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人人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 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铁序 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 政治权小依据血缘亲疏 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答案】B ‎【解析】A.上一级对下一级可以使用亲属的称谓,这说明维护宗法关系,但是下级对上级只能使用政治称谓,这并未表明维护宗法等级关系,故排除; B.上一级对下一级可以使用亲属的称谓,这说明维护宗法关系,但是下级对上级只能使用政治称谓,这说明政治等级关系高于宗法关系,故正确; C.题干中并未涉及权力大小与血缘亲疏的关系,故排除; D.题干中也未涉及异姓贵族的内容,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2. 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促进了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从材料“雅言……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中可以分析出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故D项正确。 AC项是秦朝时出现的,排除。 B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先秦时期雅言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雅言……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先秦时期雅言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兼并严重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 社会环境稳定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从西周的一人耕十亩到战国的耕百亩,可看出耕地的数量增幅很大,这主要得益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即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乱时期,并不稳定,故C项错误。 材料都反映的是一人耕种土地,无法反映材料这一变化的原因,故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进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结合所学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 本题据此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结合所学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 ‎ 1. 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意在(  )‎ A. 调解诸侯纷争 B. 反对争霸战争 C. 规范社会秩序 D. 恢复周王权威 ‎【答案】C ‎【解析】A.调解诸侯纷争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规范社会秩序,并不是强调反对争霸战争。 C.从题干材料“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可知,孟子倡导上下有序的礼治,故C正确; D.恢复周王的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 2. 据春秋时《诗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地区。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 A.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 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C. 争霸战争渐趋缓和 D. 统治疆域急剧扩大 ‎【答案】A ‎【解析】A.根据“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可知,禹治水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说明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C.材料也看不出争霸战争渐趋缓,排除C; D.选项中“急剧扩大”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统一特点,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特点,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对地理知识认识的特征。 ‎ 3. 下表秦朝九卿职能 名称 职能 名称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教化 宗正 皇室宗族 郎中令 宫中警卫 治粟内史 租税、财政 卫尉 宫门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廷尉 司法、首都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典客 少数民族 表反映的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家国同构 D. 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由三公九卿职能看出,九卿中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都是围绕皇室的家室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故C正确。 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选拔和任命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反映出家国同构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如图为西汉初期行政区划制度。 这种制度(  )‎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完全承袭了秦朝地方制度 C. 导致了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西汉初期行政区划制度图示看出,地方行政区划既有郡县,又有王国、侯国,反映的是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下,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故C正确,D错误。 中央对王国、侯国不是垂直管理,A错误。 “完全承袭了秦朝地方制度”明显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有“郡”,“王国”。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外朝制度的确立 B. 大一统局面形成 C.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选官制度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武帝时多位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结合所学,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故A项正确。 汉初就已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故B项错误。 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涉及思想领域,与削弱丞相权力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削弱丞相权力无必然联系,故D 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要求子女成年后强制分家;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一变化说明(  )‎ A. 家庭个体经营方式改变 B. 儒家伦理道德强化 C. 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D.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由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结合所学,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父母在不分异”体现儒家的孝道,故B项正确; 秦朝和汉朝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无法体现材料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田庄经济”,排除C; 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父母在不分异”。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 ‎ 2.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可知本该由国家处理的“还”和“授”演变为在家庭内部实行,实际上形成了土地私有化的情形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AC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 B项皇权的衰落与授田无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北魏均田制的相关内容的了解,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南北朝时期,南朝史书中多称北方政权为“索虏”,而北朝史书中又称南方政权为“岛夷”。到唐代,官修史书将南北朝诸帝均列入了帝纪。唐代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突破华夷观念 B. 维护国家的统一 C. 促进民族融合 D. 彰显政权正统性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是华夏正统,北朝骂南朝为岛夷,南朝骂北朝为索虏,到唐代,官修史书将南北朝诸帝均列入了帝纪,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 正确; 材料并未突破华夷观念,而且不符合题意,排除A; 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材料表明淡化了南朝和北朝政权正统性,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需要掌握唐朝在官修史书方面措施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唐朝在官修史书方面措施的目的,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绘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历史的信息。如图是唐代马球图壁画(局部)。据此能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 ‎ A. 唐代娱乐方式丰富多样 B. 马球在唐代民间的普及 C. 唐代已出现了马球运动 D. 马球起源于中国的唐代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壁画只能说明唐代已出现了马球运动,故C正确。 图片只是反映马球运动,无法体现娱乐方式丰富多样,故A错误。 马球图壁画只能说明唐代已出现了马球运动,无法判定是否在民间普及,故B错误。 材料中未揭示马球起源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抓住关键信息是“唐代马球图壁画”,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和图片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司马光意在(  )‎ A.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 B. 希望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 C. 批判三家分晋对礼制的僭越 D. 为支持变法提供历史依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可知,因为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一事件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故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礼制被破坏,并非希望实行分封制,故B错误。 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能说明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排除。 北宋司马光反对变法,故D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西周分封制瓦解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西周分封制瓦解的影响和司马光的阶级立场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西周分封制瓦解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如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此可知,当时(  ) ‎ ‎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家庭手工业经济走向衰败 ‎【答案】B ‎【解析】依据图表可知,国家收入中钱币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与材料时间“唐宋”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和图表中并没有体现出地理方位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C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且家庭手工业逐渐衰落与唐宋时期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本题考查对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答案】D ‎【解析】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孟子》等四书进行集注,并作为理学的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从而提高了“四书”地位,故D项正确; 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故A错误; 儒学并没有糅合诸子学说,故B项错误; 科举制度创立是隋朝,故D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南宋时期,朱熹集成四书,并作注释,在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后,四书成为儒家经典教科书。 ‎ 1. 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这反映元朝(  )‎ A. 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 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C. 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 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A.完全融合说法绝对; B.《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把该书作为考试内容,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控制来为政治统治服务,故B项正确; C.与材料选拔考试内容没有关系; D.提高地位显然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儒家思想在元朝发展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元朝科举制度的特征。 ‎ 2. 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 A.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 阁臣权力有限 C. 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 深受皇权控制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没有自己的印章,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小。 C.材料与办事效率无关。 D.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的特征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内阁的设置情况和职权特征,还要搞清楚内阁制度与皇权专制之间的关系。 ‎ 3.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李贽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与戴震的“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一致,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李贽主张: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 1.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这一现象(  )‎ A. 淡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B. 改变了商人重利轻义的观念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答案】D ‎【解析】根据“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可知,明清富商把财富用以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影响扩大再生产,阻碍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D正确。 材料现象正是重农抑商观念影响的结果,A错误。 B不符合史实,不符合材料“并保护其利益”,排除B。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演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反映出当时(  )‎ A. 小说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 B. 印刷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 C. 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商业化趋向 D. 文学作品迎合市民阶层需求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戏曲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对文化的需求,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为了迎合市民阶层需求,故D正确。 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故排除。 B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开始出现商业化趋向”,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 经济发展落后 B. 贫富差别不大 C. 城邦意识至上 D. 人文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富人和穷人住着几乎相同的房子,反映当时雅典公民社会观念平等;而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则反映了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故C正确; A材料未涉及,排除; B与“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不符,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 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等,运用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即可得出观念平等、城邦至上的信息。 ‎ 1. 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引申指户籍中的“家长”,因为起初只有家长具有权力能力。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这表明罗马法(  )‎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答案】C ‎【解析】根据“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可知,罗马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平等理念得以落实”,排除B; 材料信息与私法精神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 ‎ 2.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在商讨远征西西里过程中,亚西比德通过演说使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出征后,反对派让公民大会追查亚西比德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 A. 公民大会具有灵活性 B. 公民参政意识基本丧失 C. 公民大会被政客操纵 D. 公民坚持了正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一方面,仅凭一个演说家的煽动公民大会就可以贸然批准一项远征计划;另一方面,仅凭阴谋家的一面之词公民大会就可以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别人定罪。这充分说明了雅典公民大会的决策的非理性,公民大会被政客操纵,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大会被政客操纵,材料并非强调公民大会具有灵活性,故A项错误; 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大会被政客操纵,无法体现公民坚持了正义的原则,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雅典公民大会在商讨远征西西里过程中,亚西比德通过演说使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出征后,反对派让公民大会追查亚西比德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 3. 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都有浪漫主义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到人间寻欢作乐,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这反应希腊(  )‎ A. 强调公民中的精英治国 B. 缺失理性主义精神 C. 城邦至高无上地位衰落 D.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古希腊没有精英治国的思想,故A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古希腊缺失理性主义精神,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城邦,故C错误。 根据材料“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都有浪漫主义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到人间寻欢作乐,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可知,希腊神话带有一定的追求人生幸福的人文主义精神,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需要掌握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解题的关键是对“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都有浪漫主义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到人间寻欢作乐,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为逃避战祸,中原的汉族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又建立了东晋政权,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数移民。但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偏僻地方。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 --摘编自葛剑雄等主编《简明中国移民史》材料二:清代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的流迁。清代的人口流迁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类似情形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因战争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因素所致,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当导致人口流迁的因素消失后,流出人口又大部分返回故里。在清代,则主要出于经济原因,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云南的采矿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广西也接纳了大批客民在此经商或垦荒种地。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流向台湾和海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态势,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关于态势:根据“中原的汉族纷纷外迁”得出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根据“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得出北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根据“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偏僻地方”得出战乱地区向和平地区迁移;根据“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得出向政治中心迁移。关于意义:可从促进南方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和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关于特点:根据“主要出于经济原因,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得出经济是主因;根据“由于生活压力,被迫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得出移出后居住稳定,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移民;根据“还有一部分人口流向台湾和海外”得出向海外移民。关于原因:根据“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得出原居地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根据“云南的采矿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广西也接纳了大批客民在此经商或垦荒种地”得出迁移地资源丰富,有更多发展机会;根据所学,清代人口迁移还有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故答案为: (1‎ ‎)态势: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北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战乱地区向和平地区迁移;向政治中心迁移。意义: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认同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2)特点:经济是主因;移出后居住稳定;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移民;向海外移民原因:原居地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迁移地资源丰富,有更多发展机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屯垦戍边政策)。‎ ‎【解析】(1)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中原的汉族纷纷外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清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主要出于经济原因,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根据“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结合所学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拟出论题:西汉大一统与董仲舒儒学。然后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重新改造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大一统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最后得出结论: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统治思想,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论题:西汉大一统与董仲舒儒学。西汉初年,国家实现统一和经济恢复发展,董仲舒重新改造儒学,将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杂糅,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这些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大一统的需要,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由此可见,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统治思想,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就是现在是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 2. 材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系统地改革了中枢行政设置。仿效唐制恢复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国家政事“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利。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共同处理政事。这种安排,把宰相与三省职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位宰相依政务处理的程序分工,分掌出令、审覆,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使得决策权力的运行更为慎重;而宰相、执政共掌行政实施权,又使其有莅临政务与协调处置的充足机会。元丰改制之后,尚书省成为政务运行的重心所在,宰执议事即在尚书都堂进行。 --‎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的元丰改制。‎ ‎【答案】(1)本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仿效唐制恢复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可以得出效仿唐制;根据材料“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利”可以得出分割中枢权利;根据材料“把宰相与三省职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位宰相依政务处理的程序分工”可以得出力求实名相符、责权分明,突出制衡机制;根据材料“尚书省成为政务运行的重心所在”可以得出尚书省是政务重心。 (2)本小问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矫正了官职分离局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突出权力制衡,加强了皇权等角度总结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效仿唐制;分割中枢权利;力求实名相符、责权分明;突出制衡机制;尚书省是政务重心。 (2)影响:矫正了官职分离局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突出权力制衡,加强了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和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北宋元丰改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材料:1907年,因受徐锡麟案株连,秋瑾被官府处死,但当时民间并不认为秋瑾是革命党人。在秋瑾被处死后,其革命家形象得到了历代革命领袖的认同,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曾为纪念她题词,各种民间与政府的纪念活动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自秋瑾去世至今,学界已发表有关秋瑾的论文二百多篇,出版各种传记、年谱、普及读物及资料集50种左右,这些研究与介绍的文字,不但数量甚多,而且时间上连绵不断。在秋瑾就义后,以她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戏曲和电视电影等也连续刊出,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获得民众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在所有的诸种历史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 --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作用。‎ ‎【答案】(1)本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其革命家形象得到了历代革命领袖的认同,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曾为纪念她题词”可以得出革命领导人和纪念活动的强化;根据材料“学界已发表有关秋瑾的论文二百多篇”可以得出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根据材料“以她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戏曲和电视电影等也连续刊出,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可以得出文艺作品的塑造;根据材料“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可以得出秋瑾本身的革命精神;根据材料“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可以得出秋瑾女性性别的特殊意义。 (2)本小问的作用,根据材料“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可以得出固化了历史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适应了革命发展的需要,鼓舞了近代中国的革命斗争。 故答案为: (1)革命领导人和纪念活动的强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艺作品的塑造;秋瑾本身的革命精神;秋瑾女性性别的特殊意义。 (2)固化了历史人物形象;适应了革命发展的需要;鼓舞了近代中国的革命斗争。‎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考查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原因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