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老子》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A. 同情人民的疾苦 B. 倡导“无为而治”‎ C. 提倡辩证法思想 D. 主张“道法自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应的是老子的治国思想,A.同情人民的疾苦,与材料含义不符;C.提倡辩证法思想、D.主张“道法自然”是其哲学思想,可以排除,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体现是墨子的“兼爱”的主张,故选B。C项儒家“礼治”思想和D项墨家“非攻”思想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是孔子主张的“仁爱”,它是有等级性,没有墨子的“兼爱”有广泛性、包容性,故排除。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思想 ‎3.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4.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心外无物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故D正确。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朱熹的主张,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发明本心,故B排除。“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也不能体现心外无物,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5.‎ ‎ 中国古代长期将“礼”和“仪”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无“礼”便无“仪”,无“仪”不成“礼”。统治者高度重视关于“礼仪”方面的教化,其主要动机在于 A. 提升民众道德操守 B. 维护自身的特权地位 C.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D. 增强民族内在凝聚力 ‎【答案】B ‎【解析】古代重视“礼仪”方面的教化,因为“礼”是等级制度规范的标志,为了维护自身特权地位,要求遵循“礼”的教化,B正确;提高民众道德不是主要动机,A错误;社会和谐和民族凝聚力也不是统治者重视“礼”的作用,D错误。‎ ‎6. 顾炎武曾批评说,“夫百余年以来,为之学者,往往空言心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作者的主旨在于 A. 抨击宋学背离经世致用 B. 赞扬圣人为学平易可循 C. 感叹心性天道难以把握 D. 反思当时学者不求甚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体现了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经世致用思想,故A项正确;赞扬圣人为学平易可循不符合材料观点,故B项错误;感叹心性天道难以把握,属于表象,没有深入抨击宋明理学,故C项错误;反思当时学者不求甚解同样属于现象,没有体现顾炎武的本质意图,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7.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 重实用 B. 重理论 C. 重民众 D. 重实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可看出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科技的特点。‎ ‎8.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出现。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9.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这类小说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选项错误,“忠义”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这类“忠义”人物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宣扬宋明理学;D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 ‎10. 亚里士多德说:“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 A.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 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C. 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 D. 主张社会精英统治雅典 ‎【答案】B ‎11.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恩格斯的说法应该是强调新学说对旧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人文主义借助了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C项在于说明古希腊文化为近代人文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必然产物故符合要求。故答案为C项。A项在于说明经济对思想的决定关系,但启蒙思想没有借助古典文化,排除;B项说法错误;D项在于说明新的学说是法国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与材料不符。排除B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是起源,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宗教改革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使其得到成熟阶段。启蒙运动不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主张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 ‎12.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虽然同路德存在争论,但也有一些与路德相同的观点。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这一主张与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 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 B. 苦修不一定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C. 主张教随国定并实行宗教宽容 D. 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与发财致富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不需要苦修和事功,人文学者伊斯拉谟“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主张内心中要有上帝,二者观点相同,故B正确;A、C伊拉斯谟的思想无法体现,故排除A、C;D是加尔文的主张,故D错误。‎ ‎13. 罗伯特•E•勒纳在《西方文明史》中说:“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在此,勒纳强调的是 A. 科学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B. 科学思想实现了高度普及 C. 启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 世界的两种属性高度统一 ‎【答案】A ‎【解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说明科学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A正确;B中高度普及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并没有说明当时主流思想是启蒙运动思想,C错误;世界的两种属性高度统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14. 卢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A. 君权神授 B. 三权分立 C. 主权在民 D. 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说明人民主权的作用,C正确;A是启蒙运动家批判对象;B是孟德斯鸠思想主张;D是伏尔泰思想主张。‎ ‎15.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辨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与材料所述相一致的变革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 ‎【答案】C ‎........................‎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16.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 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 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 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 认为中国应该实行民主改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的信息可以看出赫德认为中国的教育没有培养出真正的经邦济世的人才,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弊端,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赫德 ‎17.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 A. 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 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C. 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 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没有体现关注底层民众,故B项错误;封建官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论悯其愚,不忍不教”“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体现了老百姓愚钝,市井之人油滑,对维新变法无动于衷,说明了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评价 ‎18. “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而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朋友呢?要根据对革命所持的态度而定,反对革命的人或者阶层是敌人,而支持革命的人或者阶层自然也就是朋友了。”毛泽东的该思想产生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文字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写于1925年,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A正确;B是1927-1937年;C是1937-1945年;D是1946-1949年。‎ ‎19.‎ ‎ 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下列关于这部著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发表于抗战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B.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C. 标志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 D. 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说明该书是《新民主主义论》,写于1942年,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D正确;A是1945年;B是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C是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0. 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A. 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 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 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事业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53年”和“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是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而调整高等院校的设置,故选D;要到956年我国政治环境才发生深刻的变化,排除B;C夸大个人因素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政策的信息,排除D。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 ‎21.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59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选B。其它ACD与材料不相符合。‎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追寻生命的起源·进化论 ‎22. 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认为 A. 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 B.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 C.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D.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文人画以表达情感为主,故A错误; 文人画和立体画派都是借助事物表达情感的,因此B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问题,故C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科学根据的问题,故排除D。‎ ‎23.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普朗克的量子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钱塘潮属于潮汐现象,是月球引力引起自然现象,符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解释,B正确;A主要是落体理论;C是物体微观领域现象;D是宏观物体高速运动状况研究。‎ 点睛: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24. “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说,其影响延及于世间一切之社会,一切之事业,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下列各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是 A. 为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依据 B.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C. 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D. 工业革命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勃兴 ‎【答案】A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启蒙运动的发生,A错误;符合题意;进化论提出“适者生存”的思想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B正确;进化论传入中国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指导,C正确;进化论成为工业革命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勃兴的精神支柱,D正确。‎ ‎25. 有学者这样描述一种文学流派,说它: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与这种文学流派风格相似的是 A. 《老人与海》‎ B. 《自由引导人民》‎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向日葵》‎ ‎【答案】B ‎【解析】浪漫主义强调的是幻想和想象,注重主观感情的表达,材料中论述的是浪漫主义,《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B正确;A是现代主义;C是现实主义;D是印象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在方式上的区别。你怎么看待材料三中的现象?‎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影响: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西汉运用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汉武帝把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贡献: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 ‎(3)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文艺复兴利用传统文化为传播新思想服务。‎ 看待:积极: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消极: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对待东西方文化应全面客观,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4)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等。‎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第二小问联系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分析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第一小问依据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思想从社会转型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以及科学勃兴等角度思考回答。‎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思想以及文艺复兴利用传统文化为传播新思想服务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绝对批判传统文化和完全学习西方文化角度回答。‎ ‎ (4)依据材料四“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等回答。‎ 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材料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伏尔泰 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答案】(1)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人文主义。‎ 相似之处: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从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旧的势力(封建教会或封建专制君主势力)强大。‎ ‎(2)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制;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潮流:民主主义潮流(民主取代专制或法制取代人制);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 ‎【解析】(1)依据材料一《圣母画》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化,第二小问思想从人文主义思想角度回答;第三小问相似之处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回答;第四小问结合维新变法失败原因从经济、阶级以及旧的势力强大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表格中信息从反对专制以及主张民主与法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民主取代专制或法制取代人制以及理性主义思想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人文主义在各时期的侧重点 古希腊时期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期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侧重于政治领域。‎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社会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首先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认为中社会发展到顶峰或者是处于停滞时期,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其中学生尽可能的从多角度进行阐述,最后做出一定的总结即可。该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案】(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2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等。‎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 ‎(4)主题:发展经济。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可以概括出授田的标准;在充分理解材料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找出三个方面的含义,每一个方面即有一个标准,联想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措施可以回答出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阅读材料三的内容“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 ‎(4)总结三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三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梭伦改革的措施、商鞅变法的措施、均田制。‎ ‎【名师点睛】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三次重大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这三次重要的变法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明显区别,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孝文帝改革则发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他是少数民族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也得以清晰展现,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统治的危机,所以这三次改革从性质上来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