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2.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 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3.《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C.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 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 4.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 A.内外朝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内阁制、科举制 5.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6.《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 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 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 7.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传唤者若无正当理由必须到庭,如因生病或年迈行动不便,法庭可为当事人提供车辆,但这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愿意。这说明罗马法 A.深受自然法影响 B.推动帝国经济繁荣 C.缺乏变通和务实精神 D.注重保证程序公正 8.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9.有人指出: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说明德国体制 A.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B.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C.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 10.1871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11.“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B.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D.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12.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盲目排外 C.独立自主 D.委曲求全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 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14.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15.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了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6.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17.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这说明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各个阶层的觉醒 18、1941 年 12 月 24 日至 1942 年 1 月 15 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 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 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A. 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 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 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19.有人说:“(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据此,你认为巴黎公社的成立 A.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B.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不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D.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20.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最终演变为一场革命事件。这一事件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C.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D.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1.导致下表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外来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的分裂 D.学员质量的下降 22.1926年至1927年我国南方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报刊,其中尤以地方农民协会主办的农运报刊最有影响力,如湖北、山东、湖南、四川等地都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这说明 A.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 B.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C.国民革命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宣传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迅速传播 23.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里的“革命”应该是指 A.土地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文化大革命 24.“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是指 A.制定了l954年宪法 B.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D.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5.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行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 A.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倡导两党间进行对等谈判 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6.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A.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27.中国军事战略重点的北移,显然是对苏联庞大军事机器的一种牵制,这无疑会使美国决策者更真切地认识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分量。这反映中苏矛盾升级 A. 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B.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C.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D.是中美两国联合的前奏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二战后西欧 A.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接受马歇尔计划 C.签署《关税贸易总协定》 D.成立欧洲共同体 29.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此后的各次首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并为此专门发表宣言。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政治奋斗目标已趋向完成 B.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C.遭到超级大国的分裂破坏 D.逐步背离了其成立初期的宗旨 30.有学者指出:“虽然我们一再被灌输冷战早已在80年代末期结束,但是国际性的国家体系并没有离开冷战的阴影……至今,除了欧盟之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作者意指 A.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多极化的趋势 B.缓和与动荡并存是当今世界的局面 C.欧盟外交不受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D.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满分4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政体有着非常明确的分权意识。宰相的权力被多个机构分割。……政权归于君主,治理权归于宰相。君主的权责是任命宰相,宰相的权责是组阁,治理天下。君主与宰相“各有职业,不可相侵”,君主若是侵夺宰相之职权,则属违制,将受到群臣抗议。……宋人将“执政”与“台谏”对举:“天下之事,一切委之执政”;“一旦谏官列其罪,御史数其失,虽元老名儒上所眷礼者,亦称病而赐罢”;君主则居于超然地位,“常使两者之势适平,足以相制,而不足以相胜”,如是,“人主可以弁冕端委而无所事”。 材料二 美国的联邦党人是近代分权理论的最终完成者,清教徒们创立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复合共和制的国家制度。他们吸收并改造了洛克 “人民最高权力”理论,将人民的权力与政府的权力分开,坚持国家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本质上是有限的。在法律上他们把人民所赋予的国家权力分为两部分:联邦权力和各州权力。他们认为联邦的权力是各州权力的让渡,宪法“无明文规定即为禁止”,是有限的;就联邦权力而言,他们以职能、机构、人员为基础进行了划分,以达到制约之目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政体具有分权意识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宋朝相比,美国的分权体制有何不同?(6分) 3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 苏联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 1949年1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增长率(%) 时间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意大利 1952—1960 8.2 2.8 2.7 7.5 4.8 5.8 1961—1970 11.2 4.1 2.8 4.8 5.8 5.6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两国在对峙的过程中控制和支配别国或地区的方式。(7分) (1)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变化。(6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学课程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据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阐述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和充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D B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C C C A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D D C A D B D 31.(1)表现:相权被分割;君主与宰相分权;行政权与监察权相制约。(9分) (2)不同:体现人民主权至上;中央集权受到地方权力牵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6分) 32、(1)拼凑政治军事集团;制造国家分裂;挑起局部战争;进行政治与经济控制。(答出4点得7分,少一点扣2分) (2)欧共体、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日本和西欧逐渐放弃追随美国的政策;出现多极化的趋势。(6分) 33、论题: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2分) 论述:晚清时期,伴随列强侵华和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的传入,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洋务运动迈开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民国时期,政府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科学教育等近代教育大量开办,近代教育加速发展;建国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始;改革开放后,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8分)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突破传统,朝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