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题,45分) 1.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的这一观点 A. 继承了孔子的仁爱理念 B. 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宗教观 C. 蕴含了朴素的人文精神 D. 体现了制天命的唯物思想 3.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4.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下列思想主张最符合这种“自觉的精神”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C.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D.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5.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6. “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下列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B.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C.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 D.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7.《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8. 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里戴震抨击了(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D.佛教的禁欲主义 9.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0.《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由此可得出西周(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11.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克己复礼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12.中国古代的女政治家,如西汉的吕雉、唐代的武则天等一直被看作是不正统的。但欧洲女性位居女皇、女王却是很普遍。造成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 B.女性独立地位的丧失 C.女权至上传统的削弱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1 3.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 ) A.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1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工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6.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 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务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 历史学家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 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17.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18.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9.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2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21. 《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 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 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 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22.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23.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24.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文中“他著的书”是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日知录》 D.《船山全书》 25.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26.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7.《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28.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29.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30.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 A.礼仪规范 B.价值准绳 C.处世之道 D.施政之术 二、非选择题 31.(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理学是一直提倡道德至上的,推动唐宋之间意识中道德至上的倾向的发展之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唐室既衰,兵戈四起,讲学之涂,泯焉歇绝……宋大夫伤人心之陷溺,念祸乱之浸寻,乃薄词翰为末技,恩践德于圣门。”但实质上则是社会体制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全面提升,使得有更富裕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行政系统的扩展,即所谓的专制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这为道德要求的强制性实现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运转这个系统所需要的大批官吏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而科举制度到了宋代才定了型…… ——摘编自陈刚《宋明理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流弊》 材料二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重视道德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3分) 32.(14分)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作者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羲思想?请用这一方法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4分) 33.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0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c B B C A A A B C A A C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D A C C D D B B B D B D B 31、(1)原因:旧伦理道德的破坏;士大夫的责任感;社会变革使某些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需要形成道德共识;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风气变化。 (2)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儒学治国理念受到挑战和质疑;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洋务运动的推动。 影响:为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关系: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改造,适应了社会主流的需要,客观上稳定了社会秩序;而明末清初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需要儒家文化与时俱进,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保守,又阻碍了社会发展。 32、(1)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2)本质区别: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黄宗羲只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或封建传统民本思想). 原因: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专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或理学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3)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 评价:否定专制王权,描绘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33、 答案 (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2分)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分)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4分) 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1分)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2分) (3)内涵: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2分)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4分)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4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