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通史版第12讲 二战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通史版第12讲 二战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案

第12讲 二战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时空定位】‎ ‎【线索提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 经济上,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 科技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同时,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阶段一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80年代末)‎ 一、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雅尔塔体系 ‎(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确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2)内容:处置战败国;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 ‎(3)实质:按美苏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评价: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结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仍然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 ‎①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 ‎③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3.美苏争霸 ‎(1)背景 ‎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②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2)概况 阶段 战略态势 原因 重大事件 ‎20世纪50年代中—60年代初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赫鲁晓夫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②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末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苏:①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②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美:①经济增长趋缓;②陷入越南战争泥潭 缓和:①1972年尼克松访苏;‎ ‎②1975年欧安会召开 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20世纪80年代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苏:①经济困难;②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策略 美:①经济复苏;②里根采取强硬态度 美:①里根主义;②星球大战 苏:①从阿富汗撤军;②放松对东欧控制;③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二次缓和《中导条约》‎ ‎4.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 ‎(2)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崛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冷战中的“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1950年到1953年,最终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②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年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2)大国插手下的战争: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都给双方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两伊战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二、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1944-1945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体系)。‎ ‎(2)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三大支柱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三、文化 ‎1.科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2.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等待戈多》《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产生;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形式五花八门;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音乐更加流行。‎ ‎3.影视艺术 ‎(1)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2)二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 ‎1.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成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2.美苏争霸 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日益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苏联的对外政策中也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成为冷战的核心内容。‎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美国占优势。‎ ‎①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②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 ‎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②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①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②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3.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项目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劳动者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2019·高考全国卷Ⅲ,T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满分秘籍]‎ 扣题眼:解读题干材料可知,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要分析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析错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不是权力制衡的结果;“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 ‎(2017·高考全国卷Ⅰ,T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漫画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 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理解漫画。‎ 析错点: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二战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 ‎【答案试解】 D ‎3.命题点:美国扶植日本 ‎(2014·高考山东卷)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满分秘籍]‎ 扣题眼:“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析错点: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苏联的对抗措施)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 A.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 C.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 D.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苏联援助的目的是出于冷战需要,扩大势力范围,故选C项;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可知,此举旨在推广苏联模式,与美国争夺霸权,排除A项;此举旨在排挤美国的势力,排除B项;此举客观上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而非主观意志,排除D项。‎ ‎2.(命题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1953年8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由于苏联掌握氢弹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战争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方法,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氢弹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B.客观上有利于避免战争发生 C.苏联氢弹让美苏竞赛形成均势 D.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解析:选B。“由于苏联掌握氢弹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战争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方法,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表明苏联氢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有利于避免战争的发生,故选B项;材料表明苏联氢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排除A项;材料表明苏联氢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没有提及美苏竞赛形成均势,排除C项;材料表明苏联氢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无法推动欧洲走向联合,排除D项。‎ ‎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真题典例】‎ ‎1.命题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 ‎(2018·高考全国卷Ⅰ,T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从1945年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且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理解图片反映的实质。‎ 析错点: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年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这不能反映出欧共体成员增加;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国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材料也未体现经济区域化。‎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日本经济崛起 ‎(2019·高考海南卷)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  )‎ A.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 C.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满分秘籍]‎ 扣题眼:“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说明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 析错点: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而不是两大军事集团对立;日本民主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1989年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答案试解】 C ‎3.命题点:欧洲一体化 ‎(2018·高考江苏卷)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满分秘籍]‎ 扣题眼: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析错点: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不符;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主导而非欧洲;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是缓和矛盾。‎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一年内撤出其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军事基地。同年6月,戴高乐应邀访苏,法苏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双方建立“特殊伙伴关系”。此现象说明(  )‎ A.法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法国与美国的关系完全破裂 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解析:选D。D项表述与材料“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同年6月,戴高乐应邀访苏,法苏发表联合宣言”相符,D项正确。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出法美关系的完全破裂,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一种真正的世界格局,故C项错误。‎ ‎2.(命题点:欧洲一体化进程)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全球化压力下,国家与市场日益分离,造成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结构的衰落,因此有必要建立超越民族的国家。能够体现这一设想的组织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C。根据材料“有必要建立超越民族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是具有政治、经济双重功能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故选C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排除A项;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关税,借以消除贸易障碍,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排除D项。‎ ‎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与苏联的经济改革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滞胀”与国家干预经济 ‎(2019·高考全国卷Ⅲ,T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满分秘籍]‎ 扣题眼:据材料反映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分析这种经济现象与国家干预经济的关系。‎ 析错点:国有化的方法导致通货膨胀,不会实现物价下降;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下,国有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继续;材料“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并不代表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斯大林模式 ‎(2019·高考全国卷Ⅱ,T35)‎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满分秘籍]‎ 扣题眼:观察表格信息,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理解认识当时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析错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 ‎【答案试解】 A ‎3.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2018·高考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满分秘籍]‎ 扣题眼: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析错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材料中的“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仍然是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并没有削弱。‎ ‎【答案试解】 C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解析:选C。根据材料“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可知,苏联工农业产值增长,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故选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排除A项;“激活了集体农庄”不能涵盖材料“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单一的公有制,排除D项。‎ ‎2.(命题点:福利制度)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 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无 无 其他补贴 ‎50.1‎ ‎30.1‎ 无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 A.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 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 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 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 解析:选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中高收入家庭的月收入差距很大,但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这说明政府在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上成效显著,故选A项;表格数据说明低收入家庭收入低,但低收入家庭不完全是工人阶级家庭,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体现国家财政赤字,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体现福利规模的降低,排除D项。‎ ‎3.(命题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漫长的20世纪》指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解析:选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在战前就采取的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故B项错误;“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表明世界经济的混乱、无序状态,为此,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故C项正确;发展“混合经济”是为了解决经济“滞胀”问题,故D项错误。‎ 阶段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发展 一、政治 ‎1.两极格局的终结: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结束。‎ ‎2.和平与动荡并存的世界 ‎(1)“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和平与动荡并存。‎ ‎(2)海湾战争(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①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2003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2001年,国际恐怖组织在美国制造“9·11”事件。‎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联合国 ‎①1943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4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 ‎④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 界和平作出了一些贡献。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部队被称之为蓝盔部队。‎ ‎(2)和平与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③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4.“一超多强”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加强。‎ ‎(2)表现 ‎①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诞生,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③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3)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评价 ‎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后转向政治改革,以苏联解体告终。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突破。‎ 三、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1.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2.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消耗、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②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转到知识经济时代、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③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利用多媒体能提高学习效率。‎ ‎④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增强人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2)消极方面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②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③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会,使部分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未成年人。‎ ‎3.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反映了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心声。‎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③其宗旨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④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 ‎(2)不同点 ‎①‎ 国联强调大会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因而前者在运行机制上有很大弊端,后者更具有现实合理性与权威性。‎ ‎②国联把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斥在外,而美国未参加;联合国则是美苏两个大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后者更具有普遍性和强制力。‎ ‎③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实质是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外衣”;而《联合国宪章》主张尊重各国人民的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 ‎④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作用有限,并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联合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⑤国联由于未能制止侵略而威望急剧下降,最终消亡;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新兴经济体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2017·高考全国卷Ⅰ,T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满分秘籍]‎ 扣题眼: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析错点:早在二战后初期,经济全球化就已“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1976年之前亚非拉国家就已经“进入”世界体系;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2015·高考全国卷Ⅱ,T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贯穿全书的主线”,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理解。‎ 析错点: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趋同;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军事冲突不是主要趋势;“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 ‎【答案试解】 C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战后欧美跨国公司的发展)下表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其中,乙国是(  )‎ 国家 数量(个)‎ 分布比例(%)‎ 非洲 亚洲 拉丁美洲 甲 ‎2 452‎ ‎8.4‎ ‎18.8‎ ‎72.8‎ 乙 ‎2 249‎ ‎40.0‎ ‎31.5‎ ‎28.5‎ 丙 ‎815‎ ‎66.6‎ ‎9.3‎ ‎24.1‎ 丁 ‎519‎ ‎21.8‎ ‎28.3‎ ‎49.9‎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美国 解析:选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乙国在亚非拉的子公司总数占第二,而在非洲的子公司比例为40%仅次于丙国,在四国中也位居第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的国外子公司最多,故甲为美国,而法国依据非洲国家的历史关系,其在非洲的子公司比例最高,故丙为法国,英国经济实力在法国之上,故乙应为英国,故选A项。‎ ‎2.(命题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下图为刊载于法国《世界报》的一幅政治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欧洲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该漫画反映出(  )‎ A.欧盟取代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 C.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 D.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解析:选D。漫画中美元与欧元的较量,体现了多极化趋势下,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对美国霸权地位造成冲击,故选D项;美国依旧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A项;美国与欧盟一直保持同盟关系,排除B项;“爆发不可避免”表述绝对,排除C项。‎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1.命题点:国际经济旧秩序与国际组织 ‎(2016·高考全国卷Ⅰ,T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表格中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大多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理解这些国际组织出现的原因。‎ 析错点:题干表格中的国际组织显然主要是由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组成的,与发达国家无关,且资源是否紧缺材料也无法体现;能源和原材料不属于生产领域;表格中没有体现这些国际组织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就无法体现。‎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全球化进程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2019·高考江苏卷)“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满分秘籍]‎ 扣题眼:“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析错点: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全球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B.核武器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 C.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 D.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严重 解析:选A。题干中提及当今时代即全球化时代下前景(灿烂夺目的前景)与危机(蘑菇云)并存,故选A项;题干中的“蘑菇云”是一种比喻,即灾难与危机,B项只是其一种威胁而已,排除B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是“蘑菇云”的一种,排除C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仍是“蘑菇云”的一种,排除D项。‎ ‎2.(命题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商取得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B.《汉城宣言》‎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罗马条约》‎ 解析:选B。1989年《汉城宣言》发表,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该组织是官方论坛性质,不具有强制性执行力,与材料中“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相符,故B项正确。‎ 主题一 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主题概述】‎ ‎(1)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格局多极化,“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这是因为,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同时面临着环境污染、人口激增、资源匮乏、核战争威胁等全球性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虽然各国间还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和对立,但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环境改善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将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协调与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考命题往往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影响世界格局发展的因素。‎ ‎【综合大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也把实现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国际组织上,但在实践上,‎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美国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更为强大,因此罗斯福有更大的自信心和活动余地而赋予联合国以较大权力,使它成为确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和美国影响的机构。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及美国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确立的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的仲裁者、调解者和指导者,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就是罗斯福的世界新秩序。‎ ‎——《世界新秩序之比较》‎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事记(部分)‎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 ‎1968年,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 ‎1968—1971年,美国先后发生六次美元危机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直接导致1974年尼克松总统辞职 材料三 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的“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的。‎ 思路点拨: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未来的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归纳主要内容;“如何建立”侧重于过程,注意根据时间先后回答即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思路点拨:注意答案来源“材料二”“所学知识”,时间限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据材料二“六次美元危机”“肯尼迪遇刺身亡”“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水门事件爆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3)根据材料一至三,指出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思路点拨:变化类问题的答案注意表述:从什么到什么。原因结合材料时间信息,从一超多强的角度回答。‎ 答案:(1)内容:建立联合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说明: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控制联合国,发动冷战遏制苏联;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世界金融霸权地位。‎ ‎(2)内部因素:美元危机;矛盾重重。外部因素:不结盟运动兴起;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中国振兴。‎ ‎(3)变化:从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演变。‎ 原因:美苏争霸消耗了美国的实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能在军事上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日本和欧洲实力的增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 ‎【技法指导】‎ 解答归纳概括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划分材料的层次,把每个要点表达出来,即所谓的“踩点是答题的第一步骤”,如果有些材料前后说的是一致的内容,要合并层次。‎ ‎(2)划出关键词句、核心句子。逐段、逐句、逐层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不好概括的,特别是文言文,要找关键词。所谓核心句子指的是中心句、总结句、结论句、转折句。‎ ‎(3)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概括时要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所谓抽象就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因此抽象不是具体的描述,而是要对具有同一类别特征和本质内涵的历史现象,用特定的概念性术语词汇来予以浓缩和提炼。采用抽象语言要把握三原则:不能具体描述,要抽象概括;不要反面陈述,要正面陈述;不要定量表达,要定性表达。‎ ‎(4)用历史专业术语概括,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 主题二 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评价 ‎【主题概述】‎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出现一股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角度认识和评价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综合大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大事记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概括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趋势或特点,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 审题: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信息,依据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段“‎ ‎1945年至1995年”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概括“趋势”或“特点”。如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得出趋势是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注意时间先后,高度概括。‎ 答案:示例 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明显。‎ 论述:二战后,在吸取贸易保护主义教训的基础上,1947年10月,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宗旨,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总之,二战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其他答案,如战后欧洲向一体化发展,各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或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面发展等,只要围绕材料中的事件,叙述史实正确皆可)‎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A.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 B.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 C.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 D.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解析:选B。由马歇尔计划可知,美苏处于冷战时期,而漫画通过对美国和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的夸张对比来展示两国的差距,而且对苏联此时农业生产的反映是不符合实际情况,说明该漫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选B项。‎ ‎2.(2019·潍坊摸底)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  )‎ 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 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解析:选C。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此举是为了在亚洲地区扩大影响,防止这些地区被苏联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亚太地区作出经济让步政策,不是为了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与香港等并不是盟友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地区当时没有建立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故D项错误。‎ ‎3.(2019·盐城三模)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  )‎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 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解析:选C 。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是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表现,与材料中“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相符,故选C项;加强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与材料中“北约”“欧洲的防御”的整体层面不符,排除A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与材料中“北约”“美国”不符,排除B项;1955年,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D项。‎ ‎4.(2019·中原名校质评)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各国大规模进口美国商品以及降低税率有利于美国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没有任何针对苏联的举措,故A项错误;购买美国商品并不会直接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约定只是确保西欧获得的受援资金必须而且只能用来购买美国商品,‎ 并不涉及欧美之间的相关合作,故C项错误。‎ ‎5.下表反映了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 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民月工资(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 660‎ ‎1 228‎ ‎120‎ 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 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 C.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 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选B。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给了农民和集体农庄一定自主权,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故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苏联农业和农民问题,“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故D项错误。‎ ‎6.(2019·德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解析:选C。美国由抵制发展中国家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到支持国际开发协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故选C项;国际开发协会的运作并不能体现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反映美苏争霸的内容,故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的上升,无法体现时代的主题是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 ‎7.(2019·泰安调研)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打击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宣布把需要中东石油的国家划分为“友好、中立、敌对”三个类别,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这表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能源因素推动国际力量分化 D.西欧日本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73年10月……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 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得出,石油这一能源因素推动西欧、日本与美国分化,故选C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主旨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A项;经济区域集团化与材料主旨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可知,西欧、日本逐渐摆脱美国政治控制,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8.(2019·济南模拟)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l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材料表明(  )‎ A.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 B.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 C.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 D.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 解析:选D。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美国靠举债生活,发生债务问题时美元贬值,这将损害大量持有美债国家的利益,故D项正确。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体现在政治领域,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经济全球化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源在于美元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与史实不符,因为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C项错误。‎ ‎9.(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  )‎ A.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解析:选D。据材料“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可知,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对主权让渡存在分歧,故D项正确。欧盟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盟一体化中的曲折,而非强调各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欧洲的国际关系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上而非建立在大国强权政治上,故C项错误。‎ ‎10.(2019·济南期末)1960年,法国宣布收回空军指挥权;1963年,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系统。法国的上述做法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B.欧洲政治局势由缓和趋于紧张 C.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基本形成 D.冷战时代的强权政治受到挑战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挑战美国控制的北约军事一体化,改善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上述做法反映出法国谋求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冷战时代的美国强权政治受到挑战,故选D项。‎ ‎1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周考)读下表。‎ 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宗旨和任务的变化 时 期 宗旨和任务 成立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 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等 进入21世纪后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反映了其变化的特点是(  )‎ A.继承性和延续性     B.发展及与时俱进 C.长期性和稳固性 D.民族解放的性质 解析:选B。材料“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无法体现“继承性和延续性”,故A项错误;从“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等”到“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的变化可以说明与时俱进的特点,故B项正确;由于材料中宗旨与内容出现变化,因此不能说其“稳固”,故C项错误;在20世纪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宗旨和任务,而到了21世纪则没有这样的说法,因此不能体现民族解放的性质,故D项错误。‎ ‎12.(2019·临沂教学质量检测)“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其他公司机构散布全球,寻求尽可能低的营业成本。全球公司在运作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市场。”由此判断“全球公司”(  )‎ A.催生了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不受任何国家法律法规约束 D.使世界各国走向政治一体化 解析:选B。根据材料“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其他公司机构散布……只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市场”可知,全球公司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1928年,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1938年,仅为246亿美元,缩水超过60%。‎ ‎——文亭《80年前的货币战争:‎ ‎〈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材料二 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 材料三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经济上互补的传统使这两类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具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42%的出口,西欧47%的出口,日本48%的出口均依靠发展中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达,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贸易得以复苏的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2)根据材料三,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从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达成关贸总协定等方面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启示从稳定的金融体系、开放的贸易政策等角度回答。第(2)题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三“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 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可以得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第二小问原因,从国际经济旧秩序、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等角度归纳。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二战后,西方国家吸取战前经济危机的教训,克服各国各自为政的损人不利己的贸易和金融政策,认识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积极谋求建立世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机制。西方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达成了关贸总协定,维持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启示:开放的贸易政策和稳定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 ‎(2)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源;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造成巨大破坏;西方国家强权政治下的经济封锁与制裁;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存在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不足;等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3)有效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 ‎14.(2019·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 ‎ ‎——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 ‎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通过材料一德国“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和“‎ 德国成为其(英国)头号对手”,可以推知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是从和平共处到战争对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我们在作答时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两国和平共处的原因,另一个是两国对抗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可知双方均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战争;根据材料“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可知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吸取二战教训及核战争的威慑。 (3)根据所学知识,对于大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及各自的国家利益、社会责任等方面考虑。‎ 答案:(1)特点:从和平共处到战争对抗。原因:和平共处——英德间存在共同利益(不能仅从英德各自具体情况作答);欧洲大国间错综复杂外交条约关系的推动。走向战争——英德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国力增强,英德战略目标根本冲突);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 ‎(2)原因: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战争;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或以国际协议互相制约);美苏势均力敌;吸取二战教训;核战争的威慑。‎ ‎ (3)认识:大国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大国在处理相互间关系时应全面考虑本国利益和国际责任;建立广泛互信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避免战争实现合作共赢应是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