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拉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拉练历史试题 Word版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拉练历史试题 ‎ ‎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 A.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B.抑制了君权的集中 C.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D.可以有效管理地方 ‎2、《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粵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 ( )‎ A.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 B.特别注意产品生产地域分布 C.导致各地经济交往密切 D.呈现出产品区域化发展特征 ‎3、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4、从战国时代开始,汉字出现了分场合使用的不同书体。一种是祭祀用书体,笔画比较繁琐;另一种是文书行政用的书体,笔画比较简略。据此可知,秦朝所统一的文字是( )‎ A.作为中央集权管理手段的文书行政书体 B.作为大一统国家象征符号的祭祀用书体 C.反映皇帝好大喜功而用笔画繁琐的篆书 D.基于方便推广考虑选择笔画简略的隶书 ‎5、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6、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 A.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7、《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9、《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记述 文献出处 ‎“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回纥传》‎ ‎“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10、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 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11、北宋时期,四川交子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人民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备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多发行一界交子,却并不按惯例把老一界交子回收回去,据此可知( )‎ A.北宋政府重视商业活动,满足市场的货币需求 B.北宋政府利用纸币,制造通胀,攫取民间财富 C.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 D.北宋政府增发纸币,准备向全国推广四川经验 ‎12、《梦粱录》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表明宋代( )‎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13、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 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4、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 )‎ 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 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15、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16、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D.内阁对皇权有效的制约 ‎17、中国瓷器名扬海内外,在《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18、明末清初儒生对理学的反思,除了集中在朋党之争和清谈误国之外,矛头主要指向理学的空谈心性。顾炎武指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造成了“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顾炎武 ( ) ‎ A.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积极准备“反清复明”‎ B.认为儒生清谈误国,号召“股肱”勤于政务 C.认为朋党争于意气,呼吁“爪牙”忠于国事 D.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主张士人“经世致用”‎ ‎19、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 A.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 ‎20、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做了如下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2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 )‎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22、“《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 A.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D.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2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评论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一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天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24、学者魏斐德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现代化部门都被隔绝在办事流程、方式和仪式都数百年不变的传统官僚机构之外;实际主持洋务项目的地方督抚的幕僚也被隔离在了既有官僚体制之外。这一现象说明( )‎ A.洋务派试图另起炉灶,彻底改造原有体制 B.顽固派力图阻挠改革,想方设法杜绝新因素 C.洋务运动既有开创性,又有迫于形势的局限性 D.晚清政府因循守旧,千方百计破坏洋务活动 ‎25、“……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的这场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 ( )‎ A.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 B.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26、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27、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 )‎ A.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 B.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 D.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28、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29、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其政治寓意是 ( )‎ 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0、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 C.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开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反清独立 ‎31、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32、“今虽新政治之建设,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33、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4、“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如图为其商标)。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5、下表是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情况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军阀混战影响民族工业 C.火柴厂投资增长迅速致使火柴进口减少 D.一战后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挤民族工业 ‎36、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免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有误的是( )‎ A.大兔子:担任北大校长,采取”兼容井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 B.中兔子: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C.小兔子:提倡以文言文代替白话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D.三只兔子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领了五四运动 ‎37、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38、1919年,天津《大公报》刊文称:“达官伟人,以及稍有几文臭钱者,莫不鄙视人力车、马车,而以高坐汽车为阔绰。驾驶者又夙无经验,恃其坐主之有势力财力,横行乱骋。在坐车者自觉御风而行,非常得意,而贫苦人民,彳亍街头,被蹂躏于飞轮之下,时有所闻,良可痛也。”材料表明( )‎ A.近代报刊最先在天津出现 B.中国人对近代交通工具具有排斥性 C.汽车的引进引发了社会问题 D.天津是近代交通变革的先行者 ‎39、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40、下面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3分,42题15分,43题12分)‎ ‎4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李庆西《最后的儒者》‎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3分)‎ ‎42、(15分)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蛮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到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权”话语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3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19世纪末 --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民众地位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材料中三个问题的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4分)‎ ‎4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现象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公元10~12世纪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公元14~18世纪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房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可以任选一个特定时段历史现象拟定具体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9.4.18高二期中考前拉练历史试题答案 1. B【详解】根据题干“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 领主”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在各自辖区内有极大的自主权且世袭统治,上级领主无法干预下级领主辖区内部事务,不利于诸侯、卿大夫等君主权力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扩大统治疆域的作用,故排除。C项分封制下家国同构的国家意识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中关于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管理不足的表述相悖,故排除。‎ ‎2.D【详解】依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可以看出,各国的手工业各具特色,说明地域特色较为明显,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排除A;材料表明手工业产品地域特色较为明显,无法体现是否注意产品生产地域分布,排除B;材料表明手工业产品地域特色较为明显,在材料没有体现各地经济交往的信息,排除C。‎ ‎3.A【详解】:鲁国大夫从商受到斥责,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无关,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D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侧面反映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A项正确。‎ ‎4.A【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统一之后的文字,具体的知识点是文字的演变。根据知识秦统一之后所有的文字是篆书,具体而言是小篆。在战国文字中的篆书有两类,一种是笔画复杂的大篆有着明显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另一种是笔画相对简单的小篆,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材料推断秦朝的时候选用的笔画简单的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而统一文字也是加强统一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故先秦主要是中央集权管理文书行政用的故选择A选项;B选项祭祀用书体笔画复杂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C选项笔画繁琐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D选项统一之后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非隶书,故排除.‎ ‎5.C【详解】: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由材料中“男子都自称为“朕”到“朕”成为秦始皇的专用称谓,可见皇帝独尊的地位。故选C。‎ ‎6.A【详解】:材料中提到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而“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这对于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从而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A;题干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排除B;从俗而治相当于给了东方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排除C;题干只是提到地方治理的方法不同,而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排除D。‎ ‎7.A【详解】: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B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 ‎8.D【详解】:从材料中的“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可以分析得出,魏晋六朝时期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征,排除ABC项。‎ ‎9.A【详解】:据材料“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给事中不属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相权不可能与皇权相互制衡,皇权是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故选A。‎ 10.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都涉及人们穿着“纸衣”的前提条件是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故A正确。人们穿着“纸衣”并不能说明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排除B。“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说法过于绝对,且没有材料涉及百姓贫困,排除C。材料也无法体现纸衣成为唐宋流行服饰,排除D。‎ ‎11.B【详解】:本题主要是推断这次币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为了应对财政危机”我们可以推知这次发行新币却没有及时回收旧币是为了通过增发纸币缓解财政压力,但是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势必会造成滥发纸币通货膨胀。A选项将此次货币增发归类为经济行为,但是材料中体现为政治行为,故排除;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C选项不符合纸币增发的原因故排除;D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对于纸币增发原因的阐述,故排除.‎ ‎12.B【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商业的发展。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店铺悬挂字画和演奏音乐是为了促进商品销售,而不是社会时尚,不属于市民的娱乐活动,故排除A、C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故排除D项。根据“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可知宋代的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故选B。‎ ‎13.【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14. D【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和官吏,该说法为认识元朝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新的视角,D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矛盾,题干强调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和官吏,排除。题干知识强调元史专家箫启庆的认识,没有涉及不同学者的认识,排除B。题干强调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和官吏,无法体现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5.C【详解】: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A【详解】: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官僚们人浮于事、懒政怠政现象,根据“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可知,是政治体制自身存在严重弊端造成的,故答案为A项。明朝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朝代,而不是君主专制弱化,排除B项;明朝万历年间不存在宰相,C项说法错误,排除;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构成制约,排除D项。‎ ‎17.A【详解】:据材料记载:明清时期,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投放市场,B项错误;C、D材料没有涉及;故选A。‎ ‎18.D【详解】: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的思想,主要的做题方法是历史解释利用材料主旨排除干扰选项。本题的关键语句“矛头主要指向理学的空谈心性”可以推出顾炎武认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朋党和清谈而在于空谈心性A选项主旨在于反对君主专制而非空谈心性故排除,B选项的主旨在于清谈误国不在于空谈心性故排除;C选项的主旨在于朋党而非空谈心性,故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故正确。‎ ‎19.C【详解】: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体制走向僵化,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军机处设置的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的信息,军机人员的选用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选C;机要事务的保密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与军机人员的选用标准无关,排除D。‎ ‎20.D【详解】:‎ 从材料“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长期的战乱和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实力的强大;由此梁柏力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实力不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社会对商人的依赖较小,故D选项正确;A、C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商人地位的提高不可能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 ‎21.D【详解】:“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表明通过与英国的交涉,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D正确;A不符合材料,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卢坤并非夸大了形势的严重性,材料也无法体现卢坤的妥协性,C错误。‎ ‎22.A【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一个顺应近代化的挽救太平天国的救国方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正确的救国纲领不仅仅包括《资政新篇》,还有很多正确的救国纲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于时局的问题,《资政新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更没有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3.B【详解】:“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借助拜上帝教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斗争,但是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选B。A项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C项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D是代表进步力量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排除。‎ ‎24.C【详解】: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做题的方法是概括材料的信息。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推知,本则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在政府机构上的建树较少,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试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的技术,为此这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并未涉及顽固派的阻挠,故答案选择C。A选项不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精神,故排除;B选项并未涉及顽固派的阻挠,故排除;D选项,造成守旧的是洋务派而非晚清政府,故排除。‎ ‎25.B【详解】:根据“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结合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台湾等大片领土被割让,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此背景下掀起了维新运动,结果失败了,所以这场战争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是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B正确;A是《马关条约》巨额赔款的影响,不是《马关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C;戊戌政变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而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D错误。‎ ‎26.B【详解】:从材料“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中可以看出,随着史料的丰富,促进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研究,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最为真实可信”;C项说法错误,错在“依赖”;材料强调的是史料的作用,故D项排除。‎ ‎27.B【详解】: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写《孔子改制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B【详解】:材料中“1894年估计约有l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说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快速增长,尽管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暴力掠夺的方式的实现但这并不影响其对华经济侵略的收益,所以B项说法正确。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故C项错误。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 ‎29.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维护的是列强在华利益,C项符合题意,正确;漫画信息看不出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排除A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带来的影响,这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D。‎ ‎30.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可知是指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孙宝琦建议政府“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31.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追求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倡导节俭。再根据题干“根源”要求,可知C项属于经济方面,属于内部原因,最为根本,正确;A项属于外部客观原因,排除;B项属于思想观念的变化,不是根源,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故选C。‎ ‎32.C【详解】:据材料“1912年”、“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可知梁启超认为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当时已经推翻了清朝政府,故不存在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故D项排除。‎ ‎33.D【详解】: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A;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B;言论出版是否自由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错误C;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放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D。‎ ‎34.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依据题中的“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掀起一股“断发易服”的潮流,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选择B项。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A项不符合题意。广大人民群众凡帝爱国运动和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35.C【详解】:有表格数据看出,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不断增多,使火柴进口减少,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减轻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军阀混战不属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除D。‎ ‎3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故A正确,排除;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宣扬民主与科学,故B正确,排除;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领了五四运动,故D项正确,排除。‎ ‎37.D【详解】:十九世纪末,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时间不符,排除A。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思想文化早已传入中国,排除B。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但换来的是军阀专制,排除C。从材料“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可知,民国政体名存实亡,学习制度失败,此时更应该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这些更具有内核的东西才能拯救中国,故选D。‎ ‎38.‎ C【详解】:根据材料“横行乱骋……而贫苦人民,步行街头,被蹂躏于飞轮之下,时有所闻,良可痛也”可知,汽车的引进,导致了交通事故,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报刊最先在天津出现及天津最先进行交通工具的变革,排除A、D。材料只是表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无法表明他们排斥现代交通工具,排除B。‎ ‎39.D【详解】:题干史料主要反映的是1913—1922年人们对孔子的态度,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无法反应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可得出其以否定来推动救亡,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儒学的认识复杂多变,而不是不断深入,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反映了他对孔子及儒学的态度,由推崇到否定,再到反对排斥儒学,表明近代中国探索过程的曲折,故D项正确。‎ ‎40.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探索。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1)“硬件”: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软件”: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4分)‎ ‎(2)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分散和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6分)‎ ‎(3)原因:极端的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3分,任意其中三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通过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的建立和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制度。这种制度不断发展,明清时走向极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的“硬件”,联系所学可知,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联系所学可知,包括中外朝制度的建立和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 ‎(2)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实际上指的是如何加强皇权。联系所学可知,唐朝是通过三省六部制、清朝是通过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 ‎(3)出现材料三中奇怪现象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极端君主专制、八股取士、宋明理学等方面的影响来说明。‎ ‎42、答案(1)变化: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2分)‎ ‎(2)因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3分,任意3点即可)‎ ‎(3)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6分)‎ ‎(4)发展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1分)‎ 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3分)‎ 详解:(1)“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演变为“洋务”。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2)鸦片战争以前,人们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说明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变为接受。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4)本题考查了历史学界的两种史学观点:即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从近代化史观来看;这三个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从全球史观来看,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 ‎43、答案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促使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逐渐建立,百家争鸣出现,社会出现剧烈变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使儒学正统受到挑战,君主专制制度渐趋衰落,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也随之发生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