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济宁一中2015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①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②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③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④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3、 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唐律》中有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A.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B.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C.礼法合一 D.法自君出 4、 1870年,史皮尔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与史皮尔所评价制度无关的是 A.体现了公平、公正 B.后来被西方国家所借鉴 C.提高了地方的权力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5、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 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 B.保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C.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 D.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 6、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为打猎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弹劾。据此推断,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的职能增加 B.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7、读下表,据此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郡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古代政区层级以二级制为主 8、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C.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9、“有明一代封建专制已至巅峰,其政制与政风概而言之,则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其所创设的以‘私臣’治国的‘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虚君政治’的实现。”材料意在说明“有明一代” A.内阁与皇帝共同决策,效能低下 B.专制皇权强化 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权力运作混乱 10、《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军机处的设立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C.军机大臣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D.军机处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11、戚其章在《中国近代史新讲》中指出:“鸦片战争打破了淸朝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此处的“解体”主要是指中国 A.民族主权遭到侵犯 B.封建自然经济渐衰 C.政治顶层日渐西化 D.社会制度完成转型 12、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A.地方势力增强威胁中央统治 B. 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C.地方争斗不断导致社会动荡 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1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华、以夷制夷、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14、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番言论发表的时间是 A.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签订前 B.《南京条约》签订后 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马关条约》签订前 D.《马关条约》签订后 15、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16、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在袁世凯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利作了诸多限制,以防袁世凯专权。这一做法 A.因人设法有违宪政精神 B.体现了强烈的法制意识 C.有效维护了辛亥革命成果 D.直接目的是完善民主体制 17、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 D.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18、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与这些“事实”相关的是 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上被推翻 D.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19、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的是 A.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1 `8 U L! c6 U' T) # J5 P B.找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6 X: g A; - a4 U6 S: K! A C.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G( O- h7 V" `& h$ [1 N, i+ S D.提出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20、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和武汉出现了一批以漫画作为武器进行抗日的艺术家,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勾画了侵华日寇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决心。下面是发表于1937年底的两幅救亡漫画,其主要用意在于 A. 反映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B. 暗示中国在正面战场已经取得局部胜利 C. 表达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和警告 D. 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21、抗战爆发后,象征着民族国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引入根据地。1946年元旦,延安各界欢庆新年,全城屋顶飘扬着国旗。之后的“二七”纪念日、元宵节,不论是中共控制牢靠的巩固区还是新解放的地区,悬挂国旗俨然是根据地节日庆祝必不可少的元素。这说明 A.抗战结束后,共产党仍服从国民党统治 B.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努力维护国共合作 C.共产党希望和国民党建立一个联合政府 D.共产党被国民党的假和平的假象所迷惑 22、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风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男女实现了平等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23、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C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 1982 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24、在古代雅典,“一个人同时隶属于多个组织……各个组织对其成员加以不同的甚或相互矛盾的义务。一个人无法满足所有这些要求,不能兼顾各方的利益,所以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权衡孰先孰后,并在各种冲突间保持平衡。这种权衡抉择,正是雅典人自由的本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 A.是集体中的自由 B.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C.体现了公民平等 D.受社会风俗的制约 25、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宁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A.公平、公正、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B. 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D.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 第II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并说明周秦政治制度上的变动对后世阐述了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1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 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 “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 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转变原因及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三次外交高潮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指出邓小平作此判断的依据。(6分)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朝改土归流前,)一些土司争袭、争地,互相攻击,民无宁日;一些土司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不服从朝廷节制;少数桀骜土司,集聚大量土兵,甚至举兵叛乱,土司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残酷压迫人民,百姓苦不可言。 材料二 雍正四年(1726年),清王朝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廷委任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负责改土归流事宜,鄂尔泰采取招抚和镇压两手,用了五、六年时间,至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上完成了三省的改土归流。……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奴隶主和农奴主。清王朝的改土归流,是改奴隶主和农奴主专政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改土归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改土归流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CCA 6——10 BBCBB 11——15 BDCCC 16——20 ADCBD 21——25BCCAA 二、非选择题 26、(1)表现: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影响:为后世多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分) (2)理由: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每点2分,共6分) 认识: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3分)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2分) 27、(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到(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国家平等的意识和外交理念。(2分) 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晴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4分) (2)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的缓和促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高潮 第三次: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具体表现为不结盟;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中国同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6分) (3)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2分)依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美苏形成核均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等(任答2点4分) 28、(1)原因:土司内部争斗,引起社会动荡;地方割据,影响中央集权;人民受到残酷压迫,阶级矛盾尖锐。(6分) (2)影响: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化;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