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份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份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历 史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寓言中,凡言及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如拔茁助长、守株待兔,并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A.宋国人思维同化 B.先秦诸子的影响力 C.寓言文学的特点 D.周灭殷的特殊需要 ‎2.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3.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4.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 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 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 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 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 ‎5.图1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6.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表1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 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 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 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 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7.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 A.掩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 B.认为战争爆发有偶然性 C.旨在批评清政府的顽固 D.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8.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 A.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B.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 C.植根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D.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 ‎9.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A.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10.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 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1.图2为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该券可与法币进行兑换,曾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汪伪统治区大量流通。该券发行的目的是 A.封锁敌后根据地的经济 B.掠夺沦陷区的物资财富 C.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D.扰乱解放区的金融秩序 l2.自1956年以后,“雇工”几近在中国绝迹。改革开放后关于“雇工”问题,1979年中央规定“不准雇工”,1981年变为“雇工不能超过8个”,到了1987年则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该变化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B.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C.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 D.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13.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B.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C.已经形成完备体系 D.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14.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这反映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C.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D.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 ‎15.图3是《德皇威廉二世贪婪地吞食世界》的漫画,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基于德国 A.企图建立世界霸主地位 B.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 C.经济得到了跃进性发展 D.延续了军国主义传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4分)《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后晋刘煦《旧唐书》‎ 材料二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刀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晌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 的不同态度,并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8分)‎ ‎(2)研究“玄武门之变”时,你如何看待《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6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中央财委着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行,边实行边编制,1957年底各项指标超额完成。此后,除了1963年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之外,我国还先后编制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九个五年计划。‎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五年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要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据王家云、杨成敏《新中国制定实施“五年计划”的审视》等 以“一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为例,对“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作出合理的解释。(14分)‎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5分)‎ ‎(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 ‎——摘编自高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正如天体一经投入一定的运动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一样,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的运动,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而结果又会成为原因,于是不断地再生产出自身条件的整个过程的阶段变换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年作为第二、三阶段分界点的理由,并简析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8分)‎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5 D B C B C 6-10 D A B D A 11-15 B D A B C ‎16.(14分)‎ ‎(1)态度:刘昫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态度。(1分)司马光持否定态度。(1分)‎ 评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3分)北宋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3分)‎ ‎(2)皆属官修史书,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权威性的文献类史料。官修史书受时代的影响,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须与其他史料印证。(6分)‎ ‎17.(14分)‎ 对“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的历史解释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从一五计划方面作答(7分)‎ 角度1:背景:新中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恢复;帝国主义孤立与封锁;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3分)‎ 角度2:内容与特征:指令性计划;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任答两点)‎ 角度3: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一定局限。(2分)‎ ‎(2)从十一五规划方面作答(7分)‎ 角度1:背景:改革开放深化,综合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经济全球化。(3分)‎ 角度2:内容与特征:战略性规划;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关键作用;政府职能转变。(2分,任答两点)‎ 角度3:成就: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2分)‎ ‎18.(13分)‎ ‎(1)立法保障;政府设置救济机构;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5分)‎ ‎(2)‎ ‎【答案一】‎ 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1分)‎ 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4分)‎ ‎(单纯从残忍的角度作答,该答案最高不超过5分)‎ ‎【答案二】‎ 观点:新济贫法是“有益的”。(1分)‎ 理由:新济贫法把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4分)‎ ‎(单纯从有益的角度作答,该答案最高不超过5分)‎ ‎【答案三】‎ 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2分)‎ 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济贫法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济贫支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6分)‎ ‎(辩证全面评价,可参照答案一、答案二的理由作答,该答案最高8分)‎ ‎19.(14分)‎ ‎(1)理由:1950年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恢复,进入黄金发展时期。(2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西欧与日本的崛起。(4分)‎ ‎(2)‎ 水平三:能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论证充分合理。(7-8分)‎ 角度1: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爆发。表述合理可得2分。‎ 角度2:结合1929-1933年大萧条、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滞涨危机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表述合理可得4分。‎ 角度3:总结升华,如指明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或发生的必然性。表述合理可得2分。‎ 水平二:能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论证基本合理。(4-6分)‎ 水平一:能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论证。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证较为合理。(1-3分)‎ 示例:‎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论证: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指标呈现下滑趋势。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20世纪50-70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经济指标呈上升发展。1973年开始的滞涨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受到重创,经济停滞。‎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