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一)(含解析) 新人教A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一)(含解析) 新人教A版

‎2019学年高三年级 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一)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 A. 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B. 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 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 D. 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宋代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因此“任非其官”有利于皇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此材料涉及到宋朝的官职,官僚体系是国家中央对全国的管理做出核心决策和中央维系到地方管理的纽带的集合,A项错误;在“任非其官”的背景下宋代的行政效率应该是降低的,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2. 《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方便水利建设 B. 发展小农经济 - 18 -‎ C. 强化中央集权 D. 遏制诸侯势力 ‎【答案】C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 ‎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马关条约》,材料与清政府如何对待义和团无关,材料所述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影响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4. “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以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出自(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谭嗣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民权”“ 民主”“ ‎ - 18 -‎ 又一个封建王朝”可知主张反对封建君主制度,建立民主政体,故可知该评价出自孙中山,C项正确。李鸿章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民权思想,排除A。康有为和谭嗣同虽然主张民权,但是不反对君主,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B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民权”“ 民主”“ 又一个封建王朝”,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孙中山的思想,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 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屏宗周。”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 “封建”一词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 A. 诸侯国与中央是松散的联盟关系 B. 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毫无关系 C. 是由殷人后裔和姬姓贵族建立的 D. 诸侯国成为了周王室的臣属地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是......由周王室派出的”可知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接受周天子的领导,故本题应排除A、B两项,选择D项;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故C项的表述错误。‎ ‎6.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政权,首次以国家政权形态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  )‎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广东革命政府成立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政权”“国家政权形态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信息,可判断出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项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政权,故排除;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属于国民党的政权,故C项错误。‎ - 18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7.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8. 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  )①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②指出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③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④说明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顺治、康熙、乾隆时期出于各自政治利益的考虑,对多尔衮的记述与评价各不相同,体现了历史研究中政治因素的影响。分析选项,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D。‎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认识 ‎9. 古雅典的出土文物上的铭文中,记载了古代雅典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的财产全部没收拍卖的事情。这表明( )‎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 18 -‎ C. 雅典法制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D. 古雅典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在古代雅典用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神的权威。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10.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 A. 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B.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 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D. 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说明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其的传承相对的封闭,故B正确;A出现在明朝;C中压抑错误,是鼓励;D主要是官府使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名师点睛】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11.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写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此语赞扬了四大发明(  )‎ A. 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 18 -‎ D. 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反映了培根对四大发明推进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作用的肯定,结合知识应选B。A太笼统,CD不符合材料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影响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称 “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的现代体制已经超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矛盾,……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历史终结论”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 A. 苏东剧变冷战结束 B. 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C. 世贸组织的建立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民主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终结,是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回应,故A项正确。1992年中国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不是“历史终结论”出台的历史背景,排除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材料的“历史终结论”出台的背景不符,排除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3. 史书记载,大多数英国人早已厌烦了克伦威尔式的共和国;他们希望再有一个国王,但必须同时有一个强大的议会。这个愿望基本实现的标志是(  )‎ A.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B.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C. 1721年沃尔波尔内阁的建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的胜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人民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议会能约束信的国王,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正好实现了对国王权利的制约,所以选B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权利法案 - 18 -‎ ‎14. 近代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  )‎ A. 1839年,广州市民通过阅读《申报》了解虎门销烟情况 B. 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C. 1949年,南京居民收听北平和谈最新进展 D. 1999年,济南市民在街头观看国庆阅兵直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到1949年停刊。故A项说法错误。《渔光曲》是1934年上映的,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影视事业的发展 ‎15. 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写的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 18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史料与史论的逻辑关系可以对四个选择项作出判定,首先甲论点错误,古希腊民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A错误;乙陶片放逐法实施是陶片上是被放逐者的名字,很难从古希腊文字特征中看出是多人所刻画,同时陶片放逐法也可能被野心家或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攻击对手的工具,不能真实充分反映直接民主的所在,B错误;丙项中有第一手史料“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直接证明当时人文精神已经出现的结论,C项正确;丁项不能从单一的《十二铜表法》就断定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事实上最早的成文法是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D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人是万物的尺度 ‎16. 《梅兰芳》是一部中国人物传记式电影,该影片得到众多电影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认为极具文化传播意义。京剧是全世界最关注的中国元素之一,而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这说明( )‎ A. 京剧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的剧种 B. 梅兰芳因此被列入“同光十三绝”‎ C. 京剧已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D. 梅兰芳对弘扬京剧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京剧是全世界最关注的中国元素之一,而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A项“世界最具影响的剧种”没有从题干中反映,仅是认为极具文化传播意义;B项说法错误,梅兰芳是民时期的历史人物;C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反映;题干反映的梅兰芳受世界的关注,可知D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 ‎17. 在1839年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 B. 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 C. 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 D. 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 ‎【答案】B ‎【解析】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而林则徐“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个看法说明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不正确。‎ ‎18. 科学运用经济数据和计量方法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方法。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 - 18 -‎ A. 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B. 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 该时期官僚资本发展速度比民族资本慢 ‎【答案】D ‎【解析】表格数据只是比较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工业资本中比重,并没有体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排除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民国初年(1912—1919年),与表中时间不符,排除B。表中没有体现出民族资本与国民经济的比较信息,排除C。通过表格信息可知,民族资本产值、比重和年均增长均超过官僚资本,故该时期官僚资本发展速度比民族资本慢,D项正确。‎ ‎19. 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五年一日,建树实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不能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 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B. 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 C. 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 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左权同志碑志》与“遽以英勇殉国闻”可知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根据材料“作战几遍中原、清漳河战役”可知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根据材料“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可知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可知共产党对左权牺牲哀悼,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D错误,所以选D。‎ - 18 -‎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解读材料的关键信息“遽以英勇殉国闻” “作战几遍中原、清漳河战役” “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等,二是抓住设问要求“不能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材料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20. 宋人笔记《萍州可谈》中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世风日下,唯利是图 B. 农工商皆本的意识已经普及 C. 士人阶层兴起,开始受到社会重视 D. 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富商找女婿和嫁女愿意找士人,而在古代士人是受人尊敬的,现在愿意与富商结亲,本身反映的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选D。BC不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变化 ‎21.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心在( )‎ A. 奥地利、德国 B. 英国、法国 C. 德国、意大利 D. 奥地利、俄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基础知识题。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中心在奥地利和德国,A正确。‎ ‎22. 何开四在《巴蜀文化赋》中写道:“太白仙风,三苏文章,蜀中才子蜀外扬;老杜诗文, 放翁墨韵,自古文人皆入蜀。”与此说相关的是( )‎ A. 唐宋时期,伴随着四川地区经济的繁荣,蜀中诗词散文人才辈出 B. 汉唐时期,四川经济文化发展,汉赋唐诗成就惊人 C. 道教在四川诞生、发扬光大,修仙成风,绘画人才辈出 D. 汉唐时期,全国著名文化人士寓居•四川,文釆斐然 ‎【答案】A - 18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白”指李白,“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老杜”指杜甫,“放翁”指陆游,以上作家属于唐宋时期的著名文人,反映了伴随着四川地区经济的繁荣,蜀中诗词散文人才辈出,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汉赋的内容,而是强调唐宋时期蜀中诗词散文人才辈出,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道教、绘画的相关信息,而是强调唐宋时期蜀中诗词散文人才辈出,排除C。材料强调唐宋时期蜀中诗词散文人才辈出,与汉朝无关,排除D。‎ ‎23.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 A. 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 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不足以说明广泛深入民众,排除A。材料中反映农民面对民主政治的宣传“皆瞠目而不解”,显然没有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题干中没有反映农民了解代议制,排除C。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见辛亥革命对农村的的影响有限,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24.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  )‎ A. 一度放弃了其片面抗战路线 B. 加紧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 C. 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D. 执行了全民抗战的路线 ‎【答案】C - 18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5. “如果个体意志之间的碰撞使建立社会成为必要,那么,个体意志之间的一致则使建立社会成为现实可能。”这从本质上体现了18世纪某思想家(  )‎ A. 否定封建王权的坚定信念 B. 摧毁教会神学世界观的迫切心愿 C. 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 D. 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旧制度的掘墓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卢梭对公意的理解,他认为公意是集道德与政治于一体的公共意志,是法律与主权的来源,其公共利益性是建立社会的基础;卢梭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意在否定封建王权,A项正确。B项所述符合文艺复兴的矛头所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卢梭的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并不是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排除C。D项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6.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27. 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 - 18 -‎ D.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来判断,“我们时代”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大多是工匠或技师,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的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因此答案为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应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排除C项;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在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排除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影响 ‎28. 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 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美国控制世界经济;在该体系中美元取得主导地位,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故①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而不是畸形发展,同时也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故③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 ‎29.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 18 -‎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为耒耜,以利天下”、“敬授民时”、“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本题应选A项;B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敬授民时”、“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为耒耜,以利天下”、“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排除;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排除。‎ ‎30.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  )‎ A. 对理学的探讨 B. 对治学的感悟 C. 对水利的思考 D. 对治国的研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体现朱熹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哲学的义理,反映了对理学的探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治学的感悟,而是强调对理学的探讨,排除B。材料强调对理学的探讨,与对水利的思考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治国的研究,而是强调对理学的探讨,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 ‎31.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2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吉田松荫就说过:“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 作 - 18 -‎ 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 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答案】(1)影响:一方面,晚清的衰落和被西方列强侵略使日本的有识之士增强了危机感,并主张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另一方面,部分日本人士开始主张增强国力,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 侵略中国: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获得了大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原料和市场。‎ ‎(2)原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3)背景:第一次“换位”,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次“换位”,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 18 -‎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晚清时期中国的基本状况,然后结合这个状况进行分析整理出正确的答案,回答时还要注意是“双重影响”。有关于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的问题,回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19世纪90年代”,依据这个时间信息进行筛选答案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2)第二问,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响,回答时从抗日战争的诸多积极意义进行筛选。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民族独立的开端,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端,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新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3)第三问,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两次换位的时间及内容,然后再从时间信息入手进行分析整理答案。第一次换位很好回答,从近代中国落后而日本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侵略的背景入手分析解决即可。第二次是在中国民族独立实现后,国力大为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等方面,在两极格局解体后进分析并阐述成文。‎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日关系 ‎32.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 18 -‎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有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材料四指出,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对总统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导致美国制定这一宪法修正案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的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任答2点即可)‎ ‎(4)此前的美国宪法对总统任期未作出具体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为防止后来者破坏或影响民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战后,美国制定了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总统任期。‎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关键信息“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法者,王之本也”、“ 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考查古代中国法律,材料二考查古代罗马法律。不难直接判断出,二者“法”的不同职能,即,材料一:法律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为君主专制服务,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材料二:法律是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的,规范了商品贸易的交换。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古代罗马法之所以在近代世界能够“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主要居于以下原因:①古代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比较严谨;②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③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④中世纪欧洲的黑暗统治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 18 -‎ ‎ 法者,天下之公器”等,本问考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的法治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归纳出材料三其法治主张,主要体现在:①立法权应归人民,而不是国君;②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而不是一人(君主)的;③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必须以法律来规范社会,即“法治”,而不是“人治”等。‎ ‎(3)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原因。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而晚晴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腐朽;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及壮大,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③“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④资产阶级整体上要求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的诉求等。‎ ‎(4)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四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如下认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第四届未满期,罗斯福逝世),而在罗斯福任总统之前,宪法里并没有关于总统任期的相关限制。为防止罗斯福总统之后,类似延长总统任期等做法破坏或影响民主制度,从而在1951年美国制定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总统任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法律·君主专制服务的工具;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罗马法及其世界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的完善·宪法修正案明确总统任期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