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唐密峰 审题人:刘智光考试范围:必修一、选修一、选修四,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25*2=50分)‎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各地生产力水平差异仍然很大,A选项排除。青铜礼器的内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对于周朝统治疆域的扩大作用在材料中也未涉及,C选项排除。‎ ‎2.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答案】C ‎【解析】‎ 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 神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 ‎3.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A. 官僚体系的成熟 B.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之所以“官、职、差遣之分”是由于为了加强皇权而多设官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而非官僚体系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科举制度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了宋代的冗官,其实冗官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带来的。‎ ‎4.古代雅典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据说每年都有一千多雅典公民参加戏剧演出。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各项剧目在城邦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上述城邦集体活动 A. 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 B. 意在培养雅典人的艺术素养 C. 成为传播民主思想的舞台 D. 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信息可知,这些活动体现出雅典的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中城邦集体活动无法保证公民的权利,故A项错误;B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没有体现出城邦集体活动传播民主思想,故C项排除。‎ ‎5.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说“如果君主自己承受法律的拘束,这是一个与统治者的尊严相称的说法,因为甚至我们的权威都以法律的权威为依据”。这说明当时罗马统治者遵从 A. 君权神授 B. 法律至上 C. 君权至上 D. 天赋人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君主自己承受法律的拘束……我们的权威都以法律的权威为依据”可知君主要承受法律的拘束,以法律的权威为依据,说明王在法下,法律至上。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天赋人权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A、C、D排除,B项正确。 ‎ ‎6.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这反映出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 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 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答案】D ‎【解析】‎ 根据832年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逐步兴起,为保护自身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也要求参与政权,从而推动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排除A。材料涉及议会改革,没有体现腐败问题得以解决,排除B。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排除C。‎ 点睛:本题以英国议会改革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推动议会改革的因素,可从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的角度思考即可。‎ ‎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应保障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受入侵,并应根据州议会或州行政长官的请求平定内乱。这一规定 A. 保障了各州的平等权利 B. 避免了君主制度的复辟 C. 确保了各州的主权独立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项规定强调了中央政府对于各州的义务,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各州的平等权利;B选项错误,美国没有君主制的传统,避免君主制度的复辟无从谈起;C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的是联邦制,各州并不享有独立的主权。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华克观念正在转变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故选B;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晚期,思想封闭,排除其他选项。‎ ‎9.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 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 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 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反的纲领并没有走向下层民众,这是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天国反封建信息,A错误;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D中根源不符合材料主旨。‎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A. 《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 《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 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 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是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这突破了旧式农民起义的范畴,故A项与材料观点不一致,但是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这些都符合材料的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BD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晚清中央集权,符合材料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定答案。‎ ‎11.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申报》……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故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成果,故C错误;《申报》的观点说明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的背景出发,注意分清《申报》与清政府的不同,据此即可得出“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的结论。‎ ‎12.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答案】A ‎【解析】‎ 材料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却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说明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专制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故A正确;BD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表述错误,排除。‎ ‎13.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 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 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区别和联系。立宪派主张进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都是向西方学习,立宪派反对的是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并不是完全反对清政府,故A项错误;二者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是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正确;二者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C项错误;无论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符合世界潮流,没有优劣之分。故D项错误。‎ ‎14.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 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说明面对民族危机,政府注重社会变革,D正确;A是洋务运动意义;B中发展经济不符合材料政治变革信息;C属于戊戌变法主张。‎ ‎15.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 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 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无法得知抗战时期富农的反抗斗争是否加剧或者根据地经济是否出现困难,采取“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是为了联合富农一起抗日,故AB错误。 1931-1935年是国共对峙时期,此时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延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了对富农态度的变化,故C正确。1935-1937年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16.蒋介石宣称,如果日本无休止的进攻,中国政府便不能不抵抗,这便给“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其结果,日本会被拖垮,国民政府也会因内外交侵而倾覆,双方“同归于尽”。这种看法 A. 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 B. 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C. 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呼声 D. 阻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 ‎【答案】D ‎【解析】‎ ‎“给“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说明蒋介石害怕由于日本的侵略导致中国共产党势力大增,这种思想显然不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日,D正确;材料说明的不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A错误;该政策并不会延缓日本侵华,B错误;该措施只是国民政府声音,显然不会顺应广大民众的呼声,D错误。‎ ‎17.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符合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价值,故选C;渡江战役和淮海战役是1949年,时间不符,排除AB;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指到1948年中共兵力装备好转,排除D。‎ ‎18.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著述中解剖了它的“病兆”,并提前开出了它的“死亡”诊断书。此“人”及其“著述”是 A.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C.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是工业革命背景下,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指引无产阶级斗争的宣言书,B正确;A和D是18世纪;C是17世纪。‎ ‎19.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D.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B项与材料不符,错误。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项错误。‎ ‎20.许多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真正开始,抗日战争则是中华民族作为整体性民族观念深入人心的真正起点。该观点 A. 比较客观地体现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B. 表明中华民族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C. 有助于缓解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 D. 美化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在列强入侵中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最终打败了侵略者,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表明中华民族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殖民侵略的客观积极影响,并未阐述殖民侵略对中国的破坏和灾难,没有客观地体现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其对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D选项错误,该观点并未美化日本的侵略罪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 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中可以分析出这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D项正确;AC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 ‎22.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非律宾虎和印尼牛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 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答案】C ‎【解析】‎ ‎ 由材料“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可知这次会议是指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主宰的,由亚非人民自己解决问题的国际会议, 它极大地推动了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的贝尔格莱德会议,排除A项;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排除BD两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这次会议的参加国和“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句话,结合所学亚非会议的特点和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23.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的有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与苏美的关系问题。‎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点是要对这段话真实内涵有所理解。其中基辛格是一个突破口,可以联系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其次就是内容上面突出“冷战”,再次验证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 ‎24.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A. 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 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 D. 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 ‎【答案】C ‎【解析】‎ 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是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A;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排除B;材料表达了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信息,故选C;材料只是一种设想,没有侵犯欧洲民族国家主权的实际行动,排除D。‎ ‎25.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A. 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 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答案】D ‎【解析】‎ 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D;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A没法体现,故排除A;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C也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26题18分,27题17分,28题1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 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 ‎(3)不同点: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 ‎【解析】‎ ‎(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以得出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根据材料一“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可以得出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根据材料一“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可以得出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以得出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根据材料一“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可以得出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2)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二“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总统对国会的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第二小问特点,三权分立的特点是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和司法(最高法院)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 ‎(3)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可以从实质和根本目的两个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可以得出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根据材料二“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可以得出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目的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政治。‎ 点睛: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 ‎27.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拥有崇高的国际地位,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材料一 唐朝时,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的大学里有数量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改造本国社会,日本“大化革新”就是由回国留学生策划的。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出玉门关西行,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海上交通,从广州出发,过马六甲海峡可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而到达波斯湾沿岸各国。‎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总的图象就是一个专横腐朽的统治阶级治理着一个沉沦堕落的民族……只有三种合理的办法,要么从地球上消灭这个民族,要么以最轻蔑的态度对待它,要么改造它。这三种办法大体上是在中国的三类外国人的主张,这三类人依次是外商、在华外交官与传教士。‎ ‎——摘编自杰罗姆·陈《中国与西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国际交流所呈现的特点,并说明上述国际交流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杰罗姆·陈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答案】(1)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个领域;地域范围空前广泛;政府加强管理引导;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和海路并重。‎ 积极作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文明尤其是周边地区的发展;丰富了唐朝物质文化生活。‎ ‎(2)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腐朽落后、国际地位低下的现实;抹杀了近代中华民族不断抗争探索、追求进步的努力;暴露了西方列强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企图。‎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唐朝时,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海上交通……”结合所学可从涉及的领域广泛、地域空前广泛、政府的管理引导、海路和陆路并重等角度概括唐代国际交流所呈现的特点。依据材料“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改造本国社会,日本‘大化革新’就是由回国留学生策划的”结合所学从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文明尤其是周边地区的发展、丰富了唐朝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说明上述国际交流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近代)中国总的图象就是一个专横腐朽的统治阶级治理着一个沉沦堕落的民族”、“这三种办法大体上是在中国的三类外国人的主张,这三类人依次是外商、在华外交官与传教士。”结合所学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腐朽落后、国际地位低下的现实、抹杀了近代中华民族不断抗争探索、追求进步的努力、暴露了西方列强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企图等角度简要评价杰罗姆·陈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9年5月,清廷将初等小学堂分为五年制的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三种,以推广小学教育。在中学教育方面,学部仿照德国学制,于1909年5月15日奏准将中学堂分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在女子教育方面,1911年4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进一步打破男女不得同校禁令,议决“初等小学儿童年龄在十岁以内,准男女同学”。此外,大力充实和发展实业教育,强调“实教育最为富国裕民之本”,同时继续推动留学教育……在美国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外务部和学部拟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成立游美学务处,创办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截至1911年,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了大约200万名学堂学生和万余名留学生,他们多数因接受近代教育而成为旧政权的反对者。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还十分有限,但由于他们属于知识精英分子,对清朝统治的影响就非比寻常。‎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况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并重;借鉴外国经验,实施分科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准许男女同校;发展实业教育和留学教育。‎ ‎(2)影响:完善了学堂制度,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借鉴了近代西方教育,有利于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清政府的目的是培养维护统治的人才,结果培养的知识精英分子成为政权的反对者,教育改革未能挽救清朝统治。‎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以推广小学教育。在中学教育方面,学部仿照德国学制,于1909年5月15日奏准将中学堂分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在女子教育方面,1911年4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进一步打破男女不得同校禁令”、“大力充实和发展实业教育……同时继续推动留学教育”可从小、中学教育并重、借鉴外国经验,实施分科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准许男女同校、发展实业教育和留学教育等方面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他们多数因接受近代教育而成为旧政权的反对者”及清末教育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完善了学堂制度、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借鉴了近代西方教育、有利于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的知识精英分子成为政权的反对者,教育改革未能挽救清朝统治等方面简评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