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 皇帝制度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盖好了这栋新的宫室,如果生下男孩要给他睡在床上,穿着衣裳,给他玉璋玩弄。听他那响亮的哭声,将来一定有出息,地位尊贵。起码是诸侯,说不定还能穿上天子辉煌之服(朱芾,有谓天子之服)。盖好了这栋新的宫室,如果生下女孩,就让她躺在地上,裹着襁褓,玩着陶纺轮。这女孩长大后是一个干家务的好能手,既不让父母生气,又善事夫家,被人赞许为从不惹是非的贤妻良母(无非,既无违,能够顺从贴服;无仪,即做事不会出格)。由此可知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结合知识可知这是受宗法制思想的影响。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做本题时,首先需要学生运用文言文功底正确解读题意,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2. 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种现象说明周( ) A. 分封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B. 通过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C. 官营手工业工艺精湛产品精美 D. 实现了国家统一进而文字统一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可知,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说明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推动中原文化延续,故A项正确。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需要掌握分封制对文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对文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 ) A. 要求“克己复礼” B. 主张推行郡县制 C. 力求“公天下” D. 渴望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表明战国时期的社会渴望国家的统一,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中国整个科举制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当时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根据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 没有体现社会的相对公平性 B. 世家大族仍然控制着选官权 C. 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前代遗风 D. 缺乏信度无法得到社会认可 【答案】C 【解析】A.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公平性。 B.材料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仍然有选官权力。 C.从材料可以看出,家世,地位,名声,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的选拔,说明唐朝的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以前九品中正制的风气。 D.选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特点,还要搞清楚隋唐之前选官制度的发展特征。 3. 唐人刘知几在《史通》(我国首部史学评论专著)中谈到:“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阙之哉!”这里刘知几意在强调史学的( ) A. 社会意义 B. 研究原则 C. 客观对象 D. 主观态度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材料未涉及,排除。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历史学对社会的作用而非服务对象,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排除D。 故选:A 。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史之为用,其利甚博。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高。 1. 北宋时期,四千多犹太人来到中国,驻留繁华的东京汴梁(开封)。宋朝皇帝给其头领赐姓为赵,其随从亦渐改中国姓:“列维”演化为“李”姓;“亚当”演化为“艾”姓等,最后形成了“七姓八家”他们世代与汉人通婚。据此比较合理的推论是( ) A. 当时“三教合一”现象的出现促进了中外民族的融合 B.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宋及其后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 东京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D. 犹太移民逐渐接受了中国的宗法观念并呈现汉化趋势 【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三教合一的特点。 B.咱俩不是强调丝绸之路的作用,而是强调外来人群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C.材料并没有讲犹太人来到中国是受到东京汴梁繁华和开放政策的吸引。 D.从材料可以看出,犹太人移居到中国以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人通婚,被汉化了。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思想文化,对外政策,民族融合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南宋降臣程钜夫上书元世祖“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长期生活在原金统治区的王恽也认为“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不可为法”。上述言论的真实目的是( ) A. 坚持实行郡县制 B. 维护汉族地主利益 C. 反对推行行省制 D. 解决宋朝积贫积弱 【答案】C 【解析】“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不可为法”表明上述言论的真实目的是反对推行行省制,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不可为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3. 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士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 B. 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 C. 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 D. 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改土归流,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 B.从材料可以看出,实行改土归流以后,地方的文明文化逐渐与中央的文明文化相联系,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边疆文明的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就遭到了破坏,后世只存在宗法观念,所以清朝不可能将宗法制推向边疆地区。 D .材料体现不出,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即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材料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注重( ) A. 因地制宜 B. 适时播种 C. 精耕细作 D. 使用绿肥 【答案】C 【解析】材料“强土弱之”、“弱土强之”说明中国古代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单位亩产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因地制宜和适时播种,故A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绿肥的使用,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需要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强土弱之”、“弱土强之”。 本题考查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1983年8月25日,位于广州象岗山的西汉南越文王墓正式开始发掘。这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其中出土文物多达一千多件(套)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曾被列为中国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发掘的过裎中,考古人员不可能看到( ) A. 铁剑 B. 阿拉伯风格的银盘 C.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D. 五彩金花蝶纹攒盎 【答案】D 【解析】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始制于明代万历时期,至清代康熙朝较为流行,并延续至晚清,故在发掘的过裎中,考古人员不可能看到;故D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均可能看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西汉南越文王墓。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1. 据史料记载:“今(唐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 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B. 纺织业技术分工细 C. 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D. 棉花种植波及南北 【答案】C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只是强调棉纺织品的生产,没有涉及棉纺织品的买卖,不能直接得出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结论。 B.题干所给材料只是强调纺织技术的高超,没有涉及纺织业技术的分工。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可知,唐代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D.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出“棉花种植波及南北”。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顾得纺织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2. 苏轼在《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道:“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材料中的“水车”指的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是冶铁工具,排除。 B是播种工具,排除。 D是筒车,不需要人力,排除。 依据材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偏低。 3. 如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现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是北宋最早发行纸币的直接史料 B. 说明北宋时期已经废除郡县制度 C. 有力佐证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体现了北宋活字印刷的高超水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流转行使”可知,该措施有利于货币的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故C项正确。 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但无法确认是“最早发行”的,故A项错误。 北宋时期没有废除郡县制,故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从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宋代雕版印刷技术,不是“活字印刷术”,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明清时期,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出现了“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的现象,这说明( ) A. 汉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镇 B. 古代城市崛起依赖于水陆交通 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城市化 D. “农工商皆本”思想得以贯彻 【答案】A 【解析】材料“九分商贾一分民”反映出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故A项正确。 水陆交通是古代城市崛起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城市规模和人口的扩张,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九分商贾一分民。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如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相对于以前,其突出变化是( ) 地区 直隶 江苏 江西 福建 台湾 广东 陕西 四川 云南 行业 采煤业 丝织业 制瓷业、制烟业 制茶业 制糖业 丝织业 造纸业 制盐业 冶铜业 A. 发展缓慢 B. 地位提高 C. 不平衡性 D. 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发展缓慢,并未发生突出变化,故A项错误; B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材料中并未体现其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 C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C项错误; D 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在江苏的丝织业部门出现,图表中反映了涉及的范围扩大,并且在不同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资本主义萌芽。仔细读表格可以找到关键信息,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出现,判断标准是看是否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发展非常缓慢的原因也需要掌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领域厉行文化专制,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明“象征”,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小农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B. 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 “丝绸之路”始终畅通 D. 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能够中国“象征”的,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这表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高,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利润,故AD项错误。 C项错在“始终通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 ) A. “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B.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体现了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体现了孟子的提倡气节的思想,也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属于孟子思想,指君主以善心施行仁政,就能很轻松地管理好国家,体现了“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家争鸣思想的内容与特点入手,抓住孟子治国思想的特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1. 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北宋苏轼笔下尚有“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的描述,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造成宋代女性地位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 传统宗法观念的发酵 C. 小农生产的客观需要 D. 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其中重要的观点就是提倡“忠孝节义”。据此依据材料“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可知,A正确。 题干涉及的现象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 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题,难度适中。 2. 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 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 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 反映出元代( ) 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答案】B 【解析】文学艺术是实现教化的手段而非目的,故A项错误; 孝子孝行成为世俗化文艺元曲的演出的重要内容说明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故B项正确; 宋代以降,儒家理论基本都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未实现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儒家伦理的传播方式,民间力量有力维护儒学地位,但维护儒学地位的主体为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在整个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延伸: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②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儒学的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 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④儒学的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顾炎武在曰:“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材料体现了顾炎武治学的真正目的是( ) A. 明道救世 B. 经世致用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表明顾炎武治学的真正目的是明道救世,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 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思想控制的加强 D.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识趣闲文者”体现的市民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市民文化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影响,本题解题的题眼是“市井俗人”,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3.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 A. 注重实验 B. 理论探究 C. 适可而止 D. 注重实用 【答案】D 【解析】“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正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用”,不必深究,实用即可,实用至上,故D正确; ABC均不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西科学在特征和本质上的差异: ①中国科技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②西方科技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学家研究的方法是采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③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在本质差异上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地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实用之学入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 1.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强调了古代中国在生产实践中( ) A. 运用专业知识总结相关生产经验 B. 注重经验积累与科技运用相结合 C. 努力使客观常识与主观认识并重 D. 依赖天象观测与生活经验的总结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可知,古代中国在生产实践中注重经验积累与科技运用相结合,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种现象说明( ) A. 历史上的包公具有多重性格,符合封建社会的官场需要 B. 中国古代戏曲发源于原始歌舞,因而京剧形成歌舞并重 C. 包公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体现社会向往司法公正 D.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一定程度地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可知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依据材料“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一定程度地能够反映了北宋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社会现实,故D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演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 2017年底,网络传出“卫青、霍去病退出初中历史教材”的事件,进而再次引出“岳飞、文天祥、卫青、霍去病等人是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话题。 请结合中国历史的史实谈谈你的看法,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逻辑合理,史证结合 ) 【答案】关于岳飞是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果是站在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那么岳飞的抗金活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表现,不涉及到抵御外敌入侵的情况,所以不是民族英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汉族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族的民族英雄也自然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且当时岳飞生活的时代,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当时岳飞肯定是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观点一:岳飞等人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论证:1.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指的是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2 岳飞等人的民族英雄身份,主要是基于抗击国内的少数民族入侵而确立的。 3 如果岳飞等人可以列入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其他民族与之对抗的历史人物也可以列入,这不利于民族团结。 因此,当前历史环境下,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不应将岳飞等人视为民族英雄。 观点二:岳飞等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论证: 1.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在岳飞等人的时代,还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不能以现代的概念评判历史的人物事迹。 2.汉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3. 民族英雄的最主要品质是爱国,岳飞等人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就是当时最大的爱国行为。 因此岳飞等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英雄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结合岳飞的历史功绩以及我们评价民族英雄的,标准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评价民族英雄的具体时代标准,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同时历史人物的精神应该也具有当代意识,所以我们也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综合评价历史。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2.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 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 叶可获利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 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 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 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 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 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4)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明朝后期,经济作物大量的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商人资本日益雄厚,商帮开始出现并日益活跃。 (2)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一度活跃与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有关,当然也与政府放宽海禁政策,并且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有关系。 (3)当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在美洲大量掠夺黄金白银,并且与中国进行商品交换密切相关。 (4)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故答案为: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人资本雄厚;商帮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3)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4)白银成为最主要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对外贸易,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对外贸易,要求学生结合当时东西方贸易的特点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白银流入中国,要求学生结合白银流入中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知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的原因。 【答案】(1 )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即可得出“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成为……官方的正统观念”即可得出“成为官方正统学说”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即可得出“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即可得出“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的因循守旧”即可得出“日益僵化,压制思想进步”的结论。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的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第二小问,依据题干中“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 (3)依据材料二“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此时期进步思想发展出现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 故答案为: (1)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思想进步。 原因: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3)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宋明理学和明清思想的相关史实等。 本题以理学和明清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思想,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