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仅一项正确,每题3分,共20题,计60分) 1. 《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 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知是百家争鸣,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意思是: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朱元璋在读了孟子的著作后,对孟子的有些话语很不满意,并要求儒臣修改其著作,说明孟子民本思想中有不利于君主统治的因素存在,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中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故选D项。A项应该是《孟子》已成为官方儒学;B项应该是朱元璋想避免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3.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因此,“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故A项正确,B项错误;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但这并不能从题干中直接看出,也不符合“为统治者服务”的主题,故C项错误;辩证地分析,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而从题干中只能看出积极的一面,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4.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这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权的合法性辩护。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是认为统治者的权威是来自上天,为统治者的权威披上神秘的外纱,故选B;A是突出被统治者地位的民本思想,排除;C是求理的思想;D强调懂得为善的方法就要努力去做,排除。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5. 《朱子语类》中说:“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在此,朱熹 A. 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B. 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C. 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了君臣父子,而且说君臣父子各有其理,但没有重申等级观念,也没有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更没有关注社会稳定,而是重在说 “莫非一理之流行”,所以选项D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天理。 6.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B.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答案】C 【解析】王阳明的意思是学习贵在用自己的心去领会,当认为某一句话是错的,哪怕这句话出自孔子,也不敢认为它就是对的。这反映了王阳明否定权威,强调个性。李贽的话也能反映这一点。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顺时而变”,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D王、李的思想亦属于儒学范畴,D错误。 7. 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B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对战国时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故选D。 【名师点睛】 解题思路:一、关键是找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共同点,不能只符合一人的观点;二、需要紧扣材料,材料的内容得体现出选项观点;三、准确解读材料,不得断章取义。 8.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 孟子的“仁政” B. 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符的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主张只是做些诗文,弄些雕虫小计,有什么大的好处呢?所以体现是经世致用思想,B正确;A没有治学思想;B中“人民为主”没有体现;C中属于作者反对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顾炎武思想 【名师点睛】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范畴: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 (2)两个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封建思想藩篱;没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形态的跃进。 (3)三点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4)四个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9.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这段话较为突出地反映了 A. 基督神学的内在理念 B. 人文主义的哲学主张 C. 启蒙思想的理性精神 D. 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基督神学是以神为中心的,显然与材料矛盾的,A项错误;材料“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反映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主张,B项正确;材料“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这与启蒙运动强调运用自己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理性主义是矛盾的,C项错误;宗教改革核心是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世俗的宗教,D选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的哲学主张 10.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认识你自己 C. 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 真理髙于一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反映的研究“心灵问题”“道德问题”“更有价值”,根据教材可以看出应当是苏格拉底的观点。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关注美德和人的内在灵魂。苏格拉底还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观点,故答案为B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提出的,排除A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排除C项;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反映出真理高于一切的观点,排除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11. 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材料中的“变革”是指 A. 冲破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 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D. 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可以看出,恩格斯的着眼点是在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方面;故答案为A。文艺复兴未能实现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B项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C项属于文艺复兴的成就,不能体现社会变革;D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排除BC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影响 12.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比喻反映了经过宗教改革后,教徒和上帝之间的联系没有教会这个中介存在,教阶制度并未被废除,宗教仪式仍然存在,只是略有简化,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教徒“直拨上帝的热线”说明他们与上帝直接对话,他们仍然信仰上帝,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到《圣经》,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教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中介的作用,因此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3. 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人文精神的宝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以下观点哪一项是孟德斯鸠提出的? A.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B.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即令没有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C. 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D.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答案】D 【解析】A强调知识与美德,是苏格拉底提出的,B强调信仰得救,是马丁·路德提出的,C强调社会契约,是卢梭提出的,D强调分权制衡,是孟德斯鸠提出的,故D正确。 14. 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 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B. 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 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D. 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其“超越”的主要表现应该是启蒙运动所独有的特点,是和文艺复兴相比它的不同点,C是两者的相同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异同点 15.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 明代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火药 16.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A. 火药 B. 造纸术 C. 印刷术 D. 指南针 【答案】D ........................ 17.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 《诗经》 B. 《离骚》 C. 《庄子》 D. 《老子》 【答案】B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即可。 18.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B.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C.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的文学形式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同的文学形式各有特点,不能说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见下图)。此画的风格应为 A. 宫廷画 B. 文人画 C. 民俗画 D. 人物画 【答案】B 【解析】作者用苏武牧羊假寐表现“家万里”的意境,求神似和气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文人画的特点,B项正确;宫廷画的主题是宫廷生活,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民俗画是反映民间风俗的绘画,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人物画注重人物的刻画,不符合“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D项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即可。 20.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表明 A. 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 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 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 京剧是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B项正确;百戏之祖是昆曲,A项错误;C项中京剧的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D项错误。所以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 二、材料解析题 21.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仁的根本是孝悌,即伦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有关仁的表述众多,其中以孔子的仁爱和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最为著名。 (2)从材料二文字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体现家庭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体现宗族团结;“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体现乡里和谐。 (3)从材料中文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说明统治者借助儒家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显然统治者非常赞成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而对广大民众而言只能是遵守伦理道德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材料一,二文字内容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维系家庭家族和睦;材料三文字内容说明儒家思想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还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2.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 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 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 【答案】(1)核心内容:天人感应,独尊儒术。目标:实现“大一统”。 (2)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侧重点: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 (3)观点: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 认识: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统治。 【解析】(1)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以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2)材料中朱熹认为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就必须实现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与此观点相对应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标准,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内容可知,董仲舒侧重于国家范围内的大一统,而朱熹侧重于对乡村的统治,由此可以分析出二者不同的侧重点,一个在于国家的意识层面,一个在乡村宗族伦理。 (3)根据材料三中内容可知,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而农民被排斥在外,国家思想意识的传达需要通过乡绅来实现。在分析认识时,应该从这一现象的实质和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的位置以及对社会、国家的影响即可。 23. 一种新的思想,开始于对传统权威的质疑。简单说,光明孕育于黑暗之中,并驱散黑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然现代学者对这些早期希腊的思想家钦佩不已,但许多与他们同时代的希腊人却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似乎忽视神去探索世界的人。 ——【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艺复兴:第一是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转变;第二种在此转变基础上的艺术和文化运动。而且阿尔卑斯山南北的文艺复兴也大不相同。在南方(意大利),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世俗的,而且是反教权主义的。在北部(欧洲德语国家),人们更为关注宗教改革而不太强调各个人的优点。 ——【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尽管在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少的观念,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向人们提出一种态度和思想方法,重新质疑和检验所有已被接受的观念和价值;他们不是闭门造车自我欣赏的文化精英,而是主动面向大众和社会的宣传家。 ——赵立行《欧洲文明史》 请回答: (1)以古希腊智者学派为例,说明“这些早期希腊的思想家”为什么遭到同时代的希腊人的怀疑?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希腊的思想家的观念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经济转变的内涵。为什么说阿尔卑斯山南方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世俗的,而且是反教权主义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态度和思想方法”^他们“主动面向大众和社会”的宣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根源: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到顶峰 (2)内涵: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原因:以人文主义为指导,肯定人性,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生活和幸福。 (3)态度和思想方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判断和理解事物。影响: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 【解析】(1)原因:注意结合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从其主张的弊端角度加以分析归纳。根源:回答雅典人文主义精神起源的政治背景即可。 (2)内涵:解题时注意从文艺复兴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加以认识理解。原因:注意结合文艺复兴的核心的特点加以认识归纳。 (3)态度和思想方法:结合启蒙运动的核心及其特点分析归纳。影响: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分析归纳。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塔哥拉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答案】(1)怀疑神;肯定人。 (2)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3)反对专制制度,提倡三权分立(或分权),宣扬理性主义;提出“天赋人权”。 (4)萌芽阶段:强调人的价值。发展阶段:主张发展个性。成熟阶段:构建理想社会。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可见其怀疑神,依据材料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可见其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比较的能力。材料二中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材料三主要阐述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为宗教改革的到来作了准备;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因此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可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启蒙运动在继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故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对专制制度;提倡三权分立(或分权);宣扬理性主义;提出“天赋人权”等方面。 (4)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比较的能力。分析上述几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萌芽于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由相信神到怀疑神、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己,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复兴于文艺复兴,用“人性”对抗“神性”,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发展于宗教改革,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成熟于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反对封建专制,构建理想王国的蓝图。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25.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三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答案】(1)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2)宋代科技发达,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3)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科技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蒙古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答经济方面,如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重农抑商等都可给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艺术、音乐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宋代文学、艺术呈现平民化趋势。如宋词、散曲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在科技、教育、思想领域取得的成就。科技方面,如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教育方面,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思想方面,儒学融合佛道教义发展为新的哲学流派——理学。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但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蒙古族入侵等方面分析原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