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狂刷0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
1.《有度》:“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据下面图示,推断材料所述“司南”的直接用途是 A.指明行事准则 B.揭示磁铁特性 C.规范臣子行为 D.端正东西方向 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材料的意思是“臣子侵害君主,就像行路时的地形一样,由近及远,地形渐变,使君主失去方向,东西方向改变了,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置指南仪器来判断东西方向”。材料要求是选“司南”的直接用途,依据材料中的“东西易面”“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可知,司南的直接用途是判断东西方向,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2.如图是“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 A.东汉时已经出现较成熟的造纸技术 B.东汉时造纸术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C.东汉时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D.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根据材料“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可知,东汉的造纸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故A项正确;东汉时造纸术仅传入朝鲜,传入欧洲是在唐代,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书信纸与教育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纸张仅是出现,普及并不属实,竹简仍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故D项错误。 3.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革新 B.造纸术的改进 C.重文轻武政策 D.科举制的盛行 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的进步。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A项正确。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4.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4.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算术的应用,最可能记载于《九章算术》,因此选B选项。A、C、D选项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②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 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 ④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这可以佐证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总结,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且水平发达,西方近代重科学实验,①表述不符合题意,含有①的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7.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7.B【解析】关键信息是“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黄帝内经》战国时期已经问世;《本草纲目》成书于16世纪的明朝;《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的作品,也不是医学著作,A、C、D三项错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医学作品,符合条件,B项正确。 8.《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滇南本草》……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可知,其中关于“玉米须”的记载也是不可信的。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题文信息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9.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9.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由材料中“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受儒学的正统思想和儒学典籍编撰的影响,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选A。B、C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10.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发明的。唐朝末年用于军事,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明朝后期的科学家们还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索。火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我国科技的基本特征是 A.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 B.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C.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科学学科体系 D.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 11.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及成就,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注重典籍的整理和经验的总结,古代科技显著特点是与自然经济紧密联系,注重实用性,但是没有产生出近代自然科学与自然经济、封建专制密切相关,并不是科学家缺乏勤奋精神,所以排除④,正确选项是C项。 12.(2016年天津卷)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12.B【解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D错误。 【名师点睛】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3.(2014年江苏卷)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时期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B项说法错误;D项错在“限用于官方刻书”。故本题答案选C。 【技巧点拨】正确解答本题,主要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时期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等。再结合排除法排除不相关和表述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即可。 14.(2014年重庆卷)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