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周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周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这反映出,齐国崛起得益于 A.注重事功的观念 B.工商皆本的思想 C.开拓进取的精神 D.贵族特权的废除 ‎2.公元前524年,卜筮预测郑国将遭大火,劝子产用瓘斝玉瓒禳灾,子产以“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理由加以拒绝。这一记载表明子产 A.对宗教迷信活动持怀疑的态度 B.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趋于理性 C.关注社会现实而忽视伦理道德 D.致力于维护世俗的道德规范 ‎ ‎3.汉代,国有土地中的可耕地称为“公田”。两汉时期,存在一种“赋民公田”的特殊形式,即把公田无偿地给予贫民耕种。“赋民公田”的实行 A.有效地遏制了地主的土地兼并 B.有利于小农经济恢复和发展 ‎ C.消除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D.保障了封建王朝的财政税收 ‎4.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许多在汉代无需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在唐代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5.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传言的记述,不同史料的记载是不一样的。‎ 史料 出处 太祖生洛阳夹马营。生之夕,光照一室,胞衣如菡萏,营前三日香。至今人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 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 我太祖之生,盖天成二年丁亥岁也。祥光瑞采,流为精英。异芳幽馥,郁为神气。‎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宋史·太祖本纪》‎ 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上降生于洛阳太内甲马营。神光满室,异香不散,体被金色,三日而变。‎ 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 由上表可知 A.宋太祖出生时身体确有异香 B.后世史料对前代记载具有真实性 C.宋代政教合一推动传言传播 D.传言满足了帝王神化皇权的需求 ‎6.元代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据此可知,元朝 A.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严密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 ‎7.嘉靖朝的《广东通志初稿》中记载:“我朝互市,立市舶提举司以主诸番入贡。旧制应入贡番,先给与符簿。凡及至,三司与合符,视其表文、方物无伪,乃津送入京。”这说明明朝 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管理 B.政府严格限制私人贸易活动 C.政府大力发展官方贸易 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8.清代康熙年间,随着内河航运发展,地方政府开始在长江中上游夔州至夷陵州一线险滩处设立救生红船,每船有数名水手,专门负责落水、遇难乘客的救助和安葬,不收取费用。红船由地方士绅、商帮和政府共同维护管理。这一制度 A.奠定了清代宗族福利制度基础 B.推动社会基层公益事业的发展 C.反映了政府对商人逐利的认同 D.提供了商帮跨区域贸易的保障 ‎ ‎9.《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明确规定以后的中国官方文书中不能再出现“夷”字,清朝皇帝还要“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钞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这一规定表明 A.清廷在外交上开始改变华夷观念 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C.列强在对华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 D.列强侵华利于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10.1853年,清政府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1854年起,捐厘行业渐次增多,遍及百货,抽捐地区也渐次扩展到扬州和通州(今南通)两府所属各地。清政府此举 A.严格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款 C.有效地控制了江南地区 D.为壮大洋务运动筹集资金 ‎11.据记载,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各大报纸以《论日高时局》《论战事将成》为题纷纷发表政论,揭露日本侵占朝鲜的政治意图;甲午战争期间,《点石斋画报》刊载了以反侵略战争为主题的时事画近百幅。这说明当时的报刊 A.制造虚假新闻以牟利 B.引导了社会舆论的最终走向 C.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D.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12.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前后有20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形成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第二次热潮。学生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A.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 B.表明国人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C.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D.说明向西方学习成社会共识 ‎13.1936年,陕甘宁边区没收地主和富农财产602 858元,1938年下降至39 500元,1939年下降到10 700元。这一现象说明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B.边区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C.中共欲废除封建地主剥削 D.中共注重维护统一战线 ‎14.据统计,1949年,私营工业(不包括个体手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但其产值却占工业总产值的48.7%。在吸纳城市就业方面,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比重达到95.53%。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建国初期 A.恢复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性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C.私营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D.国民经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5.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开展“精简城镇人口”,把原本已经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大量地迁移到农村。这次精简工作的背景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三年经济困难的出现 C.“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D.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6.‎ 表 1980—2001年上海八大消费性支出构成比例(%)‎ 消费项目 ‎1980‎ ‎1985‎ ‎1992‎ ‎1997‎ ‎2001‎ ‎1.食品 ‎62.64‎ ‎57.63‎ ‎55.75‎ ‎51.49‎ ‎43.75‎ ‎2.衣着 ‎14.45‎ ‎16.7‎ ‎11.14‎ ‎8.08‎ ‎6.18‎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8.65‎ ‎6.87‎ ‎4.医疗保健 ‎2.89‎ ‎5.97‎ ‎5.交通通信 ‎22.91‎ ‎25.67‎ ‎33.11‎ ‎5.56‎ ‎9.37‎ ‎6.娱乐教育文化 ‎11.49‎ ‎13.92‎ ‎7.居住 ‎7.91‎ ‎7.85‎ ‎8.杂项商品和服务 ‎3.93‎ ‎6.09‎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年鉴(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002年)。‎ 据上表可知,改革开放后上海 A.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B.消费观念仍旧落后 C.消费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D.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17.由于希腊城邦是一个熟人社会,官员们的行为几乎被置于城邦公民的聚光灯下,受贿很难不被发现,大部分人也只能严格在法律和职权范围内行事,难有受贿的机会。据此推知,雅典 A.五百人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 B.民主监督的制度流于形式 C.直接民主避免了贪污和受贿 D.民主政治具有公开性特征 ‎18.有学者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对于受压迫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该学者认为罗马法 A.拥有完备的体系 B.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C.司法程序较完善 D.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19.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发表讲演指出,英、美等西方强国虽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仅富有,而且很强大,但是,贫富不均,差别太大,因为“享幸福的只有少数资本家,受痛苦的尚有多数工人,自然不能相安无事”。基于此,孙中山坚持 A.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C.继续实行社会革命 D.应实现耕者有其田 ‎20.19世纪后半期,洋务官僚创办了40余家民用企业,其中官办13家,官督商办9家,官商合办2家,另有22家请求官府批准,挂着官督商办招牌,实由商人经营。由此可见 A.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环境尚需规范 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得以改变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受到遏制 ‎21.据统计,1949年,私营工业(不包括个体手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但其产值却占工业总产值的48.7%。在吸纳城市就业方面,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比重达到 ‎95.53%。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A.建国初恢复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性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C.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国民经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2.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指出:“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天下岂有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之弗能养,而待养于人者哉!”这意在说明 A.儒家思想日臻完善 B.天理与人欲相互对立 C.学者应以治本为生 D.明代读书极具功利性 ‎23.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指出:“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这表明当时 A.改革开放遭遇思想障碍 B.左倾错误思想有待清除 C.实事求是原则重新确立 D.真理标准讨论方兴未艾 ‎24.罗马法规定,某人从事建筑活动,无论是对房屋进行加高,或是在房屋上建造观景的窗户,或是新建一座房屋,或是修复旧的房屋,只要他的房屋与邻居房屋保持12步的距离即为合法。由此可见,罗马法 A.注重保护罗马公民私有产权 B.积极协调罗马社会内部矛盾 C.从公共利益角度限制所有权 D.采取措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 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摘编自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说明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20年以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主义时代”,“希望以某种主义去指导、规范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活动”。在“思想纷争”思维背后,往往都牵涉到对“主义”的不同选择,思想与政治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李大钊指出:“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同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 ‎ ‎——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等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中国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5、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庆历四年,知制诰欧阳修等人起草并颁布貢举新制,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陈植锷在《北宋文化史论述》中对庆历科场新制的内容作一详细的录入:进士(省试)试三场,不改封弥、誊录制度。考试顺序为: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次论一道;再诗赋各一道。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关于各场的评判标准:初场引试策,先次考校。内有文辞鄙恶者,对所问不备者(谓十事有五项以上不对者),误引事迹者(谓十事误引五项以上者),虽能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等,并不更考论。对于论,内有不识题者,文辞鄙恶者,误引始者(十事误引三项以上者),虽有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亦不更考诗赋。第三场诗赋毕,将存留策、论卷子上与诗赋通考定去留。合格荐名者,出榜告示。‎ ‎——摘编自许洪波《宋初科考与文赋——以欧阳修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及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9分)‎ 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B C D B A B C B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B C D D C A ‎ A C B C ‎25.【答案】(1)内涵:义利相互依存,对立而统一;义利构筑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贵义重利,追求正当的利益;取利于义,以义为本。(8分)‎ 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筑和谐的社会关系。(4分)‎ ‎(2)历史背景:西方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传入;近代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影响;近代维新思想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9分,答出三点即可)‎ ‎(3)适应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众价值观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纯化社会风气和规范社会秩序。(4分,答出两点即可)‎ ‎26.【答案】示例 论题: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理性选择。‎ 阐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之路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从旧式农民战争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自救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它们都不能救中国,中国救亡图存急需新的思想武器和先进理论。‎ 此后,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以探索救国道路。正在新文化运动进行中,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转向以俄为师,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 由此可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12分)‎ ‎27.(1)内容:规定了考试顺序、评判标准、方法。特点:重策论轻诗赋、重思考轻记忆。(6分)‎ ‎(2)影响:开启了以策论为重的新时代;有利于激发读书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儒学复兴;使科举制得到完善。(9 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