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2现代史专题探究(专题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2现代史专题探究(专题卷)

‎1.‎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析:选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 3.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了更大的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解析:选B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缩小了中国的外交空间,因而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B项正确。‎ ‎4.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与国内形势发展相连,也与国际政局变化有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 B.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 D.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 解析:选D 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因此D项与史实不符,A、B、C三项均符合史实。‎ ‎5.“这一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这一构想(  )‎ ‎①适用于处理中英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②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奠定基础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范例 ④尊重了香港地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确立 ‎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共同纲领》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指导方针,故B项正确;《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故C项错误;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故D项错误。‎ ‎7.阅读“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 755‎ ‎1 059‎ ‎1985年 ‎3 855‎ ‎3 840‎ A.两国贸易中国始终处于优势 B.改革开放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 D.经贸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C 依据表格的时间和中美贸易的发展,可得出随着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之间的经贸获得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 ‎8.‎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  )‎ A.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 B.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 C.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 ‎9.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正如尼克松在回国前夕的宴会上所说,他在中国访问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一星期。”这里的“改变世界”是指(  )‎ A.中美建立大国外交关系 B.中美双方联合抵抗苏联 C.美国全面转入战略进攻 D.建立起中美苏战略关系 解析:选D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没有马上建交,故A项错误;中美也没有实现联合,故B项错误;此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故C项错误;尼克松访华后,中美由对抗开始走向对话,中美苏大三角的战略关系建立,故D项正确。‎ ‎10.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下列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③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④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 11.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下列关于80年代改革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B.外交上由中苏为主的双边外交向多边外交转变 C.城市也进行了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中心环节的改革 D.邓小平着手对党和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进行改革 解析:选B 中国外交上以中苏为主的双边外交存在于50年代,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直到80年代才恢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2.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其依据之一是中国(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选A 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等于市场经济,两种社会形态水火不容,两种经济手段也水火不容,新时期中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二者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 ‎13.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此材料表明(  )‎ A.改革开放深入内地,使国家定价比重大幅度下降 B.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定价逐步消失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解析:选D 题目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定价比重下降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表现,故D项正确。‎ ‎14.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对此战略的提出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②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③有利于提升区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④是一个区域集团化的组织和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尚未形成机制和组织体系,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5.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 16.下面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孵出真诚吗?》。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此漫画(  )‎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 ‎ 17.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选D 依据材料中“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说明世界政治的一体化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治角度不是经济,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合作,故C项错误。‎ ‎18.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普遍要求增加国际规则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制定权,并且加强合作,力争通过整体突破,实现自身利益。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为提高国际地位结成了同盟 B.美欧主导世界的国际经济格局彻底改变 C.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19.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 A.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解析:选A 为了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英美两国推出了不同的计划,是为了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故A项正确。‎ ‎20.下图是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对以下解读,你认为最能够揭示漫画表达的本质问题的是(  )‎ A.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B.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 C.发展中国家合力抗衡发达国家的干涉和侵略 D.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解析:选B 漫画中被美国操控的各国要么处于战争边沿,要么相互之间处于敌对当中,反映出大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故B项正确。‎ ‎21.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已经形成了单极化格局 B.当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解析:选C 从题干“混合格局”“单极+多极”,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一超多强”,故C项正确。‎ ‎22.下图是一幅反映英国退出欧盟的漫画。‎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退欧公投”,次日公投结果出笼,英国宣布退出欧盟。英国是欧共体第一次扩大时(即1973年)加入该组织的。英国加入时,该组织(  )‎ A.正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口号 B.已经成立了立法机构“欧洲议会”‎ C.由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政治实体 D.完成了“欧共体”到“欧盟”的转身 ‎ 23.舒曼计划的起草人莫内提出,为了法德和解,必须把以前两国之间争夺的东西,变成彼此享有、彼此受益的东西。率先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东西”是(  )‎ ‎①铁 ②煤 ③石油 ④原子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在该计划的指导下,1951年最早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从煤、钢铁等领域开始合作,后又于1957年扩展到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故A项正确。‎ ‎24.2016年素有“欧洲心脏”之称的布鲁塞尔遭受恐怖袭击,举世震惊。布鲁塞尔之所以被称为“欧洲心脏”,是因为它是北约和________总部所在地(  )‎ A.欧盟 B.华约 C.世界银行 D.世贸组织 解析:选A 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故A项正确;华约组织总部在莫斯科,世界银行总部在华盛顿,世贸组织总部在日内瓦,故B、C、D三项错误。‎ ‎25.阿根廷在20世纪40~50年代,不止一次地采取反美立场,然而在1990~1996年从美国的进口则增加了两倍,“成为美国的一个好朋友”。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淡化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各国的经济模式逐渐趋同 D.拉美经济独立性弱化 解析:选B 根据所学,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与材料“1990~1996年从美国的进口则增加了两倍”吻合,故B项正确。‎ ‎26.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 ‎27.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美国不顾该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事实,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对它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并极力鼓动其追随国撤回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减税义务。这一史实说明(  )‎ A.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 28.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加强与东方的谅解”“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可知,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故A项正确。‎ ‎29.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这引发了国人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期待。以下关于电影发展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战后电影技术进入了有声电影的彩色时代 B.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开始了自己拍电影的尝试 C.《定军山》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示了京剧的唱腔魅力 D.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创作强调政治宣传,题材单一 解析:选D 1935年《爵士歌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彩色时代到来,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定军山》,《定军山》是无声电影,故A、B、C三项错误。‎ ‎30.司各特的小说向法国文坛吹来了有悖于纯粹依赖凭空想象原则的新鲜空气,以对真实辉煌画面的描绘、繁华人物的展示、盛大场合的铺张,吸引了大批读者。这表明司各特的小说(  )‎ A.引领了现实主义新篇章 B.修正了浪漫主义的缺陷 C.有再现社会风貌的特色 D.体现了文学风格的融合 ‎31.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说来是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期 封面 ‎ ‎1950年12月11日 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 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 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 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 材料二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 ‎《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2分)‎ ‎ 答案:(1)变化:结束了对中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极大地改善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 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请给材料一命制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出材料一中A、B处两个城市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北约总部”“华约总部”可概括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A为布鲁塞尔,B为莫斯科。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此外”分层,抓住信息“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和“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等信息概括特点,从“新格局”的内涵中概括其积极影响。‎ 答案:(1)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名称:A:布鲁塞尔;B:莫斯科。‎ ‎(2)特点:缺少权威的仲裁力量;多种力量崛起并发展。‎ 作用: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一览无余: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1917年苏(俄)联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1945~1950年,苏联为了自身“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与亨廷顿的不同观点。分析材料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以史实论证“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5分)‎ ‎ 答案:(1)踏进主流: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措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中苏建交与结盟。‎ ‎(2)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实质: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4.只有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后自由贸易问题日益突出。……工商业资产者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自由贸易,国家完全不干预,实行彻底的“自由放任”。一大批所谓“政治经济学家”为此已作了大量的舆论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等。‎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以政府开支或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人数来衡量,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公共部门发展得很迅速。但只有在法国,国家计划的理论热情才真正转化为实际事物。像英国一样,战后法国政府推行国有化,如航空运输、银行、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矿产、军火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领域。法国总体生产能力的1/5在1946年属国家所有。……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指标式”: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如不制定生产配权。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对市场作用认识的三次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法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和苏联“计划”的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3分)‎ ‎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更广阔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阻碍经济发展;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政治经济学家们的舆论准备。‎ ‎(2)措施:发展政府公共部门;制定国家计划;推行国有化。‎ 不同:法国的计划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政府计划与市场结合;苏联的计划是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3)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