝也与”“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借助尧舜来宣扬孝悌的伦理道德,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儒家学说是春秋时期形成的;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题干主要强调孝悌等伦理思想;D项错误,孔子时期不是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封建伦理秩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正确理解“舜其大孝也与”“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借助尧舜来宣扬伦理道德的。‎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C正确;儒家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B项错误;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故选C。‎ ‎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荀子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培养也推崇法家在规范人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这能够反映出荀子思想中儒法融合的特点,所以B项符合史实,A项说法错误,法家的开创者不是荀子,C项出现在汉代以后,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盟的现象。 点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主张,儒家的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的主张,要求恢复礼乐制度,老子更是主张回到原始的农村公社,从中可以看出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家则代表底层平民的利益,主张“节约”、“尚同”和“非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尽管各家彼此相互诘难和争鸣,但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6.答案:B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同时,他主张制约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儒法合流,是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经走向结合,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学生可以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正确理解,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答案:D解析: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服务。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被汉武帝推崇,并逐步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故答案选择D项。‎ ‎9.答案:A解析:三者之中只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说法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受到汉武帝的推崇,故C项说法错误;只有荀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D项错误。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选A项。‎ ‎10.答案:A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在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正确。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排除B项;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C项;“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A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经济并不是衰退,故A项错误;‎ B专制集权的巩固主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故B项错误;‎ C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D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并不是审美意识的觉醒,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是关键信息。‎ ‎12.答案:C解析:明清进步思想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常的私欲,排除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催生反映时代特征的进步思想,排除B;由材料“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 反映“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排除C;专制皇权的强化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3.答案:C ‎14.答案:C 解析: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中对儒家经典解读的标准答案,孟子地位快速提高,“孔孟之道”成为儒学精神的核心表达,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B项是孟子地位提高的重要条件,但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发生在汉代之后,D项与题意无关。‎ ‎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全新的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CD两项均是传统儒学的内容特征,三者均不符合题意要求,只有B项才是程朱理学的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16.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亡国、亡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感。A项“动摇”说法与史实不符;CD项所述影响与史实不符;B项正确。 考点:顾炎武思想主张 点评:顾炎武思想还可考查经世致用主张,以及考查与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共同点等,此为考查频点。‎ ‎17.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选D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思想家·黄宗羲 ‎18.答案:C 解析:普罗塔哥拉的观点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复杂性、矛盾性、可变性、不确定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认识,打破了僵化的、束缚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消极意义,排除;“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说明并非不可知论,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的思想没有为专制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故D项错误。‎ ‎【点评】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名师点睛】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智者学派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学派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材料信息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智慧和道德的推崇。故D项符合题意。‎ ‎20.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开展宗教改革是为了否定教皇权威,形成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是其意义但不是实质意义;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这一说法不正确,他维护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灵魂的得救不是教会的工作,是上帝把恩赐给了他的信仰者。因此,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 ‎2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信息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依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这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复苏,追求现世幸福有关,选择B项符合题意。‎ ‎【点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22.答案:B解析:据材料“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只是服从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认为主权在民,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应该受人民监督,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不是说明政府如何产生,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律解决腐败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个人意志与公权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学生容易错选A选项。其原因在于材料中有“订立契约”的字眼,教材知识也有社会契约论的知识点。因此审题时对于材料信息的把握是需要多训练和领会的。‎ ‎2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法律保护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是在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分权制衡以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的是人身自由而非强调政治自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和挑战教会权威以及反对封建等级、封建特权等,这符合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主张,故选D。A、B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C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代表人物。‎ ‎25.答案:B 解析: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究其原因是中国社会政治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的发展,经济方面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发展,社会价值观导向方面反功利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AD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干没关心,答案为B。‎ ‎2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15世纪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A项错误;C项错误,我国科技达到最高峰是15世纪前;D项说法错误,我国科技走向衰落应该是15世纪后;B项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15世纪前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科技,出现逆转。故本题答案选B项。‎ ‎27.答案:D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宋词婉约派的地位;由“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可以分析出宋词逐渐平民化,逐渐世俗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2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教材中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不仅标志近代自然科学本身的形成,而且其最重要的意义是使人类认识到自然界物体的运动规律是受的力支配而不是神,这就极大地解放人类的思想。B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影响,C是牛顿经典力学对物理学本身的影响而为涉及对人类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D是智者学派的贡献,故选A项。‎ ‎【点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以后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思想。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平时学习中必须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9.答案:B解析:结合“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再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牛顿力学体系的重大意义,故答案为B。‎ ‎30.答案:A ‎31.答案:B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说进化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本题选B。‎ ‎32.答案:C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33.答案:B ‎34.答案:D解析:A、B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而且魏源只是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并未提出反君主专制,这只反映了他对中国君主制的反思,故C项错误, D项正确。‎ ‎35.答案:C ‎36.答案:C解析:从李大钊的整段话来看,他指出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更多的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缺陷。很显然,这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观点。‎ ‎3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从材料“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判断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其主要历史功绩是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 A。B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继续。‎ ‎3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洋务运动处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39.答案:B ‎4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陈独秀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表明陈独秀认为需要唤醒民众觉悟,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陈独秀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的信息,故C项错误;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对于打击封建迷信、普及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适用于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4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不是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所以答案选C。‎ ‎42.答案:C解析: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 “一劳永逸之计”,把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即民生主义。故选C。‎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43.答案:D解析:“君主可以不要” 说明否定传统忠君思想,AB排除;“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说明强调国家民族意识;C无从体现。 ‎ ‎【点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 ‎4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驱除鞑虏”只是推翻满洲政府,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政治革命”,A项错误;“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也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变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土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所以选C ‎【点评】本题关键是理解题眼“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等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民族革命”“政治革命”,最终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5.答案:B ‎46.答案:C 解析:孙中山认为其思想来源于:“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继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精华;“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民生主义。‎ ‎47.答案:D解析:新三民主义虽然提出了三大政策,但是其阶级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 ‎48.答案:B解析:漫画中“國”字写法的变化,明显强调“主权在民”。‎ 二、材料题 ‎49(14分).答案:1. 君民关系:君主压迫剥削人民以满足私欲;‎ 君臣关系:君主专制,臣工盲目听命于君主;‎ 是非标准(天下治理的标准):以君主的个人意志而不是以人民的安危为治理标准;‎ 国家法律:是帝王一家之法而非是非之法。(6分 ) 2.异: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的方式不同:‎ 黄宗羲主张在君主制下设宰相,与君主同议国家大政。‎ 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到不同部门,实行三权分立;‎ 本质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的主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思想体系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是传统的封建思想。‎ 孟德斯鸠的主张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4分)‎ 原因:明末清初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发展缓慢;虽然出现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批判但本质上还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8世纪的欧洲,已经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的洗礼;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4分)‎ 50. ‎(14分)答案:1.社会条件:民族危机的加深;‎ 满清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 西学东渐,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探索与实践。‎ 思想渊源: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 西方的民族、民主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8分)‎ 2. 思想:民族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实行立宪;民生主义:发展经济。‎ 不同: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 孙中山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