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四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1. 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信息说明主张“依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阶级平等,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家主张礼制,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对封建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都是四人思想的共同点。所以答案选A。‎ 点睛: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解答该题,需要依据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或依据历史阶段特征进行逻辑推理,如结论④在课本中虽直接针对李贽的思想,但却是此一时期所有进步思想家体现出来的共同历史阶段特征。结论①虽没直接出现在课本中,但却是对课本内容的正确概括和提炼。‎ ‎3.‎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下列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 朱熹 B. 董仲舒 C. 李贽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抓住题目关键词“佛教”“中国型的思想体系”,可知题干涉及的是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选项中,只有朱熹是理学代表人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三项。‎ ‎4.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D.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智者学派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价值,另外一方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A选项主要针对的是理学;B选项不符合心学思想;D选项错误,两者主要强调的是主观体验。‎ ‎5. 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B. 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 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 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课本知识,题目要求的是共同之处,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而文艺复兴则是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A正确。春秋时期中国不是封建社会,不会是反封建思想,B错误,中国当时没有资本主义萌芽,C错误;D也是只符合文艺复兴。‎ ‎【详解】‎ ‎6.著名学术大师贝内德托·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说“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一切历史都成了现代史。”下列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能说明这句话的是( )‎ A. 古希腊文化与文艺复兴 B. 百家争鸣与新文化运动 C. 智者学派与浪漫主义文学 D. 理性主义的发展与经典力学 ‎【答案】A ‎【解析】‎ ‎“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指的是历史的复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故A项符合材料信息;新文化运动批判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儒学,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和智者学派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经典力学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科技条件,故D项错误。‎ ‎7.在15世纪,法国对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至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宗教相关书籍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人文精神的复兴 B.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C. 启蒙思想的兴起 D.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答案】A ‎【解析】‎ ‎1500到152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复兴使与宗教相关的书籍下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仪式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人文精神而非启蒙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意大利是当时成为欧洲文化中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对下面两幅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图(a):教徒极力宣扬赎罪券功效不足称道 B. 图(a):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C. 图(b):建立完全不同于天主教徒的宗教信仰 D. 图(b):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 ‎【答案】D ‎【解析】‎ 图(a)反映是天主教会的主张;图(b)反映的是路德教的主张。A、B两项符合图(b)的内容;天主教徒和路德教都主张信仰上帝,C项本身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 ‎9. “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他们”是指(  )‎ A. 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 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 C. 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者 D. 18世纪中叶的启蒙思想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否定一切权威,主张理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应该为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选D项。A与B强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但并没有反专制和强调民主、自由、平等。马克思主义则批判资产阶级文明,故C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核心思想 ‎10.罗马教皇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宣布为“异端邪说”。连马丁·路德也讽刺哥白尼说:“今 天喜欢卖弄聪明的人总爱选出一些新花样,并且认为凡是自己干的总是好的。只有傻瓜才把整个天文学推翻呢!”。这表明( )‎ A. 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本质相同 B. 宗教改革与科学进步背道而驰 C. 自然科学阻碍宗教改革的开展 D. 自然科学有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是罗马教皇和马丁路德都否定哥白尼的“日心说”,这反映了自然科学受到神学的束缚,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信息,故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改革与科学进步背道而驰,故B项错误;自然科学阻碍宗教改革的开展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事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罗马教皇和马丁路德都否定哥白尼的“日心说”,这反映的本质是天主教神学对自然科学的制约和束缚。‎ ‎11.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 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源在于四大发明的传入 C.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D. 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材料只是说明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在推动欧洲向近代化迈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说法绝对,夸大了四大发明在欧洲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 ‎12.中国传统文艺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B. 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C. 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D. 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D ‎【解析】‎ 宋代的风俗画是以写实为主,反映世俗的审美情趣。士大夫文人画的特点是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3.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 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京剧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寓褒贬、别善恶”体现了社会评价和教化功能,这说明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京剧脸谱艺术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故A项错误;“寓褒贬、别善恶”也不能说明社会伦理秩序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京剧艺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故选B。‎ ‎14.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 宋朝以后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 B.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可以看出书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不同的需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的对文化的统治和科举的态度,故AD项排除;材料书坊主要满足一般市民的需要,通俗易懂的有市场,但是纯粹的文人的东西不一定符合市民的需要,故C项排除。‎ ‎15.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宋代儒家所形成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于宋明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这说明 A. 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 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 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 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宋代儒家……对于宋明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说明宋代儒学对古代科学研究有重要影响,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我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忽视理论研究,排除B;材料表明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研究影响很大,并非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C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宋代儒家……对于宋明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准确解读,紧扣材料分析解读即可。‎ ‎16.“它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这里的“它”是指 A. 飞梭 B. 万能蒸汽机 C. 蒸汽机车 D. 汽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可知,这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即制造出的万能蒸汽机,打破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依赖,答案为B;飞梭发明能提高织布速度,不能产生动力,A错误;CD都是利用了万能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排除。‎ ‎17. 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 电以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当中 B. 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C. 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 “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答案】A ‎【解析】‎ 电是 “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说明电已经服务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了,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排除法,排除法运用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要排除;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要排除;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的选项要排除。本题中的BCD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8.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火车发明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1814年;电话是美国人贝尔在1876年发明的;飞机是1903年由莱特兄弟发明的,后来投入民用,有了空姐;互联网真正为人们使用20世纪70年代,故按照时间顺序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某科学家的墓志铭这样写道:“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潮汐……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人类之光。”该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 B. 开普勒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海王星、天王星等的发现是在牛顿力学体系的指导下发现的,证明了科学理论的预见性,还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材料揭示了这一成果。伽利略是落体理论;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故选C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认识史上的飞跃 ‎20. 爱因斯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某物理学理论评价说:“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 A. 说明了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B. 说明了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与本身的分布状态 C. 与物理学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一致的 D.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等信息可判断符合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特点,据所学可知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D项正确;“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故A项排除;“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和本身的分布状态”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故B项正确;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与量子论相冲突的,故C项排除。‎ ‎21.西方学者认为,在达尔文之前,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者是业余爱好者和神职人员,研究主要局限于物种的划分。达尔文和进化论的贡献,就像牛顿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贡献一样,将有机生命从宗教制度中解放出来。“现在,上帝只是一个旁观者……人类的思想和创造愈发重要了。”据材料判断,达尔文和进化论的贡献是 A. 否定了教会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 B. 促进了物理学和天文学发展 C. 打破了教会对生物学研究的垄断 D. 确立了理性主义的思想观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将有机生命从宗教制度中解放出来”、“上帝只是一个旁观者”等信息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A项正确;进化论是生物学的成就,B项错误;根据“达尔文之前,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者是业余爱好者和神职人员”可知教会并未垄断生物学研究,C项错误;启蒙运动确立了理性主义的思想观念,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达尔文 ‎2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下列口号或学习内容按阶段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师夷长技 ‎②维新变法 ‎③文学革命 ‎④创立民国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③①‎ ‎【答案】C ‎【解析】‎ 夷长技是鸦片战争之后 ;②维新变法时19世纪末期;③文学革命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④创立民国是1912年辛亥革命时期,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23.“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相继以失败告终,国人同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文化领域中,学校与科举、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间的争论愈演愈烈,反对封建统治、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明和要求富国强兵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文化领域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B.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C. 外国列强侵略加深 D. 清政府守旧势力的不断反扑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导致人们对西方的经济模式,充满希望,所以才会日益高涨,故选A;BCD是重要原因,但从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不断发展,故排除。‎ ‎24.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 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 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 ‎25.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戊戌变法 C. 洋务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可知,钱穆意在强调政治制度与本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国情。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结果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中国无法成功,故选B;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C;新文化运动主张对传统一概否定,排除D。‎ ‎26.孙中山强调“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自然也“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洲人不会阻碍革命,革命党人则“决无寻仇之理”。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汉族政权 B. 推翻满族政权是因为满洲人阻碍革命 C. 是狭隘的民族观,带有种族复仇色彩 D. 以革命的形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可知孙中山反对是满族贵族,依据“如果满洲人不会阻碍革命,革命党人则‘决无寻仇之理’”可知,孙中山主张以革命形式推翻满族贵族的反动统治,故D正确;孙中山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反对满族贵族的反动统治,并非反对“满洲人”,排除B;根据“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可知孙中山只是反对是满族贵族,无法体现“狭隘的民族观”,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洲人不会阻碍革命,革命党人则‘决无寻仇之理’”,联系所学孙中山的思想分析解答。‎ ‎27.史学界认为:新三民主义的重要问题是认识到了民族的敌人,明确指出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这里的“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 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B. 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 C. 突出了无产阶级的重要作用 D. 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革命理论 ‎【答案】B ‎【解析】‎ 结合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题干中“民族的敌人”可知,材料强调新三民主义“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故B项正确;AD项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排除;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故C项错误。‎ ‎28.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 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 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礼教的危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封建礼教摧残妇女的典型。B指的是文体形式;鲁迅批判的是封建礼教,故不选C;D说法为鲁迅对祥林嫂的态度,故不选。所以本题答案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 ‎29.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可知,主要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原因的理解,联系所学知识传播原因大致有:一是缺乏真正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思想武器;二是俄国与中国国情相似但十月革命却取得成功。①②③属于前者,④属于后者,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0.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D.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可以顺利达到目的的顺序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结合所学可知,“变革人心”应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改变政令”应该指的是辛亥革命,“达到有形的物质”应该指的是洋务运动,故选C;AD顺序完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中的后两个顺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通过阅读题干,可以得出日本学者主张的近代化顺序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也就是先改变思想文化,然后进行制度革新,最后则是科技的进步,然后结合所学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引用材料三中原文,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答案】(1)因素:民心的得失。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 ‎(2)关键:正君心。途径:存天理,灭人欲。‎ 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认识:限制君权。‎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即可回答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的得失。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 ‎(2)据材料二“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是神化君权;警诫君主。‎ ‎(3)据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正君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存天理,灭人欲。‎ ‎(4)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5)本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共同认识是限制君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二 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岳麓版、人教版教科书内容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蒙娜丽莎》 《西斯廷圣母》‎ 材料四 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 材料五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据材料一、二,指出智者学派对“人”的认识。‎ ‎(2)据材料四,指出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据材料五,概括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1)认识:人是社会的人,应遵从法律和社会习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神权。‎ ‎(3)思想: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宣扬平等人权;强调理性。‎ ‎(4)第一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时期。特征:强调人的个性价值,自由享乐,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第二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特征:反对神权和宗教桎梏,崇尚科学,平等自由,关注人的世俗生活。‎ 第三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特征:理性、科学;人权、法制;自由平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裹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可知:人是社会的人,应遵从法律和社会习俗;根据材料“追求所有人平等”可知是所有人平等。‎ ‎(2)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文字“世俗的权利……不要加以任何的限制”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神权。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反封建,反对宗教的繁琐仪式和教皇特权地位,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3)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体现了反对禁欲,张扬个性、享受生活;材料“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体现了人生来是平等的;材料“人是生而自由的”体现了自由平等、人权;材料“对运用自己的理智”体现了人非工具的理性批判精神。‎ ‎(4)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阶段的划分。材料一和二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智者学派和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为代表,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材料三和四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主要是反对神权和宗教桎梏,崇尚科学,平等自由,关注入的世俗生活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材料五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是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主义批判封建制度和教权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观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作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 ‎【名师点晴】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1)含义:西方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从智者运动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都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人为本的精神主要体现为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关注人生的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等。‎ ‎(2)西方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具体各不相同:古希腊智者运动主张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文艺复兴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宣扬人的个性解放,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主张法治;对未来社会进行了设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3)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与当时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从政治折射点看: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与教权的束缚,政治上取得自己的政治地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下爆发的。‎ 从经济折射点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和争夺密切相关,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长的历程。‎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思想主张的概称。‎ ‎(2)根据材料四,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结合五则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 ‎【答案】(1)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三:三民主义 共同点: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或答走资本主义道路)‎ 不同点:材料二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材料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旗帜:民主与科学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①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②康梁维新派和孙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③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倡导民主和科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④中国人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的内容和出处来回答。根据材料一“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可知出自《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三“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可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2)根据“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可知新文化运动中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3)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总结材料一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材料二康梁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四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倡导民主和科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材料五为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