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答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高二历史组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题2分,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多草木(指棉株),草实如茧……国人多取织以为布”。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内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棉布和锦的契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 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国人多取织以为布”“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葬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棉布和锦的契约”可知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正确。题干中只说明考古资料能够佐证文献资料,但没有涉及到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对比,不能就此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历史记载不一定都需要考古发现来证实,且一些历史记载无法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故B项错误。大多数历史记载都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故C项错误。‎ ‎2. 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 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 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强 D. 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从主户和“客户”分离到主户和客户并列,体现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A符合题意;均田制的瓦解原因在于土地兼并,A不正确;材料所述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C不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农村户籍的变化,D不正确。‎ ‎3. 宋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这种变化 A. 宋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D. 加强对商业贸易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实际是承认商业活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故排除D,选C;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 ‎4. 《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墩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 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 北京城的资源非常丰富 D. 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中可以看出,元朝南北物资交流比较频繁,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改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北京的水资源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的状况,故D项排除。‎ ‎5. 康熙年间广州海关征税,货税大都为百中取二,由行商承保代缴,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雍正初年,将规礼归公。据乾隆年间的调查,规礼有六七十种之多,夷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关税税率。据此可知当时 A. 一口通商导致官僚腐败 B. 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 C. 行商垄断了海关管理权 D. 规礼过重阻碍朝贡贸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关税税率较低,没有专门的征收关税机构,征税制度不规范,没有明确中西方贸易的税率,故可知当时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当时税制制度不规范,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错误。C项说法错误,且材料“行商承保代缴”不符,故错误。规礼过重是税制制度不规范的体现,不是阻碍朝贡贸易,而是影响正常的中西方贸易,故D项错误。‎ ‎6.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 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 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 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D. 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的信息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故C项正确;A说法不服历史史实;B错误;D中没体现。‎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原因 ‎7. 下图反映了1913年有关国家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据图可知 A. 美国重视并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 B. 英国已经完全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C. 英德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日渐加剧 D.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13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的工业生产的比重各不相同,日本最低,美国最高,这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的工业生产的比重各不相同,没有涉及美国重视并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A项错误。英国丧失殖民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没有涉及英德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日渐加剧,C项错误。‎ ‎8. 如表为1842-1845年间清政府鸦片战争赔款全部筹款来源。据此可知,当时 赔款来源 银两 比例(%)‎ 总数 ‎14760000‎ ‎100.00‎ 关税 ‎6388000‎ ‎4328‎ 地丁税 ‎3125800‎ ‎43.28‎ 盐税 ‎601200‎ ‎4.07‎ 兵饷 ‎650000‎ ‎4.40‎ 商捐 ‎3995000‎ ‎27.07‎ 其中包括少量关税、盐税。无法剔去计算。‎ A. 赔款推动政府财政结构变化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 D.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答案】A ‎........................‎ ‎9. 洋务运动办洋务需要大量资金,李鸿章1887年与美国人合办的华美银行被朝廷喝止,政府没有钱只能加捐加税。而日本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发行信用货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这表明洋务运动 A. 没有得到清政府充分重视 B. 缺乏近代金融体系支撑 C. 收到了外国侵略势力阻碍 D. 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洋务运动办洋务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没有钱只能加捐加税”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缺乏近代金融体系的支撑,故B正确;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得到清政府的重视,排除A;材料与外国侵略无关,没有体现阶级矛盾加剧的信息,故CD两项排除。‎ ‎10. 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推断 ‎1926.12‎ ‎1930.11‎ ‎1932.5‎ ‎1934.6‎ ‎《申报》‎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30‎ ‎29‎ ‎43‎ ‎17‎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27‎ ‎21.8‎ ‎53.8‎ ‎22.4‎ ‎《商务日报》‎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1.7‎ ‎46.8‎ ‎41.5‎ ‎38.5‎ A. 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 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 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 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洋货商品广告量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来看,重庆《商务日报》在多数年份要高于上海《申报》,即民族工业商品广告量的比例少于上海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商品广告比例,不能说明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就比上海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商品广告比例,无法从总体上得出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 点睛:解答图表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作答。‎ ‎11. 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A. 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 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 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 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改变苏俄小农国家的现状,即要发展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国家,B符合题意;A与苏俄的社会性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苏俄建设方向的指引,不是信心不足的表现,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问题,D不正确。‎ ‎12. 1921年3月,得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A. 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B.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 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D. 促进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答案】C ‎【解析】材料“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在一些革命者看来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内容。根据所学可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右倾投降主义、生产关系根本变革与材料无关,故BD错误;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能充分说明材料,排除。‎ 点睛: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而是想着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 ‎13.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答案】D ‎【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 ‎14. 下图是美国大萧条前后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 B. 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 C. 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 D. 经济危机前物价指数运行基本平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持续走低,说明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不足,进入萧条时期,故C项正确。从图示可以看出一战前三年美国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但是最后一年出现下降,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图示可知,美国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在1921-1928年之间不停波动,因此不能得出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故B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图示,应排除。‎ ‎15.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作者 A. 质疑新政侵犯自由 B. 拥护国家对经济干预 C. 指出集权思想弊端 D. 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 ‎【答案】A ‎【解析】依据“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和图片可知,蓝鹰标志最后演变成独裁统治没有自由的法西斯的标志,说明作者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明显体现出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不满,B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不属于集权思想,排除C;美国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D项错误。‎ ‎16. 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A. 恢复银行信誉 B. 鼓励建立工会 C. 加强社会保障 D. 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根据材料1933年,可以得出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内容,“NRA”即“全国复兴管理局”,目的是恢复工业;政府要协调好“雇主”和“雇工”之间关系,即调整好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关系,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17. 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 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 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 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 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D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只是工作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损害了农民利益,A不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正确;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18. 如表为建国后某地工农业总产值表。据此可知,该地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实际 所占百分比 实际 所占百分比 实际 所占百分比 ‎1949‎ ‎12763‎ ‎11536‎ ‎90.4‎ ‎630‎ ‎4.9‎ ‎597‎ ‎4.7‎ ‎1952‎ ‎17807‎ ‎15359‎ ‎86.3‎ ‎1286‎ ‎7.2‎ ‎1162‎ ‎6.5‎ ‎1959‎ ‎87053‎ ‎21849‎ ‎25.1‎ ‎17784‎ ‎20.4‎ ‎47420‎ ‎54.5‎ ‎1966‎ ‎148863‎ ‎26497‎ ‎17.8‎ ‎20225‎ ‎13.6‎ ‎102141‎ ‎68.5‎ A. 重工业比重一直占优势 B. 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 C.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C ‎【解析】结合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年大跃进“以钢为钢”,重工业发展迅速,由此可以得出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故C项正确。根据图表可知,1949年、1952年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少,故A项“一直占优势”错误。从图表可以看出1959年、1966年重工业发展超过农业和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不合理,故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19.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A. 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体现了安徽省《省委六条》既在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始尝试突破,故B项正确。A和C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选D。‎ ‎20. 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这反映出 A. 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 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C. 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 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来看,由于受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人们仍然对私有制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 A. 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 B. 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 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 D. 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可知,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排除B;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标志欧洲国家开始走上联合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紧扣关键信息和欧洲联合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 ‎22. 英国当地时间2016年6月23日,经15小时的公投,决定英国脱离欧盟,此举震惊了欧盟,欧盟及各成员国对此表示遗憾,但也表示理解与尊重,世界对英国脱欧予以了高度关注。关于英国脱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脱欧反映了全体英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 英国脱欧说明欧盟损害了一些成员国的利益 C. 英国脱欧体现了欧盟的开放性、包容性 D. 英国脱欧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严重缺陷 ‎【答案】C ‎【解析】投票是由少数服从多数,并不能代表所有英国人的意志,A错误;英国的脱欧公投,反映了英国国民对英国加入欧盟的态度,不能够体现出欧盟是否损害了英国的利益,B错误;‎ 英国能够启动脱欧程序,说明欧盟对成员国在制度上允许有退出机制,体现了欧盟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英国脱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缺陷;D错误。‎ 点睛:英国脱欧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英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转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导致了全球利益的失衡,英国融入欧盟,方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利因素,但另外一个方面也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此次英国公投就是两大因素之间搏击的结果,反映了英国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之间的权衡取舍。‎ ‎23. 下图中折线表示2001-2016年世界贸易增长百分比,长条图代表的是片面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WTO成员国,其中深色部分表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取的措施浅色部分表示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据图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 A. 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B. 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 C. 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D.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故选C;由材料看不出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排除A;‎ B项与题意无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未体现,排除D。‎ ‎24.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益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 A.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B. 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全球化 C. 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 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反全球化者是对全球化不尽如人意之处主张重构和再造,建立合理公平和公正的新秩序,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距,追求的是另一种公平公正的全球化,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反对全球化中不合理的现象,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而是强调反对全球化中不合理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5、26为必考题,27、28题为选考题,共52分。要求:分析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答题区内。)‎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答案】(1)背景:欧洲: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 中国: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原因: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 ‎【解析】(1)由材料“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可以归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由材料“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可以归纳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由材料“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可以归纳为: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结局可以答成: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要求。‎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源泉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拥军、王朝联系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7世纪 荷兰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 ‎20世纪 美国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答案】以英国为例。‎ 观点:19世纪英国是世界霸主。‎ 论证:经济上,1840年左右,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工业生产世界第一,政治上,19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发展,使英国成为19世纪,著名的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根深蒂固,军事上,英国海军实行双强标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海洋霸主。思想上,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建立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工厂。所有这一切使当时英国综合国力处于世界第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霸主。‎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情况看,世界主要国家力量源泉在保留经济、军事等因素之外,增加了文化、科技、制度等新的内容。据此确定论题,如科技在中国崛起之路中的重要性、文化在中国崛起之路中的重要性等等。联系史实,可以根据表格所列举的19世纪英国崛起过程中上述因素的作用、20世纪美国崛起过程中上述因素所起的作用来说明。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必选题:在27、28题中任选一题做答,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涂好所选试题的题号。所做试题与所涂题号必须一致。‎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滞后;西学东渐;中西礼仪冲突,传教士干预清廷内政;摆脱西方科技垄断;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成就的总结;抵制了西方文化渗透;未实现科技转型,拉大了与西方科技差距。‎ ‎【解析】本题考查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滞后、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教士干预清廷内政、摆脱西方科技垄断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等方面来回答。‎ ‎(2)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并联系所学当时的西学传播、中国科技状况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节节败退,于是奕䜣起初主战热情开始冷却,倾向求和。尤其是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迅猛发展,权衡利害,奕䜣得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便以中国出卖大片领土主权结局。战后,为便于与列强“合作”,奕䜣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奕䜣在“自强”名义下积极倡导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不久,奕䜣和倭仁作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馆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光绪二十年,奕䜣旧疾复发,旋病重而死,时年67岁。‎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奕䜣成为清朝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奕䜣的功过。‎ ‎【答案】(1)清朝的腐朽与衰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尖锐;西方文明冲击。‎ ‎(2)功:主持并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与顽固派进行论战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积极进行抵抗,显示了民族气节。‎ 过: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伙同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进行围剿、镇压;投降卖国,支持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反对维新变法。‎ ‎【解析】(1)依据材料“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节节败退”“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迅猛发展”的信息从清朝的腐朽与衰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及西方文明冲击角度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