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二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姜堰二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卷

姜堰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试题 命题人:陈艳丽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禅让制 ‎2.宋淑梯在《司母戊鼎的X光检测及其铸造工艺》一文中指出司母戊鼎的铸造是一项极其复杂困难的铸造工程。在当时的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件人间奇迹。这反映了商朝 A.青铜器物种类繁多                             B.青州铸造技艺水平高 C.青铜器物数量巨大                             D.青铜器物以礼器居多 ‎3.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夏日田园杂兴》中写道:“下田戽(hù,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图像材料与诗中内容相匹配的是 ‎ ‎4.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出现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这说明唐朝 A.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             B.科举未能改变庶族的政治地位 C.门第仍然是选官的唯一依据             D.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 ‎5.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6.明以来,内阁大学士“选理机务”“表率百僚”,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地位每况愈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内阁职责功能的变化                         B.强化皇权的内在需求 C.军机处的设立                                     D.宦官专权导致的政治黑暗 ‎7.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据此可知,清朝 A.康熙时期放弃了“海禁”政策         B.“海禁”政策一度有所放松 C.政府一直厉行“海禁”政策             D.乾隆时期积极开放对外贸易 ‎8.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9.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写于1898年元宵节的《元夕无月》,在诗中他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                 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 ‎10.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五四运动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次革命 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11.1928年,中共《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1931 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要求苏维埃各级政府发布通告,告之民众所分得的土地,“这田 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这一转变 A.标志着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 B.造成了土地政策严重脱离实际 C.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 D.意味着党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12.右图为中国近代某著名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D.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13.右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 B.使北平和平解放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 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14.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5. 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火柴厂——巧明火柴厂。右下图为该厂生产的一枚火花。据此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该枚火花最早应发行于20世纪前期 ‎②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兴起于东南沿海 ‎③建厂时新式交通工具在我国已广泛使用 ‎④早期民族资本家有实业强国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公司)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 这一现象出现的国内因素是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7.《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18.周纯娟拿到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第一号《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成为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回到了阔别38年的家中。以上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                         B.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19.有诗云:园里瓜菜绿蓬蓬,圈里猪羊肥滚滚。端碗举筷吃上席,公社食堂赛天宫。这说明当时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     B.农村工作中存在明显“左”的错误 C.“文革”动乱正在向农村蔓延           D.家庭联产承包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20.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1974年—1988年“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红梅”牌照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 时间 ‎“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 ‎1974年 红梅I型(120系列)折叠式照相机投产,常州市自主生产照相机 ‎ ‎1977年 红梅II型(135系列)塑料相机开始定型生产 ‎ ‎1981年 国集合营常州照相机总厂成立,职工超千人 ‎ ‎1985年底 累计生产了10个型号的产品共86.15万架,销售至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到印尼 ‎ ‎1988年 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1万吨,为全国同行业第一 ‎ A.经济特区的建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的辐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1.新中国实行各版本护照,1950、1953、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版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有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71、75年代版本的中法英文对照是中美建交的结果 B.修改内容是为了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C.护照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因私护照增多,推动我国加入了WTO ‎22.右图是某国际组织元首理事会召开的场景。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彰显大国担当 D.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 ‎23.公元前406年,八位雅典将领率军击败斯巴达海军,取得了阿吉纽西海战的胜利;因为风暴导致船舶搁浅,一两千名雅典船员因此丧生。雅典人认定八位将军要对此负责。除两名将军逃亡外,其余六名将军回到雅典后因为救援失败经投票被处以死刑。“阿吉钮西审判”说明 A.雅典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                 B.雅典公民法制观念淡薄 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                 D.集体协商防止决策失误 ‎24.古罗马的旅客服务设施包括船舶、客栈、车马店三种,公元前2世纪,裁判官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告示。它规定: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该规定 A.维护了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B.可直接佐证罗马长途贩运业的发达 C.体现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D.表明罗马人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5.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26.市场经济要求由独立、明确的所有权,否则无法进入市场交换并获得收益。17世纪,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手工工场、公司都拥有了独立的所有权,要求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1624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保护条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产权意识和专利意识增强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试图扩张世界市场 ‎27.1870年以前,科学对工业没什么影响,但之后,它开始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这说明 A.科技发明多半由技工完成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科学对工业生产影响不大                 D.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28.参与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 A.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 C.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 D.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 ‎2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可知,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国内各邦国地位平等权力相当         B.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         D.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30.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 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 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 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1.美国历史上的某部法案,“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从而限制了垄断,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下列叙述与这部法案有关的 A.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         B.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 C.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         D.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 ‎32.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4%。材料反映英国的社会福利 A.“新经济”出现                 B.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扩大了社会消费 ‎33.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柜子上写着“核战争”三个字,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该漫画说明当时 ‎ A.世界冷战格局正在形成                    ‎ B.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古巴导弹事件持续升级                    ‎ D.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态势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下列不属于材料中“新的力量”的是 A.欧洲联盟           B.不结盟运动        C.日本的崛起       D.中国的振兴 ‎35.右图“英国脱欧”的漫画反映出 ‎ A.加入欧盟完全违背英国国家利益    ‎ B.欧洲的联合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C.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    ‎ D.英国脱欧必然会导致欧盟的解体 英国脱欧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题,第36题12分,第37题13分,第38题13分,第39题12分,共50分。)‎ ‎36.(12分)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3分) ‎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分) ‎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37.(13分)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 ‎ ‎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等,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走向全球的名片,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4分) ‎ ‎(2)材料二作者认为修建铁路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据此指出作者的立场。(5分)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并据材料三,指出“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什么?(4分)‎ ‎38.(13分)一个国家(集团)的国际地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尼克松中心国家安全计划主任彼得·罗德曼撰文指出:“看来美国人非常得意的单极阶段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庆贺。世界其他多数大国,甚至包括美国的友邦,都把抗衡美国势力作为对外政策的主题。实际上,它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个主要趋势。 ‎ ‎——《参考消息》(2000年7月25日) ‎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明确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首,在美国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外交提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强化美国的经济外交力度。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 ‎ ‎——李长久《经济外交: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材料三 俄著名历史学博士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在1998年撰文说“俄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他分析五极的经济实力,认为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美占21%,欧盟占21%,日本占8%,中国占7%,俄只占1.7%。 ‎ ‎——张中云《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若千问题》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认为其国际地位是什么。“其他多数大国”认为自己在当今国际中起何种作用?(2分) ‎ ‎(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的目的。这体现了什么原则?(3分) ‎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就“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关系”写一篇小论文。(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39.(12分)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写) ‎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的缘故,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 ‎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 材料三 ‎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 ‎——摘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 完成下列任务: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3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分) ‎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其原因与影响。(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1分)‎ 高二历史(选修)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礼乐制是利用外在礼仪进行等级分化的制度,与题目中“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相符,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了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护分封制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禅让制是商周之前原始社会时期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2.【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 ‎【答案】B ‎3.【考点】材料描述的是一种翻车,这是一种很高大的龙骨车,高达数层,置于塘边汲水,克服了地势等的限制,增强了灌溉效果,故选D项;A项是曲辕犁,与“塘中龙骨高数层”不符,排除A项;B项是播种的耧车,与“塘中龙骨高数层”不符,排除B项;材料“青裙箬笠倚车卧”说明这种灌溉工具仍然用人力,排除C项。‎ ‎【答案】D ‎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得出唐朝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故选A项;科举制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魏晋时期,门第是也不是选官唯一依据,排除C项;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增强,排除D项。‎ ‎【答案】A ‎5.【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指的是草市,南市的发展使得鄂州成为一大都会,表明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故选D项;南宋市场交易不是不受政府监管,而是政府不再直接监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鄂州繁荣的原因,没有涉及政府抑商政策,排除B项;城市坊市界限在北宋就已经打破,排除C项。‎ ‎【答案】D ‎6.【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以来,内阁大学士……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军机处设立后……地位每况愈下”,明代内阁制、清代军机处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体现,故选B项;根据材料“明以来,内阁大学士‘选理机务’‘表率百僚’”,明代内阁执掌机要,地位尊崇;根据材料“‘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地位每况愈下”,清代内阁被边缘化,少干预政事,地位下降,排除A项;军机处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象征,排除C项;材料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7.【考点】“海禁”政策 ‎【解析】一度有所放松,与材料中“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相符,故选B项;康熙时期仅“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并不能体现放弃“海禁”政策,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中“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8.【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C项;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其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排除D项。‎ ‎【答案】B ‎9.【考点】甲午中日战争;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解析】丘逢甲之诗反映了甲午战争史实,该侵华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D项。‎ ‎【答案】B ‎10.【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而非革命起义,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很显然其运动诉求是政治而非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宰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可知,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迫使军阀集团不得不暂时的予以退让,故C项正确;军阀集团并没有对五四运动有着实质上的支持,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考点】国共十年对峙;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解析】根据题目时间可只是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材料中“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说明实行土地私有,得到农民支持,故选C项;工作重心转移是八七会议,排除A项;当时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左”倾思想仍然存在,并未根除,排除D项。‎ ‎【答案】C ‎12.【考点】抗日战争;第24课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地图可知,该战役是平型关大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这种表述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中共对日军的大规模出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排除D项。‎ ‎【答案】C ‎13.【考点】解放战争;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解析】渡江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材料中“渡江战役”相符,故选D项;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北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14.【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由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可知华商通过参与外商活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答案】A ‎15.【答案】D ‎16.【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奖励发展实业,与材料中“1912年”“1914年”相符,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1914年”不符,排除A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外部因素,与材料中“国内因素”不符,排除B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中“1912年”“1914年”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17.【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人大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答案】C ‎18.【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解析】据材料“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可知通过来大陆探亲,从而打破了两岸隔绝的状态,故选B项;依所学,停止炮击金门从而实现了两岸的真正停火,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岸交流,而非强调两岸的“九二共识”,排除C项;依所学,21世纪以后两岸实现了三通,排除D项。‎ ‎【答案】B ‎19.【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园里瓜菜绿蓬蓬,圈里猪羊肥滚滚。端碗举筷吃上席,公社食堂赛天宫”说明,当时存在“一大二公”的左倾错误,故选B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的是农业合作社,与“公社食堂赛天宫”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公社食堂赛天宫”,是1958年开展的人民公社化化运动,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与“公社食堂赛天宫”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20.【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解析】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对应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B项;经济特区跟常州无关,排除A项;浦东开发是1990年,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D项。‎ ‎【答案】B ‎21.【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析】‎ 中美建交于1979年,故A项错误;“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与材料“中法英文对照”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俄文对照……中法英文对照……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反映了我国外交由最初重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历程,故C项正确;我国于2001年底就加入了WTO,故D项错误。‎ ‎【答案】C ‎22.【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与材料中“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相符,故选D项;以联合国为中心,与材料中“某国际组织元首理事会”不符,排除A项;是70年代,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与材料中“新时期的中国”不符,排除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排除C项。‎ ‎【答案】D ‎23.【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有功之人“经投票被处以死刑”,体现直接民主的弊端,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废除特权,无从体现平等,排除A项;经过程序进行说明有法制观念,排除B项;该审判就是失误,排除D项。‎ ‎【答案】C ‎24.【考点】罗马法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世纪,裁判官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告示。它规定: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可知罗马法保护旅客的私有财产,故选C项;公元前2世纪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而非罗马长途贩运的发展,排除B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罗马法的精神,且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C ‎25.【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解析】“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与材料中“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描述的经济现象相符,故选B项;亚非拉地区处于前资本主义经济,与材料中“15、16世纪”不符,排除A项;“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伴随着殖民战争,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确立,与材料中“15、16世纪”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26.【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据材料“17世纪,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手工工场、公司都拥有了独立的所有权,要求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1624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保护条例》”得出英国产权意识和专利意识增强,故选B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公司都拥有了独立的所有权,而不是公司制管理模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产权意识和专利意识,没有涉及英国的对外扩张,排除D项。‎ ‎【答案】B ‎27.【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解析】“它开始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表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选B项;科技发明多半由技工完成是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A项;“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表明科学对工业生产影响大,排除C项;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是在20世纪中后期,排除D项。‎ ‎【答案】B ‎28.【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言论体现既赋予总统权力,又限制它的权力,故选D项;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A项;总统否决国会的立法不需要法院的批准,排除B项;总统是政府首脑,但没有体现限制,排除C项。‎ ‎【答案】D ‎29.【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D项与材料中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相符,故选D项;各邦国地位平等权力相当,与材料中“‘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表明是资产阶级而非封建政体,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不符,君主地位突出,排除C项。‎ ‎【答案】D ‎30.【考点】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1表述正确,2表述中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对沙皇专制统治,故错误;3正确;4中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1.【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公平竞争规约,……公共工程署”可以判断是罗斯福新政中复兴工业和兴办公共工程,故选A项;“福利国家”是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B项;美国没有建立计划经济,排除C项;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是苏联,排除D项。‎ ‎【答案】A ‎32.【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解析】据材料“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4%。”,可知福利支出增加,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福利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而非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排除A项;依所学,社会福利过高容易滋生懒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福利成为国家负担,而不是强调扩大社会消费,排除D项。‎ ‎【答案】B ‎33.【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1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可知美苏实力均衡寻求建立战略平衡,故选B项;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排除C项;70年代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态势,排除D项。‎ ‎【答案】B ‎34.【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与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不符,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中“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相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相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相符,排除D项。‎ ‎【答案】A ‎35.【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解析】根据漫画可知,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故选C项;在两极格局局势下,加入欧盟符合英国国家利益,对英国来说有利有弊,排除A项;欧洲的联合符合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英国脱欧破坏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英国的退出会让欧盟内部的分离力量增强,可能有解体的危险,排除D项。‎ ‎【答案】C ‎3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可知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姻亲等,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第二小问作用,依所学,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 ‎(2)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结合所学可知新皇帝指秦始皇,他废分封行郡县,可知该制度为郡县制。第二小问进步性,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打破了世袭制,从而实现了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3)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三“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人为打断自然地理界限与区域联系,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自然条件。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三“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三小问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 ‎(4)材料一主要涉及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材料二主要涉及到秦朝的郡县制,材料三主要涉及到元朝的行省制,因此可知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答案】(1)制度:分封制。(1分)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2分) ‎ ‎(2)措施:(全面)推行那县制。(1分)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分) ‎ ‎(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1分)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分)地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分) ‎ ‎(4)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任答一点,2分)‎ ‎37.【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所学可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据材料一“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对远洋船舶的航行”等得出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据材料一“《英普条约》规定……”可得政府立法。第二小问影响,从世界经济地位结合所学可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 ‎(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可得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第二小问立场,反抗殖民印度倾向并结合出处“甘地《印度自治》”得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 ‎ ‎(3)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可得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内涵,据材料三“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等得出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任答三点,3分)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任答一点,1分) ‎ ‎(2)影响: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3分)立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2分) ‎ ‎(3)背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内涵: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任答两点,2分)‎ ‎38.【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美国人非常得意的单极阶段”得出世界霸主;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把抗衡美国势力作为对外政策的主题”得出可以抗衡美国。 ‎ ‎(2)第一小问目的,中国,据材料二“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得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据材料二“在美国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外交提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得出开拓海外市场。第二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强化美国的经济外交力度”“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得出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 ‎ ‎(3)属于开放型问题,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的强大有利于另一方的发展或提高。答题需注意,首先论点要明确,然后结合史实论证,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1)地位:世界霸主。(1分)作用:可以抗衡美国。(1分) ‎ ‎(2)目的: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1分)美国:开拓海外市场。(1分)原则: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1分) ‎ ‎(3)(共8分) ‎ 论点 ‎ 论据 ‎ ‎①二战后,美苏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两极(分别成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霸主); ‎ 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1分) ‎ 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1分) ‎ ‎②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经济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在政治上的联合; ‎ ‎③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 ‎④1993年,欧盟成立后,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 ‎(4分,任意4点) ‎ ‎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美国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分) ‎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分 ‎ ‎39.【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解析】(1)据材料一图表,按照时间段概括特征:1952—1960年,初步发展;1960—1978年,下降或停滞;1978—2002年,迅速发展。 ‎ ‎(2)第一小问问题:从材料二“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得出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得出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抽取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所学可得优先发展重工业。 ‎ ‎(3)第一小问新现象:据材料可直接概括为城镇化。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图表后期可得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第三小问影响:从材料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得出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消弱二元经济结构。 ‎ ‎(4)从城乡关系中、盲目发展的教训等可得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 ‎【答案】(1)特征:1952—60年,初步发展;1960—78年,下降或停滞;1978—2002年,迅速发展。(3分) ‎ ‎(2)问题: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2分)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抽取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任答两点2分) ‎ ‎(3)新现象:城镇化。(1分)原因: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任答一点,1分)影响: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消弱二元经济结构。(任答两 点,2分) ‎ ‎(4)认识: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1分)(言之有理皆可,任答一点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