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天津市武清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天津市武清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天津市武清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言论所针对的是当时 A. 井田制遣到破坏 B. 少数民族内乱 C. 战乱破坏了生产 D. 分封制已经崩溃 ‎【答案】D ‎【解析】注意判断这句话是孔子对旧政治体制的一种怀念,这句话针对当时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全国政治局面的社会现实而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非井田制遭到破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言论不是针对少数民族内乱和战乱破坏了生产,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侣导“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3.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 ‎4.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 仁学思想 B.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C. 人伦即天理 D. 人心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B ‎【解析】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仁学思想是孔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伦即天理是李贽的观点,不是理学的核心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人心是万物的本原是理学的一个分支,不是理学的核心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D. 推动了民上革命思想的肜成 ‎【答案】C ‎6. 古希腊人将神塑迹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 民主思想 B. 无神论思想 C. 科学思想 D. 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可知,古希腊肯定人,这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人文主义的思想:]‎ ‎7. “佛岁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认为财富即道德 B. 鄙视贫穷 C. 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D. 揶揄上帝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这也是在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只是强调追求财富而没提出财富即道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时还没有公开怀疑上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人文主义者是鼓励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 ‎8. 康德说:“……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这句话反映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 A. 蒙味生义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个人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体现了理性主义的精神,A B 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康德的理性主义 ‎9. “神舟”系列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字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火器,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中国火器也就出现了,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朝还没有火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和唐朝已经有火器,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D正确;A是对材料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未体现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涉及到宋代杭州这一个地方,谈不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1. 下图是南宋赵盂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 风俗画 B. 宫廷画 C. 文人画 D. 山水画 ‎【答案】C ‎【解析】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宫廷绘画,主要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文人画非功利、重写意的,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体现了“书画同源”的特征,同时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故本题选C。‎ 点睛:表述性选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表述“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审题时抓住题干的提示语是解题关键,切莫张冠李戴。‎ ‎12.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C.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B ‎【解析】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是人们思想解放的意思,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天文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的发现选并未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类早已经开始关注现实世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最直接的社会意义在于 A. 鼓励了社会的竞争意识 B. 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C.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 进一步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结合所学知识,从生物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可知,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冲破了教会的禁锢,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学说,从而挑战了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的权威。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表述与题干要求无关,不符合题意“最直接的社会意义”,排除ABC。‎ 考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意义 ‎14. 1912年4月,“秦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当时的新科技成果已经有了电灯、电报、电话等,但在船上只能用电灯和电报,没有移动电话。故①④正确,答案为B项。电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②;从英国到美国直接横渡大西洋即可,不必经过地中海,排除③。因此含有②或③的ACD项不正确,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爆发,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以改良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所取代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其中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人类跨入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5.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因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借鉴外国经验,因此B错误;由“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而且这个说法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因此C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因此D错误;从材料中“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以看出,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故A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政变 ‎16. “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清末新政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而戊戌变法时期、清末新政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宣传过布尔什维克主义。故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17.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D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B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因此答案为C。‎ ‎18. 它的发表,解决了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它”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十大关系》‎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盾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井冈山的斗争》时毛泽东思想尚未成熟,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论十大关系》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9. 中共十四大与十三大相比,其重大突破是 A.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B. 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C. 强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D. 明确提出建立社公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答案】D ‎【解析】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公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十四大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共十四大与十三大相比的重大突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十三大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十二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属于十四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A. 保障国家建设 B. 和平利用核能源 C. 打破美苏核垄断 D. 维护国家安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两弹一星”工程实施的目的就是打破美苏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但这些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项;“两弹一星”工程其主要是军事国防的需要,和平利用核能源并不是这一时期的根本目的,B项排除;其根本目的应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建国初,因意识形态斗争,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为了保障国家建设,必须增强国防力量,因此,“两弹一星”工程在当时意义非常突出,A项正确。‎ 考点:“两弹一星”工程 点评:本题考查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须结合时代背景、国内外形势来分析与理解“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 ‎21.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 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 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 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 “文化大革命”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答案】C ‎ ‎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 ‎22.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 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D. 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答案】C ‎【解析】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就是指恢复了高考制度,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教兴国”是战略而非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而非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学位制度而非选拔人才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高考制度的恢复。‎ ‎23. 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来表现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这种文学流派被称为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新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浪漫主义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 下列作品不能列入现代主义流派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选B《自由引导人民》为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不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毕加索的立体画派等其他三个选项均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故本题选B。‎ ‎25. ‎ 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能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美国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 电影成为美国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 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 电影对青年的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 电影提升了美国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青少年模仿电影明星的动作反映了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故答案选择C项。题干所提供的材料表明青少年模仿的主要是明星的谈吐、姿势、举止,这些都属于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娱乐、审美,而明星们在电影中的谈吐、举止未必都是正面的,因此也不能得出“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结论。材料反映的是电影的消极影响,因此B、D错误。‎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电影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0分,26题16分,27题12分,28题22分。‎ ‎26.‎ ‎26.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认为人民应该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 ‎(2)上述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显然出现比较早,但见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答案】(1)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各自主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互相制约、平衡。伏尔泰:平等、自由、民主(或开明君主制)。卢梭:主权在民。‎ ‎(2)影响:材料一发展了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材料二发展了人文主义,既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提出了革命胜利后的政治构想。‎ ‎(3)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主要突出反对君主专制即可,因为明清之际批判的的就是君主专制。孟德斯鸠的主张主要突出三权分立,卢梭的主张主要突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伏尔泰主要突出平等、自由、民主、开明君主制等。‎ ‎(2)第一种思想实际作用并不大,主要突出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即可,而启蒙思想的影响则是巨大的,主要突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即可,例如,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等。‎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从经济角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角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角度大兴文字狱等思想文化专制等多角度分析,不论哪一个因素都会导致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效果不好。‎ ‎27.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两方思湖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认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抵起思想解放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两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生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答案】(1)原因: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未能清除。旗帜:民主与科学。‎ ‎(2)根源: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障碍:封建伦理纲常。‎ ‎(3)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答案之一:赞同。理由:新文化运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或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答案之二:不赞同(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材料信息“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沉积。”,再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旨在改造国人的思想,以图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进行分析概括可知民主政治的根源是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依据材料“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进行概括可知束缚国民的最大障碍是封建伦理纲常。‎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 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维新变法),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 。根据题干要求列举器物层次的两例即可。‎ 第(4)题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如赞同,就回答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理由: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如不赞同,就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局限。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抵抗派和洋务派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 ‎2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它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造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利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注:非选择题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论证有据,与参考答案不同者,可酌情加分。‎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可知孙中山反对专制制度,认为民主共和适合中国发展需要。而关于他的思想成果,学生在回答出1905年的三民主义时,还要注意回答出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 ‎(2)根据“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可知该道路最终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典型标志性事件为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所学,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基本完成。而关于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可结合它对当今解决农村问题有借鉴作用这一角度来回答。‎ ‎(3)从“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它指的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这种根本转型学生可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关内容来思考。正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几千年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故而才有了材料中的“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关于三者的共同点,学生要注意它们都属于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和尝试。‎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内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