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铁人中学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24题,共48分。) 1`.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 D.“工商皆本”的主张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中原 B.属于水力灌溉工具 C.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3.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A.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 C.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D.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 4.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5.“以中国之大,乃重受其(通商)害者何哉?病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推其缘故,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通商大埠及内地集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近代商务衰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商业的不利影响 B.中国纺织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外国厂商所占领 C.近代商业要顺利发展需要有一批近代的商业人才 D.对外通商是官场腐败和人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6.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7.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D.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 8.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B.封建制度开始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西方科技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风貌 9.下表为1840-1936年中国粮食和棉花的商品率的变化数据。这种情况表明 年份 粮食(%) 棉花(%) 1840 10 27 1894/1895 16 33 1920 22 42 1936 30 51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C.中国的关税主权已经开始丧失 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10.下图为1912年《民权画报》登载的漫画《上海之无奇不有(体面人拖豚尾)》。该漫画反映出 A.上海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 B.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 C.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 D.中西合璧成为习俗变迁的特征 11.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李鸿章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B.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 D.“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12.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导致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4.下图为1931年10月10日《北洋画报》的某一广告版面。从版面内容可知 A.时局变动于此有所体现 B.城乡居民热衷旅游休闲 C.西方电影风行全国各地 D.国人盲目向往西式生活 15.下图是中国近代的一幅照片,据此体现的服饰特色是 A.新旧杂陈 B.崇洋媚外 C.拘谨保守 D.个性鲜明 16.中日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光绪皇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这一战略的实施 A.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 B.摆脱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控制 C.增强了洋务运动办厂的能力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17.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 B.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C.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18.下列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A.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B.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9.如表反映的是1955~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美国 法国 联邦德国 日本 英国 4% 5.7% 5.1% 7.2% 2.8% A.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B.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减弱 C.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D.市场调节在发挥主导作用 20.如图是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B.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C.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1.如图为1989年和2002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单位:元),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 C.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示范效应凸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在不断深入 22.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经营方式,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实行价格、工资改革等等。其目的是 A.克服企业管理混乱 B.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废止计划经济体制 23.经济学家彼得德莱斯戴尔说,在1995年和1996年的APEC峰会上,澳大利亚提出了分阶段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削减至零的倡议,1996年12月各国贸易部长在新加坡商谈《信息技术协议》,随后这一协议被世界贸易组织机制所接受,并于1997年形成了《信息技术协定》。这表明APEC平台 A.保障会员国技术合作规范有序 B.推动了自由贸易体系发展 C.已形成欧洲联盟式的合作模式 D.日常事务由澳大利亚主持 24.2016年6月23日,英国民众3000多万张选票中,脱欧的支持率为51.9%,所以英国自此开始退出待了多年的欧盟。2016年英国脱欧后的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平稳增长,这使得法国和意大利也想投票脱离欧盟,这说明 A.欧洲一体化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欧盟成员普遍希望脱离欧盟发展 C.脱离欧盟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D.欧洲一体化过程出现了曲折和反复 第ⅠⅠ卷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改编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各地绸庄亦在上海设立推销机构,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 材料二 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调零,同一时期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烟火万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年至1930年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合计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成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73 8.1 8.1 91.9 8.5 83.4 1893 8.4 0.6 7.8 91.6 13.0 78.6 1903 15.0 0.7 14.3 85.0 22.3 62.7 1910 17.6 1.5 0.1 16.0 82.4 17.0 65.4 1920 28.5 3.2 0.2 25.1 71.5 16.9 54.6 1930 26.9 3.7 1.9 21.3 73.1 17.3 55.8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改编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16~18世纪走向全盛。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但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但其弊病也逐渐突出,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列宁来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俄和美国“退却”的经济政策及各自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5分) 铁人中学2018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题目中的材料大意为:粮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货币是人民的交易手段。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百姓们的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他们生命的粮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这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 2.D. 3.B.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商人买官”跻身官吏队伍的现象已经十分常见,但还是会遭到不满和抵制。这从根本上说明在重农抑商的社会氛围里,商人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即便进入统治阶层也不被认可,不受尊重,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的“畅通”之说与本题材料不符,C项中的“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当时并没有形成,D项中所说的“社会结构的巨变”,材料中无从体现,并且与史实不符。 4.D.试题分析:通过“公元七世纪”判断为我国唐朝前期,A十三洋行最早为晚晴时期;B 中商帮应在明清时期产生;C中“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体现打破市仿制度从唐代后期开始。故选D。 5、D.由“以中国之大,乃重受其(通商)害者何哉?”可知是探讨近代商务的发展缓慢的原因,D不符合材料探讨的问题,符合题意,故选D;材料中的“推其缘故,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说明政府是造成商业衰败的原因,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通商大埠及内地集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表明中国纺织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外国厂商所占领,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病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可知,材料认为商业人才缺乏是商务衰败的原因,说明近代商业要顺利发展需要有一批近代的商业人才,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6.C.由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选C。广告业的兴盛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能体现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排除A;广告业的兴盛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迎合民众的需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D。 7.A.根据“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可知体现了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A项;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中西司法理念的差异和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CD项。 8.C.由材料“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发生改变,故选C。材料反映的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不属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排除A;仅从社会风俗无法说明封建制度开始丧失了社会土壤,如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也举过革命的大旗,但他的封建等级思想观念却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西方科技对中国的影响,其主语在辛亥革命上,排除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学生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社会习俗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但不能完全替代思想观念上的变迁。 9.D.表格显示鸦片战争之后粮食和棉花的商品率增加较快,说明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故答案为D。虽然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是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A错误。近代中国的市场一直是被动开放的,B错误。表格不能体现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错误。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注意:(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织分离,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2)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决定其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10.B.依据图片中身穿长袍的男子正在交谈,还手持折扇,看似很有身份,然而与这场景不相称的是,已经辛亥革命后的上海,这两个仍旧拖着长辫子,这说明旧有陋习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排除;C项图片中的人依然留有长辫子,说明封建思想依然有残留,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中西合璧,排除。 11.A 12.A.从材料内容可知,当时女子也可以进入学堂,更可以进入工厂做工养活自己,但据此并不能证明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所以A项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故选A项;根据“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可知随着工厂的出现,女子可以进入工厂做工养活自己,证明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女权思想的兴起,经济独立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中国女子只能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所以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3.C.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使得具有耕织结合特点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进程,故A项排除;外国商品只是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而不是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兴起,故D项错误。 14.A.根据材料图片信息显示,版面内容中有涉及“国家危机中”的宣传,可见报纸与时局相关,故选择A选项;报纸宣传旅行社也不代表群众热衷于旅游休闲,故排除B选项;《北洋画报》并不能代表全国现状,故排除C选项;报纸中没有展现多种西式生活,故排除D选项。 15.A.根据图片看出,服装有长袍,有西服,体现出新旧杂陈的特点,故A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崇洋媚外、拘谨保守,也体现不出个性鲜明,排除BCD。 16.A.根据材料“中日甲午战争后”“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该建议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光绪皇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为了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枯竭问题,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极大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故本题答案选A项。这时期的列强加大了资本输出,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走向失败,C项表述错误,排除;近代中国的主要工业都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并没有改变,排除D项。 17.A. 18.D.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1913年和1950-1973年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美国几乎没有变化,而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都有较大增加,这说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时期,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在1950-1973年期间比较迅速,故B项排除;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能说明其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故C项排除。 19.C.本题主要考察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时,需结合推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1955~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 50年代到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各国基础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故C选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排除A选项。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加强,B选项说法错误,排除。从表格数据无法获知市场调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D选项。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关注材料时间,其次需清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 20.C.依据图示和题干时间“1987-1994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激发市场活力,因此出现图示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与上海浦东的开放无关,排除;B项21世纪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对外开放,排除。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抓住题干时间,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的影响解答即可。 21.D.从材料可以看出1989年和2002年城市与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断的深入发展,答案为D。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的,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9年开始实行的,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示范作用,C错误。 22.B.据材料“1984年10月……缩小指令性计划……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实行价格、工资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增强企业活力是其中心环节,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缩小指令性计划”并非废止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23.B.根据“APEC峰会上,澳大利亚提出了分阶段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削减至零的倡议”“这一协议被世界贸易组织机制所接受”可知,APEC平台有利于促进自由贸易发展,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APEC平台能够保障会员国技术合作规范有序,排除A;欧洲联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而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性组织,合作程度较低,C错误;材料说明澳大利亚提出了分阶段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削减至零的倡议,但不能说明APEC的日常事务由澳大利亚主持,排除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APEC峰会上,澳大利亚提出了分阶段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削减至零的倡议”“这一协议被世界贸易组织机制所接受”,联系所学区域经济组织APEC的特点分析解答。 24.D英国脱欧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平稳增长,导致法国和意大利也想脱欧,由此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出现了曲折和反复,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故排除A项;“普遍希望”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脱离欧盟不符合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潮流,虽然英国脱欧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平稳增长,但不能据此说明脱离欧盟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故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5.(25分)(1)进程: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交通要道。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后,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每个要点2分,共计6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环境相对安定。 太平军进攻苏州,破坏了当地经济。 江浙商人地主迁至上海,壮大了上海经济力量。(每个要点2分,共计8分) (2)变化:商品结构由农产品交换到与外国工业品交换。港口城镇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出现近代工业。(每个要点2分,共计6分) 影响:小农经济瓦解,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促使上海周边社会发展。(5分) 26. 示例一论题: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 阐述:图表信息显示1873~1893年中国生产资料的进口值只占总进口值的8%左右,而机器及大工具的进口值1893年只占0.6%,说明国内机器生产的程度很低;1930年生产资料的进口值占到了总进口值的26.9%,机器及大工具的进口值上升到了3.7%,这说明机器生产的程度有所提高;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随之民族近代工业产生;随着清末“新政”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加上甲午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在华进行投资设厂,因而对机器及大工具的需求有所提高。 示例二论题:中国近代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对华经济扩张。 阐述:1873年以前,中国工业仍以传统手工业为主,面对西方商名的倾销,消费资料的进口在进口总值中占绝对比重;1873年后,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机器生产能力提高,从而使消费原料进口增加,而直接消费资料进口出现下降,这说明近代工业化对西方的商品倾销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扩张。 注:“示例”仅传参考,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生产资料的进口呈增加趋势,或消费资料的进口呈减少趋势;然后从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中概括论题,生产资料的进口呈增加趋势可概括为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消费资料的进口呈减少趋势可概括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对华经济扩张;然后结合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行阐述一定要史论结合。 27.(1)历程: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6分) (2)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特点:苏俄: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4分) (3)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分)查看更多