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上学期周练(12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周练试题(11) 一、选择题 1.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2.在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者喜欢将上帝比喻成一个钟表匠,无需不断干涉被造物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和自然法则自行运转。这表明( ) A.启蒙运动受自然科学的影响 B.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已被揭示 C.上帝创造了理性和自然法则 D.启蒙思想彻底摆脱了宗教影响 3.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土地改革 D.实施“一五计划 5.卢梭认为:“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使每个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是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为其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为严重的滥用。”下列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国家是确保自由的唯一条件 B.公共意志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前提 C.个人自由要服从公共意志 D.自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6.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7.亳州被誉为中华药都,享誉全国,下列“亳”字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8.“以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对这两个“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科学的产生、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B.牛顿经典力学建立、资产阶级宗教观的建立 C.“认识自己”是指文艺复兴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理性主义”的光辉 10.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男人应有男人的美德,女人应有女人的美德,孩子有孩子的德性,老人有老人的德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知识即美德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强调个人道德感受 D.认识你自己 11.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 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与上帝直接对话 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学统治 1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13.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14.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副作品《群神宴》,画中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都是中国的青花瓷。有关该作品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②明朝的青花瓷工艺很高,传播着中国文化;③作者通过宗教题材歌颂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④青花瓷满足了欧洲人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与教会倡导的精神一致(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东方网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中的内容应该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千夫之 16.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1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从词风格上看,该词属于( ) A.婉约派 B.豪放派 C.田园派 D.花间派 18.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19.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孙中山在1922年的这段话反映了( ) 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孙中山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 20.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文酬)稍后时者,必遣院子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送,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为怪也。”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人处境恶化 B.程朱理学盛行 C.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道德沦丧 二、综合题 21.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参考答案 AABBD CDCCC CADCB BBBAC 21. (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回答任意三点给6分) 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人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7分) (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集中于教育部门。(回答任意四点给8分) 原因:新中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回答任意2点给4分) 22.(1)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发展农业的需要;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等 (2)主要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