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大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南康三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第一次大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下列主张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A.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说愚弄老百姓,让他们安心受到统治者的统治,故B正确;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为贵,社翟次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均属于民本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民本思想 2. 下列观点与“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观点一致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强调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属于法家思想,“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强调中央集权和强硬措施的重用性,和法家的思想一致,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3.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答案】C .................. 4.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逍遥无为 C. 事异则备变 D. 事物自相矛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举出了守株待兔这个例子,论证不能以先王之法治理当代人民,意思是国家政策要适时而变,与时俱进,故C项正确,D项错误;A是儒家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5.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C、D三项的表述均与西周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诸侯官位和领土可以世袭的史实不符,故排除;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理念,有利于秦汉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本题应选B项。 6.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A. 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 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 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 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题干中“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是指汉代儒学融合了儒法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汉代儒学已经吸收了法家思想,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君为本,排除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名师点睛】儒学一般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7.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解释“王”这个字的写法:王这个字,三横中间一线,就是通天地之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万物人民,这一竖把三者接通起来就是王了。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李贽 D. 王夫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作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的孟子主张“仁”,民本的思想,题干中对“王”的解读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排除;董仲舒新儒学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思想,为君主服务已经转变成了君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提出。这些都是要求人民服从君权的表现,故B项正确;李贽主张不能以孔子思想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王夫之主张唯物主义的思想,两者均在题干中无体现,故C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8.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9.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编订的《四书》,在南宋以后成为儒家经典,促成了“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合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10.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教育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渐 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 为前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11.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李贽 D. 王夫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是出现在魏晋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三教合流的的现象,而在宋明时期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B正确;A选项是汉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选项和D选项是明清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2. 河北邯郸博物馆藏的一方元代窑枕,中部开光内书写“地因流水知高下,人为财交见浅深”的民谚。这则民谚反映了宋元时期 A. 理学思想已成为人们处世的指针 B. 人们以财产多寡作为衡量人身份高低的标准 C.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轻便的货币流通 D. 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地因流水知高下,人为财交见浅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故D正确。理学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人们以财产多寡作为衡量人身份高低的标准,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轻便的货币流通,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 13.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D.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都认为儒学应该“明道救世”, 因此A项两者的共同点,故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到宣传民主革命的程度,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抨击宗教思想,儒学不是宗教,故D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则猛烈地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 14.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市民诉求的“异质”思想也就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脱离程朱理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15.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等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梁启超、孙中山他们推崇黄宗羲著作的原因是黄宗羲( ) A. 主张工商皆本 B. 强调法制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材料中“民主主义”和反清革命思想说明梁启超和孙中山共同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A属于黄宗羲经济方面的主张,与材料意思不符合。B材料中没有显示,而且黄宗羲思想没有法制。D属于学风,也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 16.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 A.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得出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故A项正确;“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一种批判的看待孔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顺时而变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儒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在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 17. 《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 A. 龟甲兽骨 B. 丝帛 C. 竹木简 D. 植物纤维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其中“书”是战国时期的,龟甲兽骨是商朝时期,丝帛是汉代时期才有的,植物纤维纸则属于现代的造纸工艺,而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竹木简 18.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 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以及判断能力。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所以依据《三国演义》作为史料错误,火药用在军事上是唐朝末年,所以“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的结论错误,故本题选择D。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研究·史料的甄别;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火药。 19.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 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 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 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 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故C、D项错误。故选B。 20.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下列文学作品,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 《离骚》 B. 《子虚赋》 C. 《论语》 D. 《诗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离骚》。所以答案选A。 21.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 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 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C. 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D. 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答案】A 22.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反映了该书法家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这体现出他挥写时的狂放不羁的风格,与草书书法家张旭的风格相符,故选B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书法风格与材料不符,不选A项。颜真卿、柳公权都是楷体书法家,不选CD两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体 23. 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下列作品能真实、生动反映明代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是 ①“三言” ②“二拍” ③《红楼梦》 ④《儒林外史》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中反映明代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小说是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两拍”,故①正确,②正确;《红楼梦》清代曹雪芹的著作,故③错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作品,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反映明代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信息,然后排除即可。 24.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纪念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 A. 柳永 B. 苏轼 C. 辛弃疾 D. 李清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根据所学,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词人;柳永是北宋的婉约派词人;辛弃疾是南宋的豪放派词人,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关汉卿是元代的戏剧家。由材料“南宋”“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可以判断出为辛弃疾。因此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25.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写的《道德经》、行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 东汉洛阳 B. 唐末长安 C. 北宋开封 D. 明初南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汉卿《窦娥冤》出现在元代,故A、B、C都在元代之前,不符合题意,所以可以排除。答案应该选择D,因为到明朝初期,古董商要出售的文物都已经出现过了,且有一段时间的收藏了。 考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中国古代艺术·行书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儒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儒学的传播方式。 (2)以西汉董仲舒对儒学的阐释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1)①内容:仁,礼,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来教诲学生; (2)答:(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而且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明太祖废丞相,宰相节制君权、弥补君主不贤的的功能丧失,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直至败亡。主张:君臣平等;建立“天下之法”;决是非于学校;置相。意义: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儒学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礼、德、注重政治与人事等方面直接回答。第二问由“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可以概括出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来教诲学生。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着重理解“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可答出董仲舒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需要而对儒家学说怎样改造。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结合所学知识从明太祖非废除丞相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直接回答即可。第三问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 27. 自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纸一直是人类交流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更是所有科学和文化进步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晋书》卷五十一《纸赋》 材料二 造纸术西传过程一览表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793年 大马士革开办了造纸厂 1405年 由法国传 入比利时 900年 造纸术传入埃及 1494年 传入英国 1150年 阿拉伯人渡过地中海,在西班牙的沙提瓦城建起了一座造纸厂 1567年 传入俄国 1189年 由西班牙传入法国的耶洛城 1586年 传入荷兰 1276年 阿拉伯人通过地中海,经西西里岛在意大利建立了造纸厂 1694年 由荷兰传 入美国 ——根据王连科的《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编制 材料三 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纸张生产,逐步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但是我国在纸发明以后)1700年内一直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由美商出面经营的华章造纸厂,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机器造纸厂。 ——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1)材料一中“作契以代绳”“造纸以当策”各指什么?分析纸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请指出材料二中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18世纪之后欧洲“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而中国却长期“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的原因。 【答案】(1)“作契以代绳”是指用文字来替代结绳记事;“造纸以当策”是指用纸来替代竹木简牍。地位和作用:纸在社会生活是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错误:“1694年由荷兰传入美国”。理由:因为美国于1776年建国。用用: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3)欧洲:18世纪后欧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工业革命的展开推动了造纸术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阻碍了科技进步;长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新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正常发育,从而使造纸术一直停留在手工业阶段。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作契以代绳”是指用文字来替代结绳记事;“造纸以当策”是指用纸来替代竹木简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来欧洲社会的转型或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方面来思考。 (3)从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来进行分析。 28.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答案】(1)处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 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 (2)变化: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 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 【解析】试题解析:(1)“士”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从材料一的前部分可得出。而时代背景,学生回答出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 (2)这种变化,从“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得出答案。而原因,则直接从材料二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归纳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