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第一学段历史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标志出现 A. 政治 B. 文明 C. 文化 D. 历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AC是文明的具体表现,排除;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D不符合题意。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文明的出现 【详解】 2.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维护这种等级关系的纽带是 A. 权力 B. 财产 C. 血缘 D. 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权力、财产和信仰都不符合题意,故ABD项排除。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的等级序列 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C.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等级序列 D. “周王——卿大夫——士——诸侯”的等级序列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B项正确;诸侯的地位高于卿大夫,卿大夫的地位高于士,故ACD错误。 4. 《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内外服制度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贤能,也不能作为继承者,这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故选C。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行政制度,排除A;“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排除B;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归纳:①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②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③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宗祠;④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它的影子。 【详解】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 在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 B. 在全国统一文字 C. 对全国实行有效管理 D. 中央机构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被后代封建国家所采用,中央集权主要是中央如何管理地方,中央机构如何有效对地方实行直接的行政管理,D正确;在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属于统一的经济和文化措施,A和B项错误。中央集权主要是如何管理地方的问题,C错误。 6.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 C. 权力的高度集中 D. 法律细密严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朝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即基本特征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属于秦王朝政治制度的表现,不是特征,故AB错误;法律细密严苛和秦王朝的政治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C. 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D.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将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划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出第一阶段封建转向帝制即是由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转向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阶段,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所以答案选D,A项发生在我国夏代,王位世袭取代了禅让,B项发生在晚清时期,C项属于夏商之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 【详解】 8.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对重大军政事务做出决定 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A,BCD选项排除。 9.著名历史家钱穆在其史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 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 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 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所说的是宰相人数从汉到唐的变化,A该项只涉及汉代一方面,不是最佳答案,排除。唐代设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B该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从汉代相权由一人独享,到唐朝一分为三,相权呈不断分散的趋势,排除C。唐朝设三省六部,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之间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牵制监督,相比汉代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了加强,故D项正确。 点睛: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发展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题干中钱穆先生的意思是汉代只有一个宰相,到了唐代,宰相一职有多人。 10. 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 A. 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 府兵制、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 科举制、均田制 【答案】C 【解析】 旨在对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的考查。均田制、府兵制分别为北魏、西魏创制,由此排除A、B、D三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皆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11.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B不对,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的考查;C不对,根据题干,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非出身;D不对,科举制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察举制注重品德和才能,强调德才兼备,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2.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 A. 西汉 B. 隋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派文官做知州,削弱地方行政权。故选C。 13.下列王朝没有设置丞相的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此后,明清再也没有设置过丞相,故D项正确;秦朝、汉朝、元朝都有丞相,故ABC错误。 14. 可以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政治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故选B。AC是秦朝的政治制度;D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三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分工明确,效率高,确保了皇权的独尊。这一制度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是皇权加强有效分割相权的中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的制度值得今天我们借鉴或思考的措施之一,使得中央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所以考生要多关注这一知识点。 15.在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考生的来源,故D项正确;宋朝以科举制为主,并不推行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影响的理解。 16.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内阁大臣 D. 军机大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明代的内阁大臣和清代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的官员,不负责监察,故CD错误。 17.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了以下四篇文章(书籍):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A. 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B. 农耕文明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C.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所列书籍中可知,其研究与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社会环境、民主政治有关,分析选项,题干没有涉及近代文明,排除C。A和B只是强调了题干某一本书籍涉及的内容,并不全面,只有D项全面反映了题干所涉及的所有书籍,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城邦制传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等,答案为D。 18.下列对希腊城邦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希腊的一种民族意识 B. 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C. 希腊的一种国家组织 D. 小国寡民是其突出特征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邦是一种国家形态和国家组织,小国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点,故B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城邦不是民族,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9.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改革 D. 商鞅变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这就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进入黄金时期,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故D项错误。 20.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 全体奴隶主 B. 除奴隶之外全体成年的男性 C. 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 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答案】C 【解析】 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雅典公民的含义,从雅典内部来看,雅典的大多数居民,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是雅典公民,因此他们不能参与雅典民主政治,也就很容易看出答案是C。 21.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 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 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 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可从雅典的地理环境思考,小国寡民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A符合题意。 22.罗马法中有句名言:“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由此发展而成为审判原则的是 A. “一事不再理”原则 B. “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原则 C. 陪审制原则 D. 证人制原则 【答案】B 【解析】 “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是法律上的“告诉才处理,不告诉不处理”的意思,发展到现代法律的审判原则就是“不告不理”的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材料描述的无关,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陪审和证人的问题,所以排出C、D选项。。 23.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罗马法代表罗马共和国内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 ②制定罗马法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 ③罗马法有力地维护了帝国的统治 ④罗马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罗马法不维护奴隶的利益,因此维护所有社会成员利益的说法明显错误,故①不正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②③④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故排除包含①的BCD项,故选A项。 24. 了解英国君主立宪确立之初的情况,下列文献可供参考的是 A. 《独立宣言》 B. 《权利法案》 C. 《人权宣言》 D. 《大西洋宪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权力,确立了英国议会的中心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独立宣言》是美国的法律文件,《人权宣言》是法国的法律文件,《大西洋宪章》是二战中颁布的旨在反对法西斯的文件,与题意无关,排除ACD项。 25.下列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内阁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B. 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由国王提名 C. 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 D. 内阁拥有立法创议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中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对议会负责,故A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任免,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内阁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26.“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他的意图是 A. 美国可以实行君主制 B. 美国政府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 C. 美国无需建立中央集权 D. 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专制独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说明政府需要外来或内在的控制,即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可以实行君主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美国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和建立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 27.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政体是 A. 君主立宪制 B. 总统制共和制 C. 内阁制共和制 D. 代议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787年宪法的颁布,使美国确立起联邦共和制的国家政体,体现了制约平衡、三权分立的原则,开创了西方共和政体的先例。由于总统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是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故又称总统共和。A是英国的政体;C是法国的政体;D说法不具体。故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关于美国 联邦共和制,最常考查的是三权分立制度: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28.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 联邦体制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度 D. 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 29.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总统的产生办法是 A. 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C. 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D. 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总统是经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不是美国宪法规定的总统的产生方式,错误;C选项不是美国宪法规定的总统的产生方式,错误;D选项不是美国宪法规定的总统的产生方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 30.到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总统权力至上 B. 实行联邦政体 C. 选举和议会立法 D. 多党联合执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欧美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在君主立宪制中没有总统,所以A项错误,联邦政体的实行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设立,所以B项不正确,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所以D项不正确。只有C项是各国民主代议制的共同点,故选C项。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二、连线题 31.连线 (1)秦始皇 A.推恩令 (2)汉武帝 B.郡县制 (3)唐玄宗 C.节度使 (4)宋太祖 D.废行省 (5)明太祖 E.任文臣 【答案】(1)B (2)A (3)C (4)E (5)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了推恩令;唐玄宗曾经设置了十个节度使;宋太祖为了避免藩镇割据,任命文官为知州。故答案为(1)B,(2)A,(3)C,(4)E,(5)D。 三、判断题 32.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制。其中,太尉为百官之首,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的三公九卿中,太尉负责军事,丞相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故错误。 33.西汉通过察举制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西汉的察举制是地方推举孝廉到中央,中央经过考核最终完成选官用官的环节,说到底还是一种世家大族垄断的制度,没有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因此不利于中央集权,本题说法错误。 34.伯利克里执政期间,雅典成年男性几乎可以担任一切官职,并可参与城邦重大事务,实现了人民平等。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期间,雅典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外的一切官职,并可参与城邦重大事务,故错误。 35.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国王负责,且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责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故题干错误。 36.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司法、行政三项权力之间互相制约。 【答案】A 【解析】 美国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制,分别是立法、司法、行政三项权力之间互相制约,故本题正确,选择A项。 四、材料题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由于集权之故,事权分割,机构重叠,相应地需要更多的官吏,为此北宋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扩大了科举科目与录取名顿。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利与弊。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答案】(1)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由工部具体执行。 (2)利:完善官僚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提升官员素质。强化皇权。弊:导致冗官、冗费,行政效率底下。 (3)职能:跪奏笔录。特征:君主专制发展强化。 【解析】 【详解】(1)“基本程序”,根据材料一信息“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概括得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由工部具体执行。 (2)“利”,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官员素质、强化皇权等角度分析。“弊”,依据材料信息“事权分割,机构重叠”得出:行政效率底下;“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导致冗官、冗费等。 (3)“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跪奏笔录。“政治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发展强化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