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蕉岭中学2019-2020学年的第一学期 高二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每小题1.2分,共66分) 1.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3.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4.“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 A.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B.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5.下表为两汉时期传世文献中礼、法词频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百家争鸣局面依然存在 B.以法治国成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C.儒法思想对立逐步加剧 D.重法思想仍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6.公元前4-2 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 A.专制主义的缺陷 B.当权者的需要 C.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 D.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7.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清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8.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 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9.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他的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接近( ) A.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 B.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0.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此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书院逐渐被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 B.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C.明清时期官办教育体系日渐完善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11.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12.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 A.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D.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13.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吸收佛道思想精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14.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 ) A.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 B.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 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D.儒学思想成为主流 15.柏拉图认为,这种“民主政体”是一种很坏的政体,最大缺点是“极端民主”、“过度自由”。只要人民推举,不管什么人都可当执政者,而富有治国才能的贤人却反而被抛弃。材料中的“最大缺点”( ) A.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全面繁荣 B.客观评价了雅典的民主政体 C.调动了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D.为后世民主集中制提供借鉴 16.苏格拉底认为有关世界的“事实判断”不等于有关世界的“价值判断”,世界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是因为存在着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由此可以推知,苏格拉底已意识到( ) A.人类应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 B.认知世界应根植于理性 C.人类依靠自身可以认知世界 D.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 1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1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 A.文艺复兴运动歌颂自然与人性 B.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1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 D.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20.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世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它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教会)歪曲的地方,发掘的纤毫毕露,并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1.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D.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22.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 ) A.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相同 B.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23.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B.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C.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D.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24.“启蒙运动是致力于批判的分析,借助于观察和想象,完全以经验资料为依据,不懈地对传统确定的事实提出质疑。这种做法被称作批判方法,它源自于牛顿对科学解释方法的概括……牛顿被视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这段话旨在说明启蒙运动( ) A.致力于批判专制制度 B.借鉴了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C.挑战传统,质疑权威 D.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5.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2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 ) 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以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 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 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 27.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 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28.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29.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30.“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 19 世 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科技成果是( ) A.哥白尼创立日心 B.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C.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D.法拉第创立电磁感应理论 31.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32.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这说明( ) A. 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B. 林则徐思想极保守 C. 学习两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D. 大多数士大大极其藐视西方 33.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34.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35.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36.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37.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 A.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 D.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38.《中国文化史》认为“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批判,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而且又多表现出强烈的“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因而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敢于砸碎精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该观点强调新文化运动( ) A.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取代进化论 B.应该将中西方思想更好地融合 C.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值得肯定 D.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重建 39.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40.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评论中的“他们”( ) A.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己任 B.将政治民主化付诸实践 C.阻止了政治灾难的发生 D.注重组织发动人民群众 41.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新青年》的立场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42.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43.国学大师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说:“(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作者强调进行社会变革应( ) A.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B.理性变革,尊重传统 C.囿于传统,因循守旧 D.全盘西化,破旧立新 44.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45.1926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各部门工作报告显示,当年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党员约占40%,工人占23%,学生占25%,商人不足10%。这表明( ) A.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B.国民党获得了劳苦大众的有力支持 C.广东省是开展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带 D.扶助农工政策在广东取得明显效果 46.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 47.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48.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49.“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50.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51.《“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讲道,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52.右图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他在这一时期( ) A.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转移国家的工作重点 C.号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指出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53. 1965年5 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 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 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54. 新中国成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55.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 时间 类别 1949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2000 2008 普通中学 41 249 346 2 699 1 607 1 620 2 736 2 693 职业中学 116 123 183 294 普通高等学校 3 11 16 40 62 61 221 608 A. 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 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 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二、非选择题(56题18分,57题16分,共34分) 5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6分) 5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 材料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共十八大报告 (1)材料一中孙中山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什么?以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说明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6分) (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期间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恩格斯的观点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的建设成就。(6分) 高二历史第一次质检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BD 6-10 BBCCD 11-15 ADDAD 16-20 BDADC 21-25 DCBBB 26-30 DCCBD 31-35 BDCDD 36-40 DBDCB 41-45 ACBCD 46-50 CBBAB 51-55 CDAAC 二、主观题 56.(18分) 答案:(1)孔子:仁、礼和中庸。苏格拉底:理性,美德即知识。 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每点1分,共4分) (2)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2分) 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政治: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③思想: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每点2分,共6分) (3)元素: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②“民贵君轻”思想;③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意义:有益于欧洲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启蒙。(2分) 57.(16分) 答案:(1)理论创新:提出三民主义。(2分) 说明:①颁布《临时约法》;②维护辛亥革命成果;③联合共产党改组国民党;④掀起国民革命。(每点1分,共4分) (2)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2分) 实践: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任答两点2分) (3)道路:通过三大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分) 理论: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分) 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