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校2019-2020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校2019-2020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校 2019-2020 高二下学期 5 月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答题区域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下列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1.19 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都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 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从西非的佛得角向东非的索马里扩张;德国希 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些计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埃及是英法争夺的焦点 B.英法德都想帮助非洲开发 C.非洲战略地位重要 D.在侵略非洲问题上,列强争夺激烈 2.下表是 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情势,从中可 以获取的最本质历史信息是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百分比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240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日本 1 30 1920 美国 38 30 970 A.列强政治经济不平衡状况加剧 B.日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不一致 C.德美两国国工业产量超过英法 D.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3.一战结束前夕,威尔逊力倡德国必须成为更加民主的政府。许多德国人都认识到,如果 德国作为一个共和国出现在协约国面前,它将会获得较好的条款。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直接导 致德国 A.国内经济趋于崩溃 B.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C.被迫接受协约国的苛刻条件 D.丧失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4.一战中,对 1918 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5.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帝国主义 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 然而,这与现实不符。”下列史实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 B.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革命 C.一战后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D.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6.《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 不得进行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旨在 A.使日本放弃在山东的权利 B.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C.推动中国恢复领土主权 D.形成列强侵华的军事同盟 7.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 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 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9.“12 月 18 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 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 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 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 A.五四运动期间 B.巴黎和会期间 C.华盛顿会议期间 D.开罗会议期间 10.1919 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 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素以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 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 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劳合·乔治讲这段话的 意图是 A.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 B.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 C.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 D.不要过分削弱德国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12.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 年又将其改为 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 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 些行为说明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13.乌克兰危机爆发以,东欧局势持续紧张,2014 年 3 月 1 日,俄罗斯议会批准总统普京 提出的出兵乌克兰的要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评论道,“这是美国与欧洲的慕尼黑时刻”。 上个世纪 30 年代也曾经出现“慕尼黑时刻”,下列对其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标志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促使苏联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14.1930 年代,美国漫威和 DC 两大漫画公司成立。至 40 年代,两大公司创作了许多有着 超级能力的英雄,如超人、美国队长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人们带来希望,深受 美国及世界民众喜爱。这一现象 A.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流行 B.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 C.表明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 15.2019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80 周年,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进 行了整理。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正确的表述是 事件 德国进攻苏联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斯大林格勒战役 攻占柏 林 时间 1941 年 6 月 1942 年 1 月 1942 年 7 月一 1943 年 2 月 1945年 5 月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 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界大战规模进一 步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 折点 第二次 世界大 战结束 选项 A B C D 1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签约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 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这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 C.美、苏等世界大国积极参战 D.美、苏、中、英四国的共同努力 17.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 1939-1945 年的大 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指 A.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D.独裁与民主 18.二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 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对此理解错 误的是 A.丘吉尔认识到联合苏联打败法西斯的重要性 B.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生存的挑战 C.说明意识形态的分歧要服从于国家利益 D.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共同的事业 19.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 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20.1955 年 3 月,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 了国际关系。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 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丘吉尔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大力发展核武器 21.美国对日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乔治凯南说:“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 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的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 的威胁,已经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 义在大部分中国的胜利,必然增强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 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乔治凯南表达的主旨是 A.发展日美友好同盟关系 B.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C.谋求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D.将日本作为战略重心 22.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体宣布不参加 1980 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四年之后,苏联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转向体育领域 B.苏联体育发达不需参加奥运会 C.美苏虽对抗但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23.1973 年 10 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打击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宣布把需要中东石 油的国家划分为“友好、中立、敌对”三个类别,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 止”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这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能源因素推动国际力量分化 D.西欧日本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24.1983 年的炎热秋天,西欧大陆 20 万民众在 100 多于米的跨国公路上,连成反对部署核 导弹的“世界最长人链”,并得到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支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次和平运动的起因是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②和平运动参加者强烈反对美、苏两超级大国的核军备竞赛 ③欧洲这次和平浪潮影响世界各地 ④在和平运动推动下联合国宣布 1986 年为“国际和平年”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分为 3 个小题,共计 52 分) 25.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升级,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曾含泪表示:“我们不能寄希望 于欧盟,欧洲团结是纸上的童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 年 7 月 28 日,一战爆发。大战起因,因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纷杂。…… 当时的分析与后来的研究,不尽相同。一战导火索,清晰简单。1914 年 6 月 28 日早晨,奥 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枪射 杀。谁点燃了战导火索?哪个因素解释力最强?“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 材料二 1933 年 1 月,希特勒上台,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步步加剧,国际局势日 益严峻。193 年 12 月苏联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但最终由于遭到英法等国的 反对无法实到 1939 年 8 月,苏德双方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 月 1 日,徳国入侵波 兰,欧洲大战爆发。 苏联随即宣布“苏联对于同它保持着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 ——摘编自万柏连《欧战爆发前后苏联欧洲政策的变化》 材料三 欧盟外交大事记(部分) 1994 年 与俄国签订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 1996 年 与亚洲 10 国首脑在曼谷举行首次亚欧会议(美国未参与)。 2000 年 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签订第五个《洛美协定》, 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帮助。 2001 年 严厉批评美国废除《京都议定书》的行为。 ——整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 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的角度回答战争的性质;并分 析“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的根本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30 年代苏联对欧政策变化的原因。(4 分) (3)阅读材料三,选择其一回答:①结合欧盟外交大事记,概括欧盟外交的特征;②结合 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视角简要分析其对世界的意义。(8 分) 26.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 体,已在当今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 年,崭新的德意志帝国的诞生让整个欧洲战栗不已。而此时,“德意志帝 国之父”俾斯麦却怀着另外一种恐惧心情思考着德国的未来。在俾斯麦看来,只有一个包括 俄国在内的反德同盟才可能真正威胁到德国的生存,特别要防止的是英国、法国和俄国联合 起来对抗德国。……1878 年,在调解俄、英、奥等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而召开的柏林 会议上,俄国的主张没有得到德国的支持,使此次会议被俄国认为是“俾斯麦领导下的欧洲 反俄联盟”。俾斯麦为了防止恼羞成怒的俄国对德国造成危害,马上与俄国的主要对手奥匈 帝国结盟。与此同时,德国挑起意大利与法国和英国的争斗,使意大利被迫与奥匈帝国和 解。……列强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的结盟过程虽然曲折复杂,但最终的局面却是俾斯麦最害 怕的。 ——整理自夏一东《世界大战透视: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材料二 早期的不结盟运动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论坛,只零星涉及经济问题。如首次大会 上苏丹总理易卜拉欣·阿布德发言说“我们苏丹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20 世纪 70 年 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愈益认识没有 经济解放就没有政治独立,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了制定不结盟政策总纲领的指导 思想。 ——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 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民粹 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持续蔓延……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 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 术爆炸式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德奥意同盟”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俾斯麦最害怕的 最终的局面”的表现和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不结盟运动作为“一个政治论坛”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70 年代其目标又有什么新发展?(6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6 分) 28.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来。而我国积极开展疫情防控保卫战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各地复工复产复学正在有序推进。全国抗疫看湖北,湖北抗疫看武汉,在这里我们要向抗疫 中心的湖北省武汉市致以崇高敬意,这是一座有着英雄历史的伟大城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时间 武汉 巴黎 18—19 世纪 1890 年,张之洞在汉阳创 办湖北枪炮厂 1893 年,张之洞 在武昌创建自强学堂 1789 年 7 月 14 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 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爆发工人武装 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 20 世 纪 上 半 期 1911 年 10 月 10 日,辛亥 革命首义于武昌,成立中华民 国湖北军政府。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 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 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的总方针。 1938 年 6—10 月,武汉保 卫战,毙伤日军四万余人,迫 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此后,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5 年 9 月,武汉光复。 1928 年 8 月 27 日,德美法英等 15 国 在巴黎签订了《非战条约》,第一次正式宣 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 策的工具,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 犯原则的法律基础。 1940 年 6 月 14 日,巴黎被德军占领。 二战期间,巴黎是法国抵抗运动的重要中 心之一。 1944 年 8 月 25 日,法国人民在戴高乐 指挥的装甲部队协同下,解放了首都巴黎。 ——根据陈会颖编著《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整理 (1)简要概括上表两座城市“城市精神”的相同之处。(6 分) (2)有人说,精英人物铸就城市精神。也有人说,地理方位成就城市荣光。对此,你有何 看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8 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19 世纪末,英、法、德等提出了在非洲大陆纵横交错的殖民计划,反映的实质问 题是在侵略非洲问题上,列强争夺的激烈,D 项正确;19 世纪末欧洲列强纷纷提出在非洲的 殖民计划,目的不在帮助非洲开发,B 项错误;非洲战略地位重要和争夺埃及等,均不是列 强觊觎非洲的实质,AC 两项错误。 2.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期美德成为世界第一、二大工业国,但其殖民地面积较少, 英法经济地位下降,但其殖民地面积较多,这反映出的最本质信息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列强间矛盾尖锐,成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 项错误,此时日本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百分比较低,实力较弱,其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基本一 致;C、D 选项不是材料中最本质的历史信息。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3.B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威尔逊力倡德国必须成为更加民主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许多德 国人信为必须推翻德意志帝国迫使德皇退位,建立共和国,故直接导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 位,B 项正确;国内经济趋于崩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A 项;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将 会使其获得较好的条款而不是苛刻条件,排除 C 项;一战后德国战败无论采取共和制和是君 主制都会丧失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故与题干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4.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1918 年战争形势,A 项是 1914 年 的马恩河战役,排除;1916 年,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 年,美国加入协约 国集团对德宣战,故 BD 项排除;,1918 年 7 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 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恩河一线,故 C 项正确。 5.C 【解析】这一观点指的是一战后欧洲的全球霸权并不安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国家 体系主要是二战后的史实,主要涉及 20 世纪 40-70 年代。时间不符,无法支持其观点,故 答案为 C 项;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欧洲列强整体实力削弱,导致欧洲相 对优势减弱,不利于维护欧洲的全球霸权,A 项排除;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革命, 这加剧欧洲内部动荡的风险,不利于维护欧洲的全球霸权,B 项排除;美、日崛起对国际事 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欧洲形成竞争关系,冲击了欧洲的全球霸权,D 项排除。 6.B 【解析】根据材料“不得······营谋特别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友邦人民”指的 是帝国主义列强,条约要求各国在华权利均等,实际上使中国回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 的局面,即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 的特权转交给了日本,该规定并非旨在要使日本放弃在山东的权利;C 选项错误,这一规定 是使中国恢复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并非旨在推动中国恢复领土主权;D 选项不 符合史实,一战后列强并未组建侵华军事同盟。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7.A 【解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A 正确;这一体系不可能 彻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B 错误;这一体系并不稳定,C 错误;这一体系并没有维 护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D 错误。故选 A 8.A 【解析】国际关系格局确定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实力对比,在列强实力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 变化之前国际关系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故 A 项正确。 9.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在美”“太 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中涉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社会人士李实忱宣 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 说明,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山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实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故选 C。 10.D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题考查的是一战后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欧 洲大陆均势是其传统政策,所以应该选择 D。 11.C 【解析】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等属 于德国和日本的共同点,但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只适合德国,所以选 C 才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 12.B 【解析】 根据“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 年又将其改 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说明一 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 B。A 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说法;C 错在 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在二战期间;D 错在“门户开放”政策是 19 世纪末美国 提出的对华政策。 13.D 【解析】英法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和平”解决体现了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主义更 加肆无忌惮,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 正确;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标志英 法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BC 正确;1939 年 4 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 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D 错误,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 D。 1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和世界大战使世界动荡不安,漫画公司创 设的角色恰恰符合人们摆脱混乱和苦难的愿望,故选 B。现代主义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 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从超级英雄的特点看,其不属于现代主 义艺术的范畴,排除 A;二战后美国才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材料说的是漫画,而不是电影,故无法得出 D 项结论,排除。 15.C 【解析】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C 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德国突袭波兰,A 排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于 1942 年 1 月,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已经发展到最大规模,B 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签署投降书,D 排除。故选 C。 16.B 【解析】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失道寡助,最终要失败,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材 料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 斯同盟的建立,故选 B;CD 夸大个别国家的贡献,排除。 17.D 【解析】材料中“1939-1945 年的大战”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 世界战争,而非共产主义对抗资本主义的斗争,故 A 排除;材料中“1939-1945 年的大战” 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世界已经是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了,故 B 排除;材料中 “1939-1945 年的大战”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是独裁和民 主的斗争,而非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斗争,故 C 排除;材料中“1939-1945 年的大战”指 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法西斯是独裁的标 志,反法西斯则是维护民主,故材料所讲的“意识形态之战”是独裁与民主之战,故 D 正确。 18.D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的必要性的,材料不能说明苏 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共同的事业,D 选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根据材 料“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 丘吉尔认识到联合苏联打败法西斯的重要性,A 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 料“苏联的危险就是……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 事业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人 类生存的挑战,B 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 国家联合起来反抗法西斯,这说明说明意识形态的分歧要服从于国家利益,C 选项理解正确, 不符合题意,排除。 19.B 【解析】“确保相互摧毁”使双方谁也不敢动用核武器,从而保证了和平,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冷战是由美国主动发动的,故 C 项错误;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建立世界霸权, 故 D 项错误。 20.A 【解析】从材料信息“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的是核恐怖下的 和平,即揭示了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CD 项。 21.B 【解析】由材料“共产主义在大部分中国的胜利,必然增强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获得成 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可知美国要防止日本共产主义实力的获 胜,体现了其旨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主旨不符;C 与美国的国家 利益和战略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日本是美国战略的中心,美国的战略是要称霸世界,D 不正 确。 22.C 【解析】根据材料中美苏双方抵制对方兴办的国际奥运会,说明美苏以避免军事冲突的方式 进行对抗,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表述过于片面,美苏冷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多个领域, 故排除。B 项属于常识性错误,故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美国的军事对抗,故排除。 23.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开展斗争,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在 对待中东战争的态度上发生分化,说明能源因素在推动国际力量的分化,故答案为 C 项;这 一现象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排除 B 项;材料不能反映西欧日本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排除 D 项。 24.D 【解析】反对部署核导弹的“世界最长人链”主要说明他们反对美、苏两超级大国的核军备 竞赛,为此影响到世界各地,故①②③④正确,选择 D 正确。 25.(1)性质: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 义国家间相对实力发生变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4 分) (2)原因:法西斯德国的不断扩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 苏联等国对法西斯的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3)①特征:独立自主;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全方位外交: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 ②意义:扩大了欧盟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 缓和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1)性质: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它抗击奥匈帝国是一场民族解放斗争,是正义的;根本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实力迅速增长,但其所占据的殖民地远远地 少于其他国家,即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依据材料“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步步加剧,国际局势日益严峻”来看,德国的不 断扩张,促使苏联想要联合欧洲;依据材料“苏联对于同它保持着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 立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为了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没 有认清法西斯的侵略本质,导致其对欧洲国家持中立态度。 (3)①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欧盟为了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 交,开始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行全方位外交;②从政治上看,欧盟的行为扩大了欧 盟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从经济上看,欧盟加大对 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有利于缓和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6.(1)背景:俄奥为争夺巴尔干矛盾尖锐;柏林会议俄德关系恶化;德奥建立具有明显反 俄性质的同盟;意大利与法国争夺殖民地失利。表现:1892 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 年 英法签订协约;1907 年英俄签订协约。影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背景: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影响:成为国际社会上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推动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发展:涉及经济目标,建立国际经济 新秩序。 (3)贡献:有利于冲击资本逻辑为中心的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有利于应对全球化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或有利于克服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或有利于解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 等非传统性问题);有利于顺应新时代全球化发展、全方位交流的需要;有利于适应互联网、 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在调解俄、英、奥等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而召开的 柏林会议上,俄国的主张没有得到德国的支持……俾斯麦为了防止恼羞成怒的俄国对德国造 成危害,马上与俄国的主要对手奥匈帝国结盟。……德国挑起意大利与法国和英国的争斗, 使意大利被迫与奥匈帝国和解。”信息可从俄奥为争夺巴尔干矛盾尖锐、柏林会议俄德关系 恶化、德奥建立具有明显反俄性质的同盟、意大利与法国争夺殖民地失利等方面分析“德奥 意同盟”形成的背景。 表现:结合一战前三国协约局面的形成过程相关所学即可概括得出“俾斯麦最害怕的最终的 局面”的表现。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导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背景:依据材料二中“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经济形 势的变化”信息结合所学从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等方面概括其背景。 宗旨: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新发展:依据材料二中“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愈益认识没有经济解放就没有政治独立,把争取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了制定不结盟政策总纲领的指导思想。”信息可得出 70 年代其目标 又涉及经济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依据材料三中“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 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 不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 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爆 炸式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冲击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顺应新时代全球化发展、全方位交流的需要、适应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讯 等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对世界的贡献。 27.示例 (1)两座城市都具有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勇于担当的 使命精神和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 (2)同意第一种看法,精英人物铸就城市精神。历史是由精英人物创造的,武汉与巴黎这 两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精英人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贡献,成就了城市精神。 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在汉口筹办了军用企业汉阳铁厂和民用工业湖 北织布局,他的勇于担当的使命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成就了武汉的城市精神,引领了 中国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肩负救亡图存的使命;辛亥革命时期,熊秉坤、金兆龙、吴兆麟等 为代表的时代精英们,带领武昌新军打响了起义第一枪,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全国各 地纷纷响应,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他们成就了武汉敢为人 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汉口八七会议,1927 年,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关头,瞿秋白领导中 国共产党做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 中取得的”,决定秋收起义,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党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进 入土地革命时期。瞿秋白、毛泽东为代表的时代精英们身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 铸就了武汉精神;巴黎公社的领导人瓦尔兰、布朗基、鲍狄埃等领导巴黎公社,进行世界上 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 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黎人民在戴 高乐将军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反抗法西斯的侵略,顽强不屈,坚持战斗,1944 年解放了巴 黎,最终赢得了法国的解放,成就了巴黎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及顽强不屈的城市精神。 同意第二种看法,地理方位成就城市荣光。两个城市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在两个城市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地理方位推动了城市的成就与光荣。 武汉位于九省要津,依傍长江,辐射四方,地理位置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洋务运动 时期,张之洞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在汉口筹办了军用企业汉阳铁厂和民用工业湖北织布局, 引领了中国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肩负救亡图存的使命;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首义成功,他们 宣布脱离清政府,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抗日战争时期,防御阶段的武汉保卫战,毙伤日军四万余人,迫使日军 停止战略进攻。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武汉保卫战对整个中国战局起了重要战 略作用。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横跨塞纳河,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战略优势。 1789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以此为标志,掀起了法国大革命的高潮;1871 年无产阶级在 巴黎发动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了国际共运的开展,受此影响,俄国发生十月革命,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8 年在巴黎签订的《非战条约》,使得放弃战争成为实行国家 政策的工具,体现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使命担当,奠定了国际事务中互不侵犯的法律基础;二 战中,首都巴黎成为法国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重要中心,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经过数年努 力,巴黎获得解放,法国最终战胜了德国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胜利。 两种都同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两种都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述,全面的看待,如历 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贡献和地理方位是其中原因之一等。 【解析】 (1)根据材料“张之洞在武昌创建自强学堂……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 开始。……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 得出敢 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根据材料“ 汉保卫战,毙伤日军四万余人……巴黎是法国抵抗运动的 重要中心”得出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并结合所学从使命精神、创新精神、不屈 不懈精神进行概括即可。 (2)赞同第一种观点,可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著名人物张之洞、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代表、 八七会议瞿秋白等人、巴黎公社的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戴高乐将军的相关贡献进行阐 述;赞同第二种观点,可结合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汉口筹办了军 用企业、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保卫战进行阐述;阐述巴黎城市的重要性可 结合所学从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法国大革命高潮的起点、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签订《非战条约》及二战中成为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重要中心进行阐述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